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春雪

作品数:9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小板
  • 3篇血小板减少
  • 3篇血小板减少性...
  • 3篇特发性
  • 3篇特发性血小板...
  • 3篇特发性血小板...
  • 3篇紫癜
  • 3篇疗效
  • 2篇伊马替尼
  • 2篇幽门螺
  • 2篇细胞
  • 2篇粒细胞
  • 2篇粒细胞白血病
  • 2篇慢性
  • 2篇慢性粒细胞
  • 2篇慢性粒细胞白...
  • 2篇白血
  • 2篇白血病
  • 1篇代谢
  • 1篇代谢紊乱

机构

  • 6篇成都市第六人...
  • 4篇四川大学华西...

作者

  • 9篇曾春雪
  • 4篇赵越华
  • 4篇傅红春
  • 3篇朱焕玲
  • 3篇胡楠
  • 3篇吕征宇
  • 2篇刘霆
  • 2篇钟薇
  • 2篇刘恒伟
  • 2篇孟文彤
  • 2篇王健
  • 1篇刘毅
  • 1篇李建军
  • 1篇王健
  • 1篇谢丽萍
  • 1篇张思

传媒

  • 2篇四川医学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泸州医学院学...
  • 1篇西南国防医药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西部医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体移植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被引量:2
2010年
糖尿病患者因长期的血糖和血脂代谢紊乱,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和基底膜损害,形成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当局部微血管发生病变,循环障碍,神经纤维受损,则会导致肢体末梢的保护性感觉减弱或丧失足部生物力学的改变等,使机体缺乏对足部的保护措施,从而极易引起机械的或温度的损伤,导致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组织破坏.称为糖尿病足。形成糖尿病足的根本原因是下肢动脉慢性闭塞,可导致下肢远端组织缺血缺氧,轻者组织细胞变性,出现间歇性跛行、疼痛等;重者组织细胞坏死,出现下肢远端组织溃疡、坏疽。传统的治疗方法有药物,大、中动脉的介入或架桥,对保留下肢动脉流出道的治疗有比较肯定的疗效。然而,对于下肢远端没有动脉流出道的治疗,效果却不理想,尤其是糖尿病足,最终难以避免较高平面的截肢。
曾春雪傅红春
关键词:糖尿病足部溃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织缺血缺氧糖尿病血管并发症自体血脂代谢紊乱
服用伊马替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hOCT1表达的变化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动态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服用伊马替尼(IM)前后的hOCT1基因表达及其变化,探讨hOCT1基因表达与疾病的阶段、病程及伊马替尼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科CML30例(20例慢性期、10例进展期)患者的骨髓或外周血标本共63份,按伊马替尼疗效分为有反应(佳+次佳)及失败两组。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进行hOCT1基因mRNA水平检测,并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细胞遗传学结果,分析hOCT1水平变化与疾病阶段及伊马替尼疗效相关性。结果①30例CML患者,基线和治疗后hOCT1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110±0.1629,0.5207±0.19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40)。②20例慢性期及10例进展期CML患者的基线hOCT1水平分别为0.5525±0.1985,0.4490±0.17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90)。提示CML疾病分期可能对hOCT1水平没有影响。③服用伊马替尼3、6、9、12及15个月患者的hOCT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12),提示服用伊马替尼疗程长短与hOCT1的表达没有关系。④伊马替尼疗效有反应组(佳+次佳)15例患者与失败组5例患者hOCT1基线水平分别为0.5820±0.1460,0.4640±0.1781,P=0.127。提示伊马替尼疗效与基线hOCT1水平无明显相关性。⑤16例慢性期CML患者伊马替尼治疗后hOCT1较基线hOCT1升高,分别为0.5207±0.1909,0.5110±0.1629,P=0.001。但hOCT1增加与BCR-ABL降低值无相关性。结论CML疾病的不同分期、不同病程、不同伊马替尼疗效患者的基线hOCT1 mRN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hOCT1 mRNA基线水平与伊马替疗效无关。
曾春雪朱焕玲刘恒伟胡楠孟文彤
关键词:伊马替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半定量RT-PCR
美罗华联合CHOP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观察美罗华(Rituximab)联合CHOP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方法 16名患者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CHOP+Rituximab,对照组CHOP。结果实验组8例CR 62.5%,PR 25.0%,有效率87.5%,平均缓解时间(12±1.1)个月;对照组8例患者CR 25%,PR 12.5%,PD 12.5%,有效率50%,平均缓解时间(3.6±2.1)个月。结论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优于CHOP方案。
曾春雪吕征宇赵越华傅红春王健钟薇
关键词:美罗华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
hOCT1基因多态性与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关系的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有机阳离子转运体1(hOCT1)基因多态性与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疗效的相关性,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突变特异性扩增系统(ARMS)-PCR,检测76例血液病患者(74例汉族、2例藏族)hOCT1基因P283L、R287G、M408V多态性位点分布频率,其中53例为伊马替尼治疗的CML患者,结合临床疗效判断多态性与伊马替尼疗效的相关性。结果①74例汉族血液病患者中hOCT1—P283L、R287G及M408V多态性位点的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是39.86%、29.05%和45.27%;2例藏族患者三个位点的基因型分别为CC、CC、AG及CC、CG、AG。②CML患者疗效优者其hOCT1基因P283L、R287G位点分别以283T、287G占优势(P〈0.05);不同疗效CML患者M408V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中国汉族人中存在hOCT1基因P283L、R287G和M408V位点的多态性;②CML患者服用伊马替尼疗效与hOCT1基因P283L、R287G位点多态性具有相关性,与M408V位点多态性无相关性;③推测hOCT1基因P283L、R287G和M408V位点的多态性与CML患者伊马替尼继发耐药无相关性。
胡楠朱焕玲刘恒伟曾春雪孟文彤刘霆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伊马替尼
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对cITP疗效的影响
2011年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P)对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疗效的影响。方法 32例符合cITP诊断标准的患者纳入试验。按HP检测结果及根治情况分3组:HP阴性组(A组);HP阳性根治组(B组);HP阳性未根治组(C组)。治疗后第1 w及3个月进行14C尿素呼气试验复查。在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前及结束后,每周检测血小板计数1次,并在治疗3个月时进行评估。结果 23例HP阳性患者HP根除治疗4 w后,17例转阴性,HP根除率73.9%。且这17例进行HP根除治疗3个月后血小板数明显升高,总有效率与A组相当,显著高于C组(P<0.05)。而另外6例HP未根治者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变化。结论 HP与cITP有关联性,根治HP可以作为治疗合并HP感染的cITP患者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其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
吕征宇傅红春赵越华曾春雪张思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幽门螺旋杆菌血小板计数
硫酸羟氯喹联合白芍总苷及艾拉莫德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讨硫酸羟氯喹联合白芍总苷及艾拉莫德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收治的76例pSS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硫酸羟氯喹片200mg/次,2次/d,白芍总胶囊苷600mg/次,3次/d,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联用艾拉莫德片口服25mg/次,2次/d,口服治疗。两组用药24周后对比治疗指标,以评价不同用药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24周后血清免疫球蛋白、血沉、C反应蛋白、CD19+CD5+B淋巴细胞数量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各实验室指标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眼Schirmer试验、唾液腺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关节肿胀个数、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4周后观察组临床总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稍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指标明显异常(P>0.05)。结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在常规硫酸羟氯喹联合白芍总苷治疗基础上,合理联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新药艾拉莫德,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加快患者症状改善,且无严重不良反应,新用药方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谢欢刘毅王健曾春雪周雅璐
关键词: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硫酸羟氯喹白芍总苷艾拉莫德
伊曲康唑治疗血液恶性疾病真菌感染50例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08年
曾春雪朱焕玲胡楠李建军谢丽萍刘霆
关键词:真菌血症血液病伊曲康唑
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与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将12例明确诊断为ITP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应用丙种球蛋白;对照组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比两种不同治疗效果。结果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应用丙种球蛋白组疗效优于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组。结论建议成人ITP的患者联合使用丙种球蛋白与激素方案,可提高预后质量。
曾春雪赵越华傅红春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丙种球蛋白
幽门螺旋菌根治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研究根除幽门螺旋菌后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恢复情况。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血液科住院的幽门螺旋菌阳性的成人ITP患者5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予以强的松1mg/(kg·d),并进行4周根除幽门螺旋菌治疗(阿莫西林1.0 g,2次/d,7d,呋喃唑酮0.1,2次/d,7d,雷贝拉唑20mg q,2次/d,4周);对照组仅服用强的松1mg/(kg·d),血小板恢复后将激素逐渐减量持续治疗3月,并观察治疗后6月和12月时复发情况。结果试验组有效率为68.5%,对照组有效率为35.7%;试验组内根除幽门螺旋菌成功患者治疗3月时的血小板平均值为85×109/L,根除失败患者3月时的血小板平均值为60×109/L;试验组随访12月总复发率为14.2%,对照组复发率为39.2%;56例患者中有2例合并胃溃疡,其中病理检验提示活动期的患者较非活动期患者血小板恢复好。结论根除幽门螺旋菌是合并HP感染ITP患者行之有效的办法,病理检验可以预测对根除细菌后血小板的恢复情况。
曾春雪王健赵越华吕征宇钟薇
关键词:幽门螺旋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