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丽华

作品数:17 被引量:102H指数:7
供职机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1篇青藏
  • 11篇青藏高原
  • 7篇夏季
  • 7篇降水
  • 5篇气候
  • 4篇环流
  • 3篇气候学
  • 3篇青藏高原夏季
  • 3篇纬向
  • 3篇纬向风
  • 3篇大气环流
  • 2篇气候变化
  • 2篇西风
  • 2篇下垫面
  • 2篇大气科学
  • 1篇低频振荡
  • 1篇低涡
  • 1篇地区气候
  • 1篇冬半年
  • 1篇对流层

机构

  • 17篇成都信息工程...
  • 5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局成...
  • 1篇内蒙古自治区...
  • 1篇四川省人工影...
  • 1篇中国电力工程...

作者

  • 17篇朱丽华
  • 16篇范广洲
  • 8篇周定文
  • 8篇张永莉
  • 7篇华维
  • 5篇赖欣
  • 5篇王炳赟
  • 2篇董一平
  • 2篇谢清霞
  • 2篇陈宇航
  • 1篇吴泽
  • 1篇王轶
  • 1篇陈刚毅
  • 1篇文军
  • 1篇张琪
  • 1篇江益
  • 1篇徐阳
  • 1篇李跃清
  • 1篇连帆
  • 1篇范思睿

传媒

  • 3篇高原气象
  • 3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大气科学
  • 2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地理科学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沙漠与绿洲气...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6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复杂下垫面能量和水分循环季节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16年
为深入认识青藏高原能量和水分循环季节变化,利用GSWP(Global Soil Wetness Project)、GLDAS(Global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AMSR-E(Advance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EOS)土壤湿度以及台站观测资料等多种数据,采用滑动t检验初步分析高原下垫面各物理量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物理量季节变化特征明显且联系密切。高原下垫面净短波辐射和感热通量在1月中旬显著开始增加,5-6月达到全年最高值。净长波辐射5月表现为高值,夏季表现为低值。地表潜热通量在1月显著开始增加,在夏季达到全年最高值。表层土壤3月开始输送热量到大气,9月大气开始向土壤表层传递热量;融雪3-5月加快,雪盖减少。降水和1 cm植被含水量在2月显著开始增加,1 cm土壤显著开始加湿,5-6月降水陡增,1 cm土壤湿度表现为峰值。1 cm植被含水量、植被蒸腾、总蒸散与降水在7-8月达全年最高值,1 cm土壤湿度在7月表出现为谷值,9月达全年第二峰值。10月下垫面温度转冷后,雪盖增加,土壤湿度逐渐减小。
陈宇航范广洲赖欣华维张永莉王炳赟朱丽华
关键词: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夏季200hPa西风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被引量:3
2013年
为了加强高原高空西风变化及其与降水关系的研究,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及中国160个测站月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青藏高原夏季200hPa西风近几十年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降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1948年青藏高原夏季200hPa西风整体呈现显著增强趋势;且高原西风在20世纪50年代前期偏弱,在50年代中后期开始增强,并在80年代出现近62年的最大值,90年代末高原高空西风略有减弱,但不明显;小波分析表明高原200hPa西风具有2~4a的周期,且这一周期成分在50年代及70年代末至80年代前期这两个时段比较显著;高原西风的突变分析表明在1954年发生了一次较明显的增强突变。高原夏季200hPa西风与中国降水关系的分析表明:高原西风增强时在长江流域以北的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以江淮流域、川渝地区西部和东部省界以及中国西北、东北的部分地区表现显著,长江流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其中华南沿海及中国西南地区西南部降水偏少更加明显,降水场与大气环流有较好的配置关系。
朱丽华范广洲
关键词:大气科学青藏高原西风降水大气环流
冬半年南支槽的气候特征分析被引量:12
2012年
为了解冬半年南支槽的气候特征,定义了一个冬半年南支槽的强度指数,南支槽强度指数值越大,表示该年南支槽比较弱,反之亦然。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小波分析、Mann-Kendal检验等方法,研究了南支槽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异常以及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南支槽强度指数的整体上升,其强度总体呈现减弱的趋势。南支槽在20世纪50~70年代明显偏强,此现象持续到1976年,之后开始逐渐减弱,至今一直处于偏弱状态。对南支槽强度指数做EOF分解,仅第一模态的方差贡献就达80.29%,故南支槽的变化特征大多数年呈第一模态的分布特征,相应的时间权重系数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且具有长期正趋势,表明南支槽减弱的趋势越来越显著。
张永莉范广洲周定文谢清霞朱丽华王炳赟
关键词:气候学气候特征气候突变
青藏高原水循环中高原低涡及多季风交汇的研究进展
2024年
青藏高原以其特殊而强大的动力和热力效应,导致东亚季风、印度季风和高原季风在高原及周边地区交汇。受多季风交汇影响,青藏高原低涡的水循环过程极为复杂,而高原低涡水循环异常往往可造成高原及周边乃至我国中东部地区频发灾害性天气,因此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高原低涡活动特征、结构特征、生成发展机制等方面研究进展,从高原低涡水汽输送、低涡降水和云—降水物理过程等角度概括了高原低涡参与水循环过程研究成果,在总结东亚季风、印度季风和高原季风相互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多季风交汇对高原水循环的影响。对多季风作用下高原低涡影响水循环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华维邓浩夏昌基张永莉张永莉朱丽华赖欣
关键词:高原低涡水循环
夏季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2
2014年
利用1951—2010年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研究夏季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夏季南亚高压与西太副高的联系密切,年际尺度上强度指数之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对稳定,两者同时偏强(简称同强)与同时偏弱(简称同弱)的模态超过70%。当南亚高压与西太副高同强(同弱)时,西风急流偏强(偏弱),高纬度地区大气环流呈经向(纬向)型,太平洋EAP遥相关为正(负)位相。贯穿对流层中上层的中纬度纬向西风与高压强度异常有密切的联系,西风急流可作为中纬度地区连接两者作用的纽带。青藏高原与太平洋地区对流层的温度差异分布对当地的环流系统造成很大影响,高原热力异常和海温异常联系着高压系统的演变。南亚高压、西太副高的异常影响了整体东亚大气环流的配置,是了解不同纬度系统相互作用的又一着眼点。
冯琬范广洲朱丽华胡德强周定文张永莉
关键词:气候学统计特征大气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青藏高原夏季500 hPa纬向风昼夜差异及其影响
2014年
论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中国142个测站12小时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青藏高原夏季500hPa纬向风的昼夜变化特征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1950年以来,高原夏季500hPa昼、夜纬向风均呈现整体减弱趋势,且减弱趋势夜间比白天明显,纬向风日较差呈增大趋势。高原昼、夜纬向风在1967年均存在减弱突变,纬向风日较差存在1965年的减小突变和1975年的增大突变,纬向风日较差具有4-6a及16~23a的显著周期。高原昼夜纬向风异常,使得高原东侧及其以东地区出现异常的上升或下沉气流,且高原纬向风减弱时,长江以北的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偏多,降水对高原纬向风异常响应的昼夜差异主要表现在四川盆地东西部降水异常的昼夜差异上。
朱丽华范广洲周定文
关键词:纬向风青藏高原环流降水
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夏季气温在对流层上下反相变化及其与降水和环流的关系被引量:7
2015年
本文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及中国596个测站月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对青藏高原夏季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及其与降水和环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气温垂直变化特征分析表明:自1971年以来,青藏高原夏季对流层低层至对流层中上部气温呈现显著增暖趋势,对流层上部气温呈现显著变冷趋势,高原对流层低层至中上部气温及对流层上部气温在年际、年代际尺度上均呈较显著负相关,且均存在2~4 a及8~13 a的周期;夏季青藏高原地区沿27.5°N^40°N平均的气温距平垂直分布的EOF分解第一模态特征向量在对流层表现为"下降温上增温"的反相变化,其时间系数呈显著负趋势,且存在1978年及1994年的突变点。高原夏季气温在对流层的上下反相变化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在年际、年代际尺度上均显示:当高原对流层低层至对流层中上部升温而对流层上部降温时,我国夏季降水表现为南方型,其中以江南至华南地区降水显著偏多而我国东北地区降水显著偏少为主要分布特征;另外,长江流域的局部地区及我国西北的部分地区降水也明显偏少,而华北东部的局部地区、青藏高原中部及东部地区以及新疆西北部地区降水明显偏多;降水异常分布在年代际尺度上比年际尺度更显著。环流分析显示:当高原对流层低层至对流层中上部升温而对流层上部降温时东亚中高纬度地区为异常高压控制,中低纬度地区受异常低压影响。环流场与降水分布有较好的配置关系。
朱丽华范广洲华维
关键词:青藏高原气温降水
基于陆面数据同化系统改进中国区域土壤湿度的模拟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利用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China Meteorological Forcing Dataset,CMFD),驱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LDAS-IAP/CAS-1.0),得到了2003—2010年中国区域土壤湿度数据集,同时不考虑同化卫星遥感亮温数据,直接驱动CLM3.0模拟了2003—2010年中国区域土壤湿度时空变化。将二者土壤湿度模拟结果、地面土壤湿度观测值、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气候再分析数据(CFSR)、基于主动和被动微波传感器的全球土壤湿度数据(SM-MW)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考虑同化卫星遥感亮温后与不考虑同化模拟的土壤湿度空间分布有明显差异。将模拟、同化土壤湿度值与观测值对比发现,同化后的青海、甘肃、宁夏和陕西地区土壤湿度较模拟结果有一定的改善。相对于CFSR再分析数据和SM-MW遥感反演数据,模拟和同化土壤湿度值在35°N以南对土壤湿度空间分布的细节刻画更为细致。同化卫星遥感亮温数据后,从2003—2010年土壤湿度四季和年平均空间分布看出,土壤湿度空间分布从西北向东南增加。东北、江淮地区及青藏高原为土壤湿度高值区,新疆和内蒙古为土壤湿度低值区。从变化趋势来看,内蒙古、青藏高原和新疆南部年平均土壤湿度呈增加趋势,其他地区以减小趋势为主。
赖欣文军范广洲宋海清张永莉朱丽华王炳
关键词:土壤湿度同化
夏季青藏高原低压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其与我国降水的关系被引量:9
2012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分析了1948-2009年夏季青藏高原(下称高原)600hPa位势高度场的变化趋势,发现整个高原位势高度场都出现大范围的升高,低压中心主要位于27.5°-40°N、80°-102.5°E范围内,定义该范围内位势高度场的平均值为高原夏季低压指数。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近62年夏季高原低压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62年夏季高原低压总体呈减弱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夏季高原低压指数均处于低值范围,并在1962年出现最小值,在1979年左右出现最大值,之后在高值范围内上下振荡;空间分布表现为低压在高原大部分区域均为由南向北递增,呈明显的纬向分布;低压在1976年发生了一次较明显的减弱突变。小波分析表明,低压具有1~2年和13年周期。利用中国596个测站的月降水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高原低压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分析表明,高原低压增强时长江流域和新疆地区的降水偏多,而东北、华北和华南地区的降水则偏少。
谢清霞范广洲周定文朱丽华王轶张永莉
关键词:青藏高原热低压降水
城市暴雨的细化预测实例分析
本文应用自动气象站每分钟1次的观测资料,采用非规则信息结构分析方法,将复杂的数量信息转化为方位角的结构信息。以成都地区2004年6月29日到30日的暴雨为例,对发生暴雨前的风速、风向、温度、湿度分别进行作相空间分析。配合...
陈刚毅徐阳朱丽华李跃清
关键词:城市暴雨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