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佩珍

作品数:55 被引量:154H指数:8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温州市科技局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6篇医药卫生
  • 8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 3篇文化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7篇基因
  • 13篇多态
  • 9篇多态性
  • 8篇蛋白
  • 6篇细胞
  • 6篇耐药
  • 6篇埃希菌
  • 6篇大肠埃希菌
  • 5篇藻蓝蛋白
  • 5篇质粒
  • 5篇瘦素
  • 5篇瘦素受体
  • 5篇瘦素受体基因
  • 5篇基因多态性
  • 4篇短串联重复
  • 4篇短串联重复序...
  • 4篇多态性研究
  • 4篇遗传多态
  • 4篇遗传多态性
  • 4篇实验教学

机构

  • 33篇温州医学院
  • 21篇温州医科大学
  • 10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温州医学院附...
  • 2篇温州大学
  • 2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丽水市人民医...
  • 1篇丽水学院
  • 1篇温州医学院仁...
  • 1篇温州市第二人...
  • 1篇温州市疾病预...
  • 1篇浙江省海洋水...
  • 1篇解放军第一一...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54篇李佩珍
  • 38篇应俊
  • 24篇张洪勤
  • 13篇包其郁
  • 10篇潘若望
  • 7篇郑巧敏
  • 6篇卢俊婉
  • 6篇李东
  • 5篇姚蔚
  • 5篇董敏
  • 5篇张洁
  • 5篇许腾
  • 4篇李劲松
  • 3篇曾兴业
  • 3篇杨雷
  • 3篇吴淑珍
  • 3篇刘倩
  • 3篇陈吉顺
  • 2篇邵海刚
  • 2篇高国辉

传媒

  • 9篇中国微生态学...
  • 5篇中国优生与遗...
  • 4篇温州医学院学...
  • 3篇中国卫生检验...
  • 2篇遗传
  • 2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中国微循环
  • 1篇中国肿瘤
  • 1篇浙江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医药
  • 1篇浙江医学
  • 1篇水利渔业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浙江实用医学
  • 1篇实验技术与管...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6篇2009
  • 7篇2008
  • 2篇2007
  • 6篇2006
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利用蛋白组技术获得钝顶螺旋藻耐盐功能基因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蛋白组技术获得钝顶螺旋藻耐盐功能基因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培养三组螺旋藻,收集藻细胞,提取各组螺旋藻的全蛋白,测定蛋白样品的蛋白浓度;分离三个条件下螺旋藻的全蛋白,获得高分辨率的胶图,分析三个条...
包其郁李佩珍丁力应俊任凭杨雷李劲松
文献传递
瘦素受体基因Pro1019 Pro变异与温州地区胃癌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研究温州地区胃癌与瘦素受体Pro1019 Pro基因变异的关系。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测定无亲缘关系的221例温州地区汉人的瘦素受体基因Pro1019 Pro的基因型(其中胃癌组117例,正常对照组104例),并分析Pro1019 Pro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的关系。结果:①胃癌组Pro1019 Pro基因型GG、GA及AA的频率分别为0.017、0.205和0.778;G和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120和0.880;正常对照组基因型GG、GA及AA的频率分别为0.077、0.365和0.558;G和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260和0.740;②胃癌组A、G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温州地区汉族人群存在瘦素受体基因Pro1019 Pro变异,它可能是该地区人群胃癌患者的遗传易感标记,A等位基因与胃癌发病有一定关系。
应俊应俊林李佩珍姚蔚张洪勤
关键词:瘦素受体基因基因多态性胃癌
鲍曼不动杆菌噬菌体AB1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基因组学的研究
随着致病菌对大多数抗生素产生抗性的出现,细菌的耐药性已成为现代医学中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由于噬菌体对细菌具有高度专一性,当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可在细菌中繁殖并杀死细菌,而对动植物没有毒性,因此,噬菌体以其特有的自然特征有...
李佩珍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噬菌体生物信息学基因组注释系统发生树
文献传递
胃癌患者血浆p53、K-ras基因突变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血浆中基因表达检测的可行性,探讨基因p53和K-ras突变与临床病理间的关系。[方法]应用PCR-SSCP分析技术,检测62例胃癌患者血浆中K-ras癌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62例胃癌患者外周血和门静脉血中的p53、K-ras突变阳性率分别为8.06%、4.83%和38.71%、33.87%;无、有肝转移患者p53、K-ras突变阳性率分别为24.49%、22.45%和92.30%、76.92%;门静脉血p53、K-ras突变阳性率分别为38.71%、33.87%和56.45%、62.90%。[结论]胃癌的发生发展与血浆中癌基因K-ras与抑癌基因p53的突变有关。
陈积贤张洁豆长明黄建武李红智陈永康张仁虎张洪勤李佩珍林峰
关键词:胃肿瘤
分子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被引量:19
2019年
为提高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采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构建了"移液枪的使用""基于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的虚拟综合实验"等基础型、综合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项目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可增强教学效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发挥作用。
李佩珍应俊金晶何超翔楼哲丰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实验教学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临床生化实验教学模式探讨被引量:5
2018年
近年来随着虚拟实验的出现和发展,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来辅助提高传统实验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本研究结合我校的实践,就临床生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内容进行了介绍。临床生化虚拟仿真实验的开设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减轻了实验室管理的压力,为学校资源的开放共享提供安全高效的实验平台。
应俊姚蔚李佩珍
关键词:虚拟实验临床生化检验实验教学
螺旋藻抗逆相关功能基因组研究
包其郁王慧利丁力李佩珍卢俊婉许腾高国辉
该项目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螺旋藻材料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功能注释;利用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技术,测定不同培养条件下螺旋藻基因表达谱的差异,进行螺旋藻抗逆(抗盐碱、耐高温、耐强光)相关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利用模式蓝细菌遗传转...
关键词:
关键词:螺旋藻基因表达遗传育种
藻红蛋白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藻红蛋白(PE)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PE对SW-480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E对SW-480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Annexin V-FITC/PI双荧光染色观察藻红蛋白作用后SW-480细胞的变化。结果 PE对SW-480有较强的生长抑制作用,并呈剂量-效应关系(r=0.87,P<0.01),当PE剂量为40μg/mL,作用时间48 h时,其对SW-480细胞的抵制率达54.01%,IC50值为34.32μg/mL。结论 PE对SW-480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以诱导其凋亡。
任凭潘若望李侠应俊张洪勤李佩珍
关键词:藻红蛋白SW-480细胞细胞凋亡
多重耐药性大肠埃希菌质粒谱与ESBLs基因型分析被引量:19
2006年
目的分析临床耐药大肠埃希菌质粒谱与基因型间关系,确定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bata lactarnase,ESBLs)基因在细菌质粒谱上的座位。方法分离鉴定菌株,通过KB-法药敏实验确认产ESBLs菌株。凝胶电泳检测菌体质粒,并应用PCR技术扩增ESBLs基因。结果分离到产ESBLs细菌128株,检出率为78.0%,针对12种抗生素,产ESBLs细菌的耐药率在29%~71%之间;128株大肠埃希菌含11类不同谱型的质粒群,其中较大质粒(23kb、9.4kb)出现频率高(71.1%、26.6%);PCR分型结果显示,单独携带TEM型ESBLs基因的菌株比例为24.2%,SH V型为19.5%,CTXM-型为53.1%,携带两种基因型以上的占18.8%。CTXM-型中三个亚型CTXM--24、CTXM--22型和CTXM--3型比例分别是32.0%、28.1%和17.2%。结论质粒谱中,某些分子量相同或相近的较大质粒能稳定存在于菌体内并能导致相应耐药性的产生和播散。定位这类质粒上ESBLs基因的差异导致了菌株耐药性的不同。
张洁包其郁张洪勤李佩珍豆长明张寿国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Β-内酰胺酶耐药性质粒
大肠杆菌Mn-SOD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2009年
目的:实现Mn-SOD基因在大肠杆菌(E.coli)中的可溶性表达,并对表达产物进行活性测定。方法:用PCR方法从大肠杆菌2号基因组中扩增Mn-SOD基因编码区,克隆到pUCm-T Vector,测定核苷酸序列;再将基因编码区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构建含Mn-SOD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中进行IPTG诱导表达。结果:SDS-PAGE分析表明SOD的表达量约为细菌总蛋白的50%;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表达蛋白活性,菌体可溶性总蛋白中表达产物酶比活为3921.8 U/mg,是对照BL21的276.8倍。结论:Mn-SOD基因可在BL21中成功表达,产物具有高可溶性、高活性的特点。
李佩珍张洪勤应俊李东
关键词:大肠杆菌MN-SOD原核表达活性测定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