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健英

作品数:14 被引量:126H指数:8
供职机构:鲁东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领域野外台站研究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4篇经济管理
  • 3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9篇沙地
  • 8篇科尔沁沙地
  • 6篇沙漠化
  • 4篇沙漠化过程
  • 4篇土地利用
  • 3篇景观
  • 2篇沙丘
  • 2篇土地利用变化
  • 2篇农牧
  • 2篇农牧交错区
  • 2篇景观结构
  • 2篇景观指数
  • 1篇多度
  • 1篇遥感
  • 1篇遥感影像
  • 1篇造林
  • 1篇沙漠化土地
  • 1篇生态效应
  • 1篇土地沙漠化
  • 1篇区域分异

机构

  • 14篇鲁东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4篇李健英
  • 12篇张继平
  • 12篇常学礼
  • 10篇蔡明玉
  • 1篇赵学勇
  • 1篇郭轶瑞
  • 1篇宋彦华
  • 1篇左小安
  • 1篇金秉福
  • 1篇宫立新
  • 1篇赵哈林

传媒

  • 3篇中国沙漠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测绘科学
  • 1篇林业科学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5篇2009
  • 9篇2008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科尔沁沙地不同沙漠化成因区域的景观动态比较被引量:3
2009年
在3S技术支持下,比较分析了科尔沁沙地不同沙漠化成因区域的沙地景观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近20年来,以人为活动干扰为主的区域(八仙筒镇),沙漠化土地变化幅度较大,各种沙漠化土地的转化主要表现在沙漠化土地中流动和半固定沙地向固定沙地转化、固定沙地向农田和林地转化;以自然干扰为主的区域(苇莲苏乡),沙漠化土地变化幅度较小,主要表现为各种沙地类型之间的转换;在人为活动为主的区域固定沙地的空间格局变化显著,1985—1995年固定沙地的联合度降低,人为活动干扰较强,而1995—2005年联合度增高,人为活动干扰相对较弱;在自然干扰为主的区域,同一时期空间格局的变化明显的是流动沙地,在1985—1995年,流动沙地斑块破碎度减小,流动沙地发育显著,在1995—2005年,流动沙地的破碎度继续减小,但其面积得到控制,表明治沙效果在这一时期是显著的。
李健英常学礼张继平蔡明玉
关键词:沙漠化土地科尔沁沙地
科尔沁典型地区流动沙地斑块动态与沙漠化过程
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1、流动沙地动态变化的三个过程主要特点是:1975-1985年,流动沙地面积大幅度的增大,除大斑块之外各级斑块累计面积均显著增加,小斑块和中斑块主要由巨斑块和固定沙地转化而来,巨斑块主要由半...
李健英
关键词:流动沙地
文献传递
科尔沁沙地土地沙漠化与景观结构变化的关系分析被引量:25
2008年
从时空尺度分析了科尔沁沙地典型地区1975—2005年景观结构的动态变化对土地沙漠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漠化程度在1975—2005年之间呈典型的抛物线变化趋势,其中在1985年达到最大值0.398;30a来,景观尺度上的斑块密度由21个.hm-2增加到52个.hm-2,分维数由1.203增大到1.244,说明景观破碎化增强,结构趋向复杂、稳定;景观结构动态对沙漠化程度的影响分析表明,景观的多样化,促进沙漠化的正向发展;斑块密度越大,沙漠化程度越大,说明高的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和空间异质性对沙漠化过程对有促进作用。分维数对沙漠化过程的影响较为复杂,在2005年,分维数对沙漠化程度影响是正相关的,且有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但在其他时间段上分维数对沙漠化的程度是负相关的,相关性不够显著。
李健英常学礼蔡明玉张继平宋彦华
关键词:景观结构沙漠化科尔沁沙地
内蒙古奈曼旗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区域分异被引量:9
2008年
基于内蒙古奈曼旗1975、1985、1995和2005年4期遥感影像,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区域分异进行了分析,并选取多度和重要值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75—2005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趋于多样化,年变化率较大,区域分异显著.研究区北部冲积平原区以林地面积的大幅增加和沙地面积的显著减少为主要特点,其草地和沙地的变化速度最大,居民地的变化速度最小,沙地转化为耕地和沙地转化为林地这两种变化形式在该区的分布最广泛;中部沙区以沙地分布为主,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相对较小,以耕地和沙地的互相转化为该区的主要变化形式;南部黄土区以耕地面积占绝对优势,且变化速度最小,草地和沙地的变化速度最大,该区以草地转化为耕地和草地转化为林地为主要变化形式.自然因素决定了研究区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主体特征,人为因素决定了区域内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趋势.
张继平常学礼李健英蔡明玉
关键词:区域分异多度
基于3S的农牧交错区耕地动态变化研究——以内蒙古奈曼旗为例被引量:11
2008年
本文利用3S技术,通过对1975、1985、1995和2005年的内蒙古奈曼旗TM影像的解译,提取出近30年来该地区耕地动态变化的信息。从耕地数量、变化速率以及耕地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等方面对耕地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对其驱动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近30年来,奈曼旗耕地面积呈增加趋势,而变化速度呈下降趋势;耕地主要向林地和固定沙丘地转化;耕地连通性指数、破碎度指数的变化呈波动趋势;耕地斑块数量的变化趋势与破碎度指数相同;耕地的分形维数随着人为干扰程度的增加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耕地在整个景观中的影响作用逐渐加强。耕地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耕地需求增加与土地退化之间的矛盾。
张继平常学礼李健英蔡明玉
关键词:耕地景观指数
科尔沁沙地不同尺度上沙丘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被引量:25
2009年
研究了科尔沁沙地过去30 a不同尺度上沙丘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大尺度研究区(892.74km2)从1975—1995年流动沙丘面积、斑块数、景观面积百分比和最大斑块指数逐渐增加;1995—2005年流动和半流动沙丘面积减小,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面积增加。中尺度(110.42 km2)和小尺度(14.14 km2和14.10 km2)研究区从1975—1985年流动沙丘面积、斑块数增加,1985年后流沙面积减小。通过沙漠化过程指数计算表明,大尺度上沙漠化经历了发展(1975—1995年)—逆转(1995—2005年)的过程,中尺度和小尺度上,沙漠化经历了发展(1975—1985年)—逆转(1985—2005年)的过程。科尔沁沙地不同尺度上景观结构变化具有差异性,显示出景观空间格局变化存在尺度效应;景观格局变化主要受流动沙丘斑块变化的影响,而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生产活动引起的。
左小安赵哈林赵学勇常学礼郭轶瑞张继平李健英
关键词:科尔沁沙地沙丘沙漠化过程
科尔沁沙地典型地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被引量:6
2008年
在3S技术的支持下,以奈曼旗1975,1985,1995和2005年的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分析了研究区近30 a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该沙漠化土地景观类型面积持续减少,以固定沙丘景观类型面积减少幅度尤为明显,面积比重由1975年的44.79%减少到2005年的6.18%;林地和耕地景观类型面积显著增加,其中以林地景观类型增加幅度尤为显著,净增量为29.72%,其它景观类型面积变化较小。从主要斑块类型之间的转化来看,主要表现为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景观类型向固定沙丘、林地和耕地景观类型的转化,固定沙丘、草地景观类型向林地和耕地景观类型的转化,林地向耕地的转化以及耕地向林地的转化。从景观空间格局变化来看,林地斑块数最多,出现在2005年,为191;农田最大斑块指数最大,出现在2005年,为43.12;固定沙丘平均斑块面积最大,出现在1975年,为1 896.50 hm2;连通性指数呈现出持续下降的变化趋势,由1975年的2.62降至2005年的2.13,而斑块密度呈现出与之相反的持续增加的变化趋势,由1975年的0.15增加至2005年的0.44;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均匀度指数呈现出相似的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
蔡明玉常学礼李健英张继平
关键词:科尔沁沙地景观指数
基于3S的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被引量:11
2008年
在3S技术及相关模型支持下,对呼和浩特市1987—2004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草地和耕地是呼和浩特市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研究期间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有所增加,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耕地的拓展及植被的恢复是研究区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的两大主要方向。1987—2004年,呼和浩特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由0.401增加到0.408,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造林种草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最主要的驱动因子,其贡献率为25.30%。拓展耕地是恶化生态环境最主要的驱动因子,其贡献率为20.50%。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空间差异显著,清水河县生态环境改善速度最快,主要驱动因子为退耕还林还草,其贡献率达57.89%。武川县生态环境恶化速度最快,主要驱动因子为耕地拓展,其贡献率为62.15%。
张继平常学礼李健英蔡明玉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
科尔沁沙地典型地区人工造林对沙漠化过程的影响被引量:9
2009年
在3S技术的支持下,以奈曼旗1975年、1985年、1995年和2005年的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分析了研究区近30 a人工造林对沙漠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持续的人工造林过程影响下,沙地面积呈现出持续减少的趋势,其中固定沙丘面积减少幅度尤为显著,面积净减量为39 545.77 hm2;沙漠化程度指数呈现出线性减少的变化趋势,自1985年以来,减少幅度尤为明显,由1985年的0.21下降到2005年的0.03;土地沙漠化正、逆过程同时存在,但逆转趋势远大于发展趋势,土地沙漠化过程总体上正处于全面逆转期;斑块数和景观形状指数均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斑块形状经历简单—复杂—简单的变化过程。
常学礼蔡明玉张继平李健英
关键词:科尔沁沙地人工造林沙漠化
近20年来烟台典型地区海湾海岸线的变化被引量:17
2008年
利用多时相卫星遥感图像复合的方法,对烟台四个时相的TM影像进行处理并比较四个时相的海岸线长度和海湾面积的变化。结果表明,自1986年到2004年近20年的时间里,龙口湾、套子湾和芝罘湾三个海湾的海岸线总体趋势是增长的,海湾面积则呈减少趋势。认为人为因素是烟台海岸线长度波动和海湾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了这些变化对海岸环境和海岸生态系统的影响,对本地区海岸带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宫立新金秉福李健英
关键词:遥感影像海湾海岸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