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志文

作品数:69 被引量:476H指数:11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44篇天文地球
  • 8篇文化科学
  • 7篇经济管理
  • 5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 4篇历史地理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气候
  • 14篇冰期
  • 11篇剖面
  • 10篇粒度
  • 9篇旅游
  • 8篇末次冰期
  • 8篇末次间冰期
  • 8篇间冰期
  • 7篇古气候
  • 7篇风沙
  • 6篇沙地
  • 6篇气候变化
  • 6篇全新世
  • 6篇红土
  • 5篇课程
  • 5篇古土壤
  • 5篇风沙沉积
  • 4篇地貌
  • 4篇影响因素
  • 4篇萨拉乌苏河流...

机构

  • 49篇东华理工大学
  • 31篇中国科学院
  • 30篇华南师范大学
  • 14篇中山大学
  • 13篇佛山科学技术...
  • 8篇惠州学院
  • 4篇南宁师范大学
  • 4篇岭南师范学院
  • 3篇香港大学
  • 3篇广州地理研究...
  • 2篇广西师范学院
  • 2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江西省数字国...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69篇李志文
  • 28篇李保生
  • 25篇孙丽
  • 20篇温小浩
  • 15篇王丰年
  • 14篇牛东风
  • 12篇郭福生
  • 10篇叶长盛
  • 10篇杜恕环
  • 7篇司月君
  • 6篇邱世藩
  • 5篇郭亿华
  • 5篇姜勇彪
  • 5篇欧先交
  • 2篇李后信
  • 2篇杨志英
  • 2篇董玉祥
  • 2篇周万蓬
  • 2篇周林图
  • 2篇王兮之

传媒

  • 12篇中国沙漠
  • 6篇热带地理
  • 4篇地理科学
  • 4篇东华理工大学...
  • 3篇地质论评
  • 3篇第四纪研究
  • 3篇江西科学
  • 3篇中国地质教育
  • 2篇内蒙古师范大...
  • 2篇地质学报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地球环境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环境与健康杂...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沉积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高教论坛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7篇2020
  • 10篇2019
  • 5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7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6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本科专业旅游地学方向的课程设置方案被引量:12
2019年
2017年,东华理工大学在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招收旅游地学方向本科生。本方向针对旅游地学的教学内容和办学目标,根据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课程体系特征与发展态势,结合学校旅游地学的办学经验与研究特色,应对市场需求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制定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以地学为主导,旅游管理和规划设计为方向,着重突出旅游地学特色课程,强化课程联系与学科交叉融合,提高课程体系的综合性,尤其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掌握地学、旅游管理、规划设计基础知识和方法,具备旅游管理与规划设计实际工作能力的综合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李志文郭福生叶长盛姜勇彪孙丽胡海平刘金花
关键词:旅游地学课程设置
一种基于长短程时序提取的多任务步态识别方法及模型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于长短程时序提取的多任务步态识别方法及模型,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基于于长短程时序提取的多任务步态识别方法通过对二值化后的步态序列图进行动态激发,之后再水平金字塔映射激发,得到激发后的步态序列图特征,再通过长...
周成菊黄彬源罗咏东谢家辉李志文潘家辉
基于综合性、科研性和应用性导向的实习模式探索——以南昌市梅岭地质灾害实习为例被引量:2
2018年
针对现阶段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过程中的侧重基础知识讲解、弱化学科联系、忽视科研创新、删减实际操作等问题,通过对南昌市梅岭国家风景名胜区主要地质灾害的多次勘察与实习,以"夯实基础重实践、加强综合育创新、提高能力促研究"为指导思想,形成一套以综合性、科研性和应用性为导向,以构建"基础性+科研性"的递进式科研序列、"综合性+探索性"广博式知识体系、"应用性+实践性"的增能式专业训练相结合的实习模式,最终通过"协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评体系检验实习效果。
李志文郭福生叶长盛
传统教学方式在中国地理课程多媒体教学中的恰当运用
2017年
传统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各有利弊,在课堂教学中综合利用二者的优点,将使教师从电脑屏幕后解放出来。教师可以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随时对教学内容、方法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因题而异,采用设问、提问、讨论、启发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使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慢慢领会,保证思维的连续性。教师将重点和难点板书在黑板上,能帮助学生记住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孙丽李志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
南昌市厚田沙地蔓荆灌丛沙堆的形态与沉积特征被引量:9
2021年
为探究亚热带湿润地区河湖周边发育的灌丛沙堆形态与沉积特征,以南昌市厚田沙地为研究区,对其优势种蔓荆(Vitex trifolia)所形成的灌丛沙堆开展野外调查,通过对不同部位的沉积物进行采样与分析,研究沙堆形态、沉积特征及其与植被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蔓荆灌丛沙堆形态大多为盾形,水平尺度大,高度矮,坡度缓。沙堆沉积物以中沙为主,分选性较差,呈正偏和窄峰态分布,沙源来自附近平沙地和丘间地,为近源沉积。平均粒径从迎风坡底部至背风坡底部呈现为先变细后变粗的趋势,体现了灌丛沙堆的防风滞沙功能和对沙粒的重新分选作用。灌丛与沙堆的各形态参数(灌丛高度除外)均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P<0.01),说明各形态参数在沙堆发育过程中得以协调发展。受植被类型和区域环境的影响,与干旱-半干旱地区直立生长且分支少的灌丛形成的椭球形或圆锥形沙堆形态不同,蔓荆匍匐生长且高度较矮的形态常形成低矮且范围较大的灌丛沙堆。亚热带湿润地区风力资源不丰富及厚田沙地沙源不足使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附近平沙地与丘间地,但不同坡位沉积规律与干旱-半干旱地区相同。
李向洁李志文杜建会杜建会詹江振杜兰孙丽孙丽
关键词:灌丛沙堆沉积物
江西省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关注度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以江西省的三清山、龙虎山、庐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从百度指数平台获取三者2014-2018年的网络关注度数据,采用弹性系数、季节性集中指数和地理集中指数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再采用标准差椭圆法研究其空间分布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时间上,三者的网络关注度总体上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每年主要为4月、7月和8月、10月3个峰值,其中又以节假日的峰值最高,但不同节假日的峰值出现时间稍有差异,如清明节和劳动节在节前达到顶峰,而国庆节则出现在节中;空间上,网络关注度的集中程度较高,形成江西省、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和川渝地区4个核心区;演变上,整体表现为东北—西南格局,出现向正东—正西方向转变的趋势,庐山和三清山中等关注度地区向东和向西增加,龙虎山高关注度地区向西缩减,低关注度地区在空间上无变化。
梁丽婵李志文孙丽刘富军
岭南东江流域碧寿洞哺乳动物化石再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南岭以南(简称"岭南")广东东江流域河源地区东源县上莞镇的碧寿洞,经2008年再次考察与发掘,新发现哺乳动物化石11属11种。这是继2000年之后又一次重要发现,现已总计达6目21属21种。经研究,其属末次间冰期OIS5a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该动物群的组成特别是其中典型热带成员中国犀、华南巨獏、长臂猿的存在,反映了当时的热带雨林环境。而化石层位土状堆积物的硅铝系数也在一定程度上指示了该动物群生存时期的这种气候环境。由此表明,OIS5a时东江流域及至岭南的南亚热带范围曾经发生过热带气候向北较大幅度移动的重大环境变迁。
彭培欣李保生边戈果何劲温小浩陈龙珠李志文刘韫司月君牛东风
关键词:岭南哺乳动物化石
华南之粤东北丘陵区末次间冰期红土的特征与气候环境
地处华南之粤东北丘陵区的蕉岭红土属粉砂质粘土,形成于末次间冰期.其机械组成中18.46%的细粘粒含量、趋向于细粉砂分布的Mz数值指示出较强的生物化学风化作用,而诸样品概率累积曲线和频率曲线几近一致的&quot;四段式&q...
李志文李保生温小浩邱世藩牛东风欧先交
关键词:末次间冰期粒度古气候环境
南昌市厚田沙地风沙沉积记录的末次冰期气候变化特征被引量:10
2018年
位于南昌市南部的新建县广泛分布着由沙丘砂-古土壤叠覆堆积组成的沉积序列。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位于新建县南部的厚田剖面进行工作,其沉积序列由3层沙丘砂和3层砂质古土壤组成,顶部与底部的光释光(OSL)年代分别为14.9 ka BP和77 ka BP,为末次冰期的产物。结果表明:(1)厚田剖面的末次冰期地层可划分为HTS4 (77~57.1 ka BP)、HTS3c (57.1~49.7 ka BP)、HTS3b(49.7~36.8 ka BP)、HTS3a(36.8~26.5 ka BP)、HTS2 (26.5~14.9 ka BP) 5个阶段。(2)以粒级-标准偏差法与主成分因子分析法提取敏感粒度,12.619~20μm含量与平均粒径和黏粒含量正相关,400~563.667μm含量与平均粒径和黏粒含量负相关,反映冬季风强度的敏感粒径为400~563.667μm,反映夏季风强度的敏感粒径为12.619~20μm。(3)平均粒径、黏粒含量、敏感粒度在剖面上呈现明显的峰谷交替变化,暖阶段基本同步于葫芦洞石笋记录的夏季风强盛期和65°N 7月的天文辐射总量的高峰,揭示出HTS3c、HTS3a、HTS2早期为温暖期,砂质古土壤发育;冷阶段对应于葫芦洞石笋记录的夏季风减弱期和65°N 7月的天文辐射总量的低值,揭示出HTS4、HTS3b、HTS2晚期为寒冷期,沙丘砂发育。厚田剖面末次冰期的气候变化存在万年尺度的气候波动,是太阳辐射总量和东亚季风共同影响下的结果。
王志刚李志文黎武标马泽源王珍珍
关键词:末次冰期风沙沉积气候特征
MIS5b以来西樵山主量地球化学元素记录的D/O旋回与古生物实证
2020年
位于中国南亚热带的西樵剖面主要是一套大约MIS5b以来形成的湖沼相。根据对该剖面759个主要元素氧化物SiO2、Al2O3和TOFE(Fe2O3+FeO)含量分析结果并以Al2O3/SiO2比值作为考察"脱硅富铝"的气候代用指标,将西樵剖面MIS5b以来的主要元素波动划分出34.5个元素旋回"CY0—CY34"(其中CY0属于0.5个旋回),其平均变率—3.1 ka/旋回为千年尺度级别。通过对这些元素与气候的关系和古生物(孢粉和哺乳动物化石)指示的古生态的论证,认为气候旋回与这些元素旋回存在内在的因果关系,进而提出MIS5b以来该地曾发生过34.5个时期的寒冷与温暖即东亚冬季风与夏季风交替变化的千年尺度的气候旋回。研究表明,MIS5b以来这些旋回中的若干阶段与北半球高纬地区D/O事件存在很好的"遥相关",即在时间—气候性质上的变化节奏基本一致。这是首次在中国的南亚热带发现的MIS5b以来高分辨率的元素/气候波动,其意义在于它展现了自那时以来一个比较完整的D/O气候旋回在东亚大陆更南部区域的存在。表明,这个时代东亚季风旋回的发生、发展和演化,除了北半球冰量变化幅度的影响外,西太平洋暖池(温度与消长幅度)亦对其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其中夏季风时期对低纬地区的影响更加强烈。
牛东风李保生舒培仙司月君温小浩朱丽东王丰年李志文
关键词:气候变迁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