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波
- 作品数:51 被引量:62H指数:5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大兴安岭北部含热河生物群化石地层
- 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北部早白垩世火山-沉积地层广泛发育,含热河生物群化石,称为“兴安岭群”。大兴安岭北部东坡兴安岭群从下至上依次为龙江组、九峰山组、甘河组。龙江组下部以中基性火山岩为主,上部以中酸性火山岩及其碎屑岩为主,九峰...
- 李晓波张梅生
- 关键词:生物群大兴安岭北部兴安岭群基性火山岩
- 华北板块中元古代海啸沉积物的识别——辽宁兴城地区大红峪组海啸岩
- 辽宁兴城茶棚庵、月亮山、夹山地区中元古界大红峪组底部发现一套海啸岩(Tsunamite)。海啸沉积物不整合于太古宙绥中花岗岩、团山子组之上,大红峪组正常背景沉积之下,厚约10m。以撕裂的碎屑、较差的分选性、沉积物粒度向上...
- 王旖旎张梅生李晓波杨明张栋
- 关键词:大红峪组中元古界
- 大兴安岭北部及邻区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及地层
- 1大兴安岭北部晚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兴安岭群的划分和对比 大兴安岭地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火山—沉积地层分布很广,前人对其建立的“兴安岭群”基本含义明确,本文认为应继续作为一个正式“群”级地层单位使用。 本文使用的兴安岭群...
- 李晓波
- 关键词:热河生物群早白垩世古生物地理学
- 燕辽东段侏罗、白垩纪构造转变期古地理和古环境的初步分析被引量:3
- 2021年
- 自中、晚侏罗世之交至早白垩世早期,中国东部发生了构造格局和古地理环境的巨大转变。对这一时期燕辽东段古地理和古环境的部分问题进行了多学科整合分析,初步认识如下:中侏罗世开始增强的板块汇聚造成中、晚侏罗世亚洲东部地壳增厚和地势升高,古太平洋伊泽纳崎板块持续俯冲引起深部岩浆上涌、地壳减薄和多期伸展裂陷,同时东亚洋陆过渡带形成一系列逃逸构造,上述构造演化导致燕辽地区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中期形成高山和盆岭地貌。早白垩世137~131 Ma,嫩江-八里罕断裂至喀喇沁变质核杂岩延伸线两侧出现东高西低的地貌差异,相对下降的冀北-大兴安岭火山-地堑带地层中赋存热河生物群早期化石组合,而辽西-松辽地区为相对隆升的构造高地。130~110 Ma时期裂陷作用扩展,热河生物群中、晚期组合向周围扩散。热河生物群生存时期总体为以干冷为主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这与中生代中国东部高原的潜在环境效应并不矛盾。全球气候演化和区域构造古地理条件共同导致燕辽地区自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干旱化和寒冷化,并影响到中、晚侏罗世燕辽生物群和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之间的生态群进化演替。
- 李晓波张艳张艳
- 关键词:燕山运动热河生物群陆内造山
- 聚焦大兴安岭的热河生物群化石新发现
- 2021年
- 大兴安岭位于我国高纬度地区,其地质特征和地质历史尚有很多未解之谜。近期有众多白垩纪早期热河生物群化石的新发现:典型的东方叶肢介-三尾拟蜉蝣-戴氏狼鳍鱼化石组合、额尔古纳蚌、古鳕鱼类、鲟形目、中华弓鳍鱼、狼鳍鱼、蛙类、蝾螈及鸟类等等,为我国东北地区的古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化石证据。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和黑龙江省西北部,是我国森林覆盖面积最大的林区。大兴安岭由一系列的山岭和方向不同、规模不等的山垄、山梁以及高山台地组成。
- 陈盈雨李晓波王旭日王旭日
- 关键词:森林覆盖面积热河生物群高纬度地区叶肢介古生物学
- 地学类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因材施教”——以“古生物学”课程为例浅谈思政元素的多元融入被引量:2
- 2022年
- 专业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中增长知识、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渠道。课程思政教学中应遵循“因材施教”这一经典理论,结合高等教育特点,将其含义引申为“因专业而异”“因学生而异”“因形式而异”三个方面。本文以吉林大学课程思政“学科育人示范课程”项目中涉及的“古生物学”课程为例,详细介绍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学活动中进行“因形式而异”的思政元素设计。经过多轮次实践,该课程紧跟教学内容,采用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方法将德育元素巧妙地融入知识,提出了“历史与传承”“前沿与创造”“精神与信仰”“启迪与探索”四个思政模块,对于其他高校地学类课程具有一定的参考及借鉴意义。
- 王旖旎史骁李晓波李宁兰中伍
- 关键词:古生物学因材施教教学设计
- 西藏甲鲁朗地区叶巴组火山岩成因及其对新特提斯洋俯冲的约束被引量:2
- 2019年
- 西藏冈底斯岩浆弧叶巴组火山岩对于新特提斯洋俯冲时限的制约存在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甲鲁朗地区叶巴组凝灰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和岩石地球化学组成的研究,锆石测年获得3件凝灰岩样品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207.8±1.6 Ma、204.8±1.7 Ma和209.3±3.4 Ma,结合古生物化石证据,表明其形成于晚三叠世;凝灰岩样品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K、Th、U、Pb),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Nb、Ta、Ti、P),同时亏损Sr元素,Eu负异常较明显.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叶巴组中酸性岩可能为壳幔混染成因.综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叶巴组形成于新特提斯洋俯冲环境下的大陆边缘弧,新特提斯洋的俯冲从晚三叠世就已经开始.本研究为叶巴组的形成时代以及动力学背景提供了新的制约.
- 宋宇航解超明范建军范建军郝宇杰曾孝文
- 关键词:LA-ICP-MS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岩石成因
- 燕辽东部侏罗、白垩纪转换期的构造变革及其环境-生态效应
- 燕辽地区是我国地质科学起源和发展的摇篮,区内中生代地层、构造、古生物及矿产资源等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自"燕山运动"建立以来(翁文灏,1928),地学界对这一地区的地质研究已近百年,学术界提出或发展了岩石圈拆沉作...
- 李晓波
- 关键词: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生态效应
- 《诗·国风》中草木与赋比兴的关系
- 李晓波
- 关键词:国风草木
- 孙吴-嘉荫盆地白垩纪地层序列及区域对比
- 王旖旎张梅生李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