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本同

作品数:8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周口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6篇德育
  • 3篇道德
  • 3篇学校德育
  • 3篇中小学德育
  • 3篇小学德育
  • 3篇教育
  • 3篇课程
  • 2篇德育工作
  • 2篇德育课
  • 2篇德育课程
  • 2篇学校德育工作
  • 2篇消解
  • 2篇消解对策
  • 2篇课程改革
  • 1篇代课
  • 1篇道德价值
  • 1篇道德建设
  • 1篇道德教育
  • 1篇道德教育体系
  • 1篇德教

机构

  • 7篇周口师范学院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8篇李本同

传媒

  • 3篇周口师范学院...
  • 2篇教学与管理(...
  • 1篇教育与职业
  • 1篇科教导刊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直接德育的困境及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研究
教育对道德的追求是全方位的。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关注“教授的”道德,而且要关注“形成的”道德。既要通过直接道德教学系统地向学生传递道德知识,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又要通过学科教学和学校生活的各个层面进行道德渗透。于是,学...
李本同
关键词:学校德育
文献传递
谈中小学德育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被引量:3
2007年
德育课程是学校实施德育的根本。传统课程观把课程看作是静态的,具有预设性,把教学活动视为受教育者之外的东西,为教育者所控制,道德价值及规范体系通过教师的传授,使学生掌握并形成一定的品德。现代课程观与其最大的区别在于把课程视为一种动态的过程,课程的本质不应该由教育者控制,
李本同
关键词:德育课程现代课程观受教育者道德价值预设性
中小学德育困境的成因及消解对策
2007年
中小学德育是培养儿童、青少年一代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信仰和良好行为方式的主要途径。文章从不同方面对中小学德育困境的成因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消解对策。
李本同
关键词:德育困境消解策略
全球化视野下学校德育课程发展趋向初探被引量:2
2004年
全球化促成了世界文化的开放和价值多元化,使学校教育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有必要在对传统学校德育课程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向。
李本同刘月兰
关键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
杜威儿童教育观对基础教育课改的启示与实施
2013年
杜威的儿童教育观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诸多新的启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当尊重成长过程中的儿童天性、强调教学活动中的儿童参与、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儿童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做到注重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关注“结果”与“过程方法”的统一,重视道德教育在儿童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真正把杜威儿童教育观落实到课程改革的实处.
李本同
关键词:课程改革
中小学德育实效较低的成因分析及消解对策被引量:3
2007年
一、中小学德育的现状及成因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第一位,国家通过各种法律、政策对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予以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强调指出:“必须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将思想政治素质是重要素质的要求落实到教育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依然要求把“德育首位”的精神贯彻到中小学教育工作之中。然而,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中小学教育自身等方面的原因,中小学德育长期存在着理想化、形式化、功利化的问题,缺少活力,缺少魅力,实效较低。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李本同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工作德育实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德育工作消解
关于中小学德育教师素质的调查研究
2006年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中小学德育教师队伍,是搞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保证。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德育理论,多是以成人教育的立场和观点进行研究的,忽视了中小学生的实际需要,结果是事与愿违,降低了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文章以“生本”为出发点,根据对德育教师的素质要求,对中小学德育教师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李本同
关键词:德育教师素质
论道德的重要性及我国道德教育体系的历史转变被引量:1
2006年
道德起源于人的二重性,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不同关系构成了历史发展过程的经济关系和道德关系,形成不同的道德教育体系。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道德和道德教育,总是受一定社会背景下经济体制的制约。纵观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从传统到现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转换,道德教育先后经历了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三种不同的模式。文章在阐述道德重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不同经济体制下的道德体系及其道德教育的特征。
李本同
关键词:道德道德教育体系经济体制养成教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