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秀珍

作品数:10 被引量:78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夏季
  • 5篇降水
  • 4篇夏季风
  • 4篇季风
  • 3篇水汽
  • 3篇热通量
  • 2篇水汽收支
  • 2篇水汽输送
  • 2篇气候
  • 2篇气候模式
  • 2篇区域气候
  • 2篇区域气候模式
  • 2篇夏季风爆发
  • 2篇南海夏季风爆...
  • 2篇季风爆发
  • 2篇春季
  • 1篇低纬
  • 1篇短波辐射
  • 1篇盐度
  • 1篇中国东部降水

机构

  • 10篇中山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作者

  • 10篇李秀珍
  • 5篇梁卫
  • 3篇温之平
  • 2篇蔡榕硕
  • 1篇简茂球

传媒

  • 2篇大气科学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中山大学研究...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1篇199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7年海气热通量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数值试验被引量:2
2009年
本文利用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对2007年季风爆发前后南海海气热通量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探讨海气热通量对南海地区季风爆发以及相应变量场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RegCM3对南海降水、地面气温、500hPa位势高度场以及850hPa风场模拟整体偏弱,但是对各变量场的空间分布形势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2)潜热、感热通量的变化对季风的爆发以及相应的变量场有重要影响,当去除潜热、感热通量后,南海低层基本受较强偏东风控制,500hPa位势高度有所偏高,副高偏西偏强,季风爆发严重偏晚,不利于南海地区水汽辐合抬升,使得降水大幅减少,大片海域甚至无降水出现;当潜热、感热加倍后,南海低层120°E以西基本受偏西风控制,风速明显加大,同时500hPa位势高度明显偏低,副高偏东偏弱,季风爆发偏早,有利于水汽在南海地区辐合,造成降水显著增多。
梁卫李秀珍
关键词:区域气候模式REGCM3海气热通量季风降水场高度场
春季青藏高原感热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和预测作用被引量:10
2018年
利用1980—2012年青藏高原中、东部71个站点观测资料、全中国756站的月降水资料、哈得来中心提供的HadISST v1.1海温资料以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综合青藏高原的感热加热以及全球海温,研究了春季青藏高原感热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并建立预报方程,探讨了青藏高原春季感热对中国降水的预报作用。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春季感热与中国东部降水关系密切,青藏高原春季感热异常增强伴随着长江流域中下游同期降水增多,后期夏季长江流域整流域降水也持续偏多,华南东部降水偏少。春季青藏高原感热的增强与环北半球中高纬度的罗斯贝波列密切相关,扰动在北太平洋形成的反气旋环流向西南方向延伸至西北太平洋,为长江流域输送大量的水汽,有利于降水的发生。夏季,伴随着前期青藏高原感热的增强,南亚高压位置偏东,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位置偏西偏南,西太副高北侧为气旋式环流异常。在西太副高的控制下,华南东部降水减少;西太副高西侧的偏南气流为长江流域带来大量水汽,并与来自北部气旋式环流异常西侧的偏北风发生辐合,降水增多。青藏高原春季感热异常是华南和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重要前兆信号。加入青藏高原春季感热后,利用海温预报的华南、长江流域夏季降水量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有所提高,预报方程对区域降水的解释方差提高约15%。
李秀珍唐旭紫李施华简茂球温之平
关键词:感热通量青藏高原中国东部降水
区域气候模式对ENSO-PSAC-东亚气候异常桥的模拟能力检验
2010年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对1982/1983年及1998/1999年的10月至次年2月的中国东南部降水进行了模拟试验,考察了模式对ENSO年份菲律宾反气旋活动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RegCM3能够较好地模拟ENSO年份我国东南部的降水异常;垂直环流、水汽输送通量及其散度异常场的模拟结果均与实际吻合,并能解释降水异常的原因;另外,RegCM3成功地模拟出ENSO年份菲律宾海上的反气旋的活动情况。该模式适用于ENSO年份冬季东太平海温异常—东亚气候异常的研究。
李秀珍梁卫
关键词:区域气候模式水汽输送
柑桔果园生态系统及微量元素分析研究--以杨村柑桔场为例
李秀珍
华南冬季强降水及高、低纬两支波列的协同影响被引量:5
2022年
采用1979~2015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中国756个站点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利用百分位法定义了华南冬季强降水事件,通过K-均值聚类方法分析发现中国冬季强降水的中心主要集中在5个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中西部、华南东南部、淮河流域以及中国西南部。为了揭示华南南部大范围强降水的成因,对比分析了由西南地区自西向东移动至东南沿海的东移型强降水事件与西南地区局地型强降水事件。结果表明,南支槽槽前的暖湿气流与冷空气活动的强弱对峙是触发以及维持这两类强降水的关键。在局地型强降水中,活跃的冷空气活动抑制了南支槽的发展和东扩,强降水局限于西南地区;对于东移型强降水,由于冷空气活动偏弱,南支槽槽前西南暖湿气流东扩,降水落区随之东移。高纬度波列与南亚急流波列的协同作用是影响冷、暖气流相对强弱的关键环流系统。当高纬度波列与南亚急流波列同步发展时,冷、暖空气均较强形成强烈对峙,强降水主要局限在西南地区;当高纬度波列活动超前于南亚急流波列,冷空气活动与南支槽的加深错开,强降水可持续并东移,影响较大范围。
陈婉玲李秀珍
关键词:南支槽冷空气波列
南海盐度对南海夏季风响应的初步分析被引量:12
2011年
为分析南海盐度对南海夏季风的响应情况,采用1967—2001年共35年的月平均海洋同化数据(SODA)等资料,利用合成等分析方法,探讨了南海上层盐度与净淡水通量、风应力、Ekman抽吸速度的关系以及不同海域盐度对南海夏季风爆发以及季风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南海夏季风建立,南海北部、东部的盐度降低,南部盐度增加。在强季风年,南海北部沿岸、东部盐度偏低,南海南部马来西亚以北海域盐度偏高;弱季风年南海盐度异常分布则为北部、东部盐度偏高,南部盐度偏低。南海上层盐度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和季风强度的响应均与南海的净淡水通量、风应力、Ekman抽吸速度存在密切关系。
李秀珍梁卫温之平蔡榕硕
关键词:盐度夏季风
夏季中国东部水汽收支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本文使用1958-2002年共45年中国730站实测降水资料和欧洲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全球一天四次及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应用EOF分析、回归分析、合成分析等常用的气候统计方法,诊断分析了中国东部气候平均...
李秀珍
关键词:区域降水水汽收支大气环流
文献传递
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海海温之演变特征被引量:8
2009年
利用1983-2002年NCEP/NCAR再分析的周平均海温(SST)场、逐日OLR、风场、海平面气压场、2m高度空气比湿资料,及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提供的OAFlux逐日潜热通量和ISCCP(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逐日短波辐射通量等资料,分析了南海地区季风爆发前后几周的南海多年平均SST随时间的演变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物理过程。结果表明:(1)西南季风爆发前,南海全区SST显著升高,其中北部(17°N以北)升温幅度明显大于南部;从季风爆发到季风爆发后1周(季风爆发期),南海全区SST急剧降低;之后几周(季风爆发后),SST变化存在较明显的空间差异,南海北部转为升温趋势,而南部SST持续下降。(2)季风爆发前,短波辐射增加,且南海北部增加幅度大于南部,导致南海SST上升且存在南北不均匀性。(3)季风爆发期间,南海短波辐射急剧减少、潜热通量显著增加以及西南气流的突然增强共同导致SST的下降。(4)季风爆发后,南海北部短波辐射增加而南部减少,对南北SST变化差异的产生有重要作用,同时近地层风场引起的海表动力过程也是影响SST变化的另一重要原因。(5)季风爆发前后短波辐射的变化均和云量多少有关;季风爆发期间的潜热变化在南海南部主要是风速变化的结果,北部海气比湿差的贡献比较大。
梁卫温之平李秀珍蔡榕硕
关键词:西南季风短波辐射潜热通量风应力
华南秋、冬、春季水汽输送特征及其与降水异常的联系被引量:37
2010年
华南秋、冬、春季水汽输送特征的季节差异明显,水汽输送异常与降水异常存在密切联系,利用1958—2005年实测降水资料及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华南秋、冬、春三季的水汽特征及其与降水异常的关系,主要结论有:大气中的水汽主要集中在500 hPa以下气层中,最大值出现在850~700 hPa;输送至华南的水汽秋季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及副热带西太平洋,冬季主要来源于青藏高原南侧的东亚南支偏西风气流,春季则主要来源于东亚南支偏西风气流及热带西太平洋海区;华南秋、冬、春三季的降水偏多和偏少年的水汽输送距平场,并不是单纯的反向关系或主要输送带的偏强和偏弱,而是更为复杂;El Nio成熟期菲律宾附近的反气旋环流异常、冬季风的强度异常都是导致水汽输送异常的重要原因。
李秀珍梁卫温之平
关键词:水汽输送降水异常水汽收支水汽通量散度
中国东部夏季风北界年际变化的东西差异及其影响因子被引量:2
2019年
采用1958~2016年JRA-55(Japanese 55-year Reanalysis)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利用夏季平均的可降水量定义了东亚夏季风北界,通过谐波分解、回归分析、合成分析、波活动通量等分析方法,研究了东亚夏季风北界位置的年际变化特征和东西差异。根据各经度上夏季风活动北界位置年际变化的一致性可划分为华北区域(107.5°~115°E)和东北区域(122.5°~130°E)两个区域,两个区域夏季风北界位置的年际变化具有明显差别。两个区域的夏季风北界位置的异常偏北都与东侧的异常反气旋式水汽环流密切相关,与华北区域北界位置密切联系的异常反气旋式水汽环流位于黄海附近,与东北区域北界位置相关的异常反气旋式水汽环流则位于日本海北部。两个区域分别位于反气旋式环流西侧,受偏南风水汽输送影响,区域水汽输送以及辐合增强。影响华北区域的反气旋式异常与中高纬度波列的传播有关;影响东北区域夏季风北界位置偏南年与偏北年的反气旋式环流的可能成因存在非对称性,偏南年对应西北太平洋低纬度正异常高度场以及中纬度负异常高度场,可能受东亚—太平洋遥相关波列的影响;偏北年则对应着东北亚的正异常高度场,可能与局地增温有关。
黄思洁李秀珍李秀珍
关键词:年际变化可降水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