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致重
- 作品数:63 被引量:212H指数:9
- 供职机构: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SARS防治的中医理性之思被引量:4
- 2004年
- 在香港地区 2 0 0 3年SARS流行期间 ,运用中医药传统中医理论防治“非典”取得较好疗效。为此 ,从中医传统理论出发 ,阐述了中医药治疗“非典”的机理、方药等 ,指出了中医的优势。
- 李致重
- 关键词:SARS中医药防治学术探讨
- 中医学兴衰的史学探源——在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十五届三次学术年会上的发言被引量:1
- 2020年
- 中医学(即中医药学)是世界传统医学中基础理论体系最完整,临床辨证论治技术体系最成熟,医疗疗效最可靠、最卓著的传统医学,也是世界上可以与主流的西医学(即现代医学)相匹配的传统医学。两千多年以来,中医学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令人瞩目的突出贡献。然而在当代的生存、发展中,却因长期的被改造、被西化而伤痕累累。尽管以往在中医学编年史、断代史研究上有不少成果,但是对产生中医学的文化底蕴却研究甚少。
- 李致重
- 关键词:中医学中医药学史学
- 张仲景与吴鞠通方药的剂量功效关系比较研究被引量:4
- 2011年
- 常言"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方药剂量一直是难以研究的课题。本研究将《伤寒论》、《金匮要略》与《温病条辨》全部方药换算为克,输入数据库后制作出多种列表进行文献分析。结果发现,张仲景与吴鞠通各自有14种药物,具有多层次的"剂量功效关系",14种药物之中更有11种基本相同,具有可比性。再以桂枝为例作分析,张仲景运用桂枝的用量与用法更为灵活多变,而吴鞠通在张仲景的基础上有所继承而发展。深入研究其他药物,对於理论发展与临床应用均有重要意义。
- 李宇铭姜良铎李致重
- 关键词:吴鞠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 谈温病的病因被引量:6
- 2003年
- 为了准确理解和把握温病的病因涵义 ,从概念性病因到辨证求因之“因”,从中医外感病病因到西医的致病因素 ,进行了剖析和比较 ,认为《温病学》讲义中关于病因的表述 ,实际是对各种温病的发病、病情和病机特点的总概括 ,如果仅作为七种病因来理解是不全面的 。
- 李致重
- 关键词:温病病因温病学
- 再论“中西医结合”的定义被引量:6
- 2003年
- 李致重
-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逻辑学
- 告别结合才能走向中西医配合之路
- '中西医结合'与'中西医配合',虽然一字之差,其含意却相去甚远.应当说,从告别'结合'到走向'配合',既是对中、西两种医学相互关系认识上的突出进步,也是在谋求中医复兴过程中长期反思的经验总结.本文讨论,一、中、西医是两种...
- 李致重
-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中西医配合中医药发展
- 文献传递
- 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科学学检讨(连载一)
- 2003年
- 中医学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 ,社会对于中医学的需要也在于临床疗效。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科学学研究 ,要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 ,以理、法、方、药一脉相承的辨证论治为前提。造成中医临床疗效下降的问题在于“三个脱节” ,即中医学与自身文化基础脱节 ,中医临床与辨证论治脱节 ,中药与中医临床脱节。中医学正处于行将消亡的边缘 ,也处在新的突破的前夜。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历史的反思 ,中医学完全有可能走出百年困惑 。
- 李致重
- 关键词:中医科学学检讨文化基础辨证论治
- 中西医之间的公理化原则和人类医学革命被引量:4
- 2006年
- 以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定义为基础,联系东、西方哲学公认的普遍原理,揭示了中西医之间的六条公理性原则。并对复兴中医以及由此必将引发的人类医学的真正革命预示了前提、内涵和意义。
- 李致重
- 关键词:中医学中西比较生物医学
- 吴迁本《金匮要略》方剂先煎麻黄规律探讨被引量:8
- 2016年
- 《金匮要略》由初刊行至今所存,大多版本已告亡佚,现存版本分大、小字本两个系统。今就麻黄先煎情况对吴迁钞本(小字本系统)进行研究,发现吴迁钞本与《伤寒论》,有关麻黄先煎的时间选用概念基本一致,即先煎麻黄可增该方发散力,而先煎时间越长则其方剂的发散力越强,且各方剂先煎麻黄与否及其先煎时间长短,与其病机及治法有密切关联,而比较通行的邓珍刊本(大字本系统)中所载却无此规律。
- 陈楚为肖相如李致重
- 关键词:金匮要略麻黄先煎
- “中西医配合”清议被引量:1
- 2004年
- 重点探讨中西医结合的定义 ,提法等问题 ,认为中西医结合提法有一定的片面性 ,提出了中西医配合新的理念。从历史沿革 ,哲学定义多方面进行阐述。
- 李致重
-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中西医配合学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