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糖尿
  • 3篇糖尿病
  • 2篇血糖
  • 2篇2型糖尿
  • 2篇2型糖尿病
  • 1篇低血糖
  • 1篇低血糖症
  • 1篇血红蛋白
  • 1篇血红蛋白A
  • 1篇血糖控制
  • 1篇胰岛
  • 1篇胰岛素
  • 1篇胰岛素抵抗
  • 1篇脂肪
  • 1篇脂肪肝
  • 1篇糖基化
  • 1篇糖尿病患者
  • 1篇稳态
  • 1篇稳态模型
  • 1篇利拉鲁肽

机构

  • 5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南京明基医院

作者

  • 5篇李骏
  • 4篇王全胜
  • 4篇刘晓丽
  • 4篇祝保艳
  • 4篇邵晓丽
  • 4篇吴静
  • 3篇倪卫慧
  • 2篇倪卫惠

传媒

  • 4篇药物生物技术
  • 1篇临床荟萃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2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HOMA-β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7
2012年
探讨我院6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不同血糖状态下的胰岛功能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进行馒头餐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释放试验,选取部分血糖控制好后的患者再次复查空腹血糖和胰岛素,并计算用于评价个体的胰岛β细胞功能的指标HOMA-β,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将患者分成糖化血红蛋白(HbA1c)﹤10%组和HbA1c≥10%组,了解两组之间的胰岛功能差异。HbA1c≥10%组的患者的HOMA-β、空腹胰岛素(FINS)和2 h胰岛素(2hINS)值低于HbA1C﹤10%组;相关分析提示HOMA-β与空腹血糖(FBG)和HbA1c呈负相关,与FINS和2hINS呈正相关;以HOMA-β为因变量,以其他变量为自变量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OMA-β与FBG和HbA1c呈负相关,与FINS呈正相关。部分血糖控制后患者的HOMA-β明显较治疗前好转,与高糖毒性有关。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HOMA-β值受损,并与FBG、2hPBG、FINS、2hINS、HbA1c相关;治疗后HOMA-β好转表明高糖毒性存在,提示胰岛素释放试验宜在血糖控制后进行,以避免假象。
王全胜李骏刘晓丽倪卫慧吴静邵晓丽祝保艳
关键词: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稳态模型
利拉鲁肽对二甲双胍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观察被引量:9
2017年
观察利拉鲁肽对二甲双胍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选取含二甲双胍方案治疗3个月以上且效果不佳的2型糖尿病伴NAFLD患者34例,通过自身对照,观察加用利拉鲁肽1.8 mg/d,4~6个月后临床指标变化。经加用利拉鲁肽治疗后,患者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2 h餐后血糖(2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稳态模型指数(HOMA-IR),血浆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均显著下降,肝脾CT比值上升,脂肪肝严重程度得到缓解,临床不良反应轻微。利拉鲁肽对二甲双胍控制不佳的T2DM合并NAFLD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倪卫惠李骏岳枝
关键词:利拉鲁肽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胰岛素抵抗
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在甲状腺炎性疾病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1年
探讨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FNAB)在甲状腺炎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行甲状腺FNAB并符合甲状腺炎性疾病共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甲状腺FNAB能准确诊断甲状腺炎性疾病;亚急性甲状腺炎和无痛性甲状腺炎发病时年龄较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低;甲状腺炎性疾病女性发病率远高于男性,特别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甲状腺FNAB对不同类型的甲状腺炎性疾病的诊断有确诊意义。
王全胜李骏刘晓丽倪卫慧吴静邵晓丽祝保艳
艾塞那肽对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9
2012年
观察艾塞那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将2010年7月~12月间应用艾塞那肽的15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一般资料分析:包括年龄、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就诊时降糖药物应用药统计。对患者进行艾塞那肽5μg一日2次早晚餐前1 h皮下注射后,观察用药前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变化。结果显示用艾塞那肽后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均较用药前下降,艾塞那肽降低餐后血糖较空腹血糖程度高。艾塞那肽可短时间内有效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降低餐后血糖较空腹血糖效果好。
吴静李骏王全胜刘晓丽倪卫惠邵晓丽祝保艳
关键词: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
2型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昏迷患者的血糖控制应个体化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我院近3年来20例2型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防措施。方法针对我院急诊收治的低血糖昏迷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降糖药物选用方式、发病时间、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同时根据年龄分成两组:≥65岁组(13例)和<65岁组(7例),从中找到引起低血糖昏迷的常见原因,由此探讨预防的措施。结果我院低血糖昏迷主要发生在高龄糖尿病患者中;与口服磺脲类长效降糖药物和注射预混胰岛素有关;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昏迷发作时间以夜间为主,且与HbA1c较低有关;与<65岁组相比,≥65岁组患者有更低的HbA1c(5.4±1.2)%vs(7.3±1.6)%(P<0.01),发作时更低血糖(1.58±0.59)mmol/L vs(2.39±0.67)mmol/L(P<0.05)和更长的病程(10.7±3.2)年vs(6.2±2.4)年(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昏迷患者的血糖控制宜个体化。
王全胜李骏刘晓丽倪卫慧吴静邵晓丽祝保艳
关键词:低血糖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