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雪松

作品数:32 被引量:218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0篇形变
  • 17篇地震
  • 16篇断层
  • 9篇断层形变
  • 8篇跨断层
  • 5篇地壳
  • 5篇地震活动
  • 4篇断层活动
  • 4篇GNSS
  • 3篇地壳形变
  • 3篇地震前
  • 3篇断裂带
  • 3篇震前
  • 3篇前兆
  • 3篇强震
  • 3篇裂带
  • 3篇跨断层形变
  • 3篇基线
  • 3篇GPS
  • 3篇INSAR

机构

  • 32篇中国地震局
  • 2篇中国地震台网...
  • 1篇山西省地震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装备指挥技术...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第二炮兵装备...
  • 1篇辽宁省地震局
  • 1篇华北水利水电...

作者

  • 32篇杜雪松
  • 13篇薄万举
  • 13篇郭良迁
  • 6篇周伟
  • 6篇刘峡
  • 5篇万文妮
  • 4篇张立成
  • 4篇周海涛
  • 4篇郑智江
  • 4篇马青
  • 4篇董运洪
  • 4篇塔拉
  • 3篇刘希康
  • 3篇刘文龙
  • 3篇李媛
  • 3篇孙东颖
  • 3篇刘广余
  • 3篇杨国华
  • 3篇刘天海
  • 2篇李延兴

传媒

  • 8篇大地测量与地...
  • 6篇地震
  • 3篇地震研究
  • 2篇西北地震学报
  • 2篇华南地震
  • 2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辽宁工程技术...
  • 1篇防灾减灾工程...
  • 1篇防灾减灾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邢台地震40...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由空间大地测量得到的太平洋板块现今构造运动与板内形变应变场被引量:54
2007年
推导了板块的弹性运动方程.根据太平洋板块(PCFC)上空间大地测量的观测结果,建立了PcFC的弹性运动模型,该模型与板块实际运动状态的符合程度明显地优于刚体运动模型.研究表明:PCFC现今旋转的角速度比过去3Ma的平均值大0.0370/Ma;在PcFC内部存在明显的水平形变,在15°s以北和204.5°E以西地区存在一致的向西形变,北西与南西方向的形变速率分别为0.8~3.5mm/a与1.0~3.4mm/a;在板块的东南区存在一致的向东形变,北东与南东方向的形变速率分别为1.5~1.8mm/a与2.8~9.1mm/a.PCFC内部水平应变场的空间变化是有规律的,在PCFC的西北部,主压应变轴为NW—SE方向,主压应变率大于主张应变率;在PCFC的东南部,主压应变轴为NE—SW方向,主张应变率大于主压应变率;PCFC的东南边界是扩张边界,边界附近的主张应变率最大(平均为1.51×10^-9/a),主张应变轴基本上与洋中脊的扩张方向一致;PCFC的西北边界是俯冲边界,边界附近的主压应变率最大(平均为0.75×10^-9/a),主压应变轴基本上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方向一致.
李延兴张静华何建坤李金岭李智郭良迁张中伏杜雪松
关键词:板内形变应变场
中国大陆典型沉降区垂直形变图数据集被引量:1
2022年
2015—2019年,由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牵头,自然资源部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和武汉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重点专项,系统拯救、整编共享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垂直形变测量数据,编制不同时空尺度的地壳垂直形变图,为强震中长期预测、地壳动力学研究、地形变灾害研究与防控及相关的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本数据集内容为中国大陆典型沉降区垂直形变图,展示特定沉降区的地表垂直形变分布,为制定地面沉降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本文对数据集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情况、数据要素项和时空范围、数据输出质量和准确度,以及数据的应用前景进行了介绍。
陈欣薄万举罗三明董运洪王家庆李丽庞丽娜宋雯郑智江万文妮杜雪松刘文龙成立辉李林蔚徐佳垚
关键词:垂直形变GNSSINSAR
跨断层“点-线-面”研究方法及在震例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7年
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跨断层短水准资料,采用形变异常强度、断层合成速率和断层形变趋势累积等多种研究方法,利用"点-线-面"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全面分析了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前的应变背景、断层活动和短期形变特征。结果显示:①该地震处于垂直形变累积率的高值区,应变积累程度较高;②断裂带之间存在显著的运动差异,发震断裂震前中短期运动速率显著增强,并造成区域运动的不均衡,西秦岭局部地区应变积累增加;③随着强震的逼近,震前显著异常场地分布明显向近震区迁移和集中,且异常强度也随之增大。以上结果对强震发生危险地点和发生时间有短期指示意义,因此,"点-线-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有利于认识地震前兆信息,对地震孕育背景判定及地震危险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李媛刘希康刘峡周伟杜雪松张立成
关键词:断层活动
GNSS在断层形变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4年
大地震多发生在主要活动断裂带及其附近,因此断层形变的监测与研究非常重要。多年来采用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跨断裂带综合观测剖面等手段监测断层活动,进而研究断层活动与变形规律。GNSS多用于大面积地壳水平运动场和主要地块活动与变形的研究,随着GNSS数据的积累和应用研究的深入,已有学者用GNSS从不同角度开展断层形变的监测与研究。本文介绍和论述了GNSS在断层形变研究中已有的部分应用和新的探索,主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①GNSS用于断层走滑活动的监测与研究;②GNSS用于断层垂直活动的监测与研究;③通过研究断层两边地块变形规律并建立应变模型,可分别依据各自模型推测断层的活动与形变,将推测结果与跨断层观测到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与比较。研究分析认为,由块体推测的变形与实测变形差异越大,说明块体相互作用越强烈。这可能对强地震地点预测、地震危险性判定及地震趋势预测均有重要意义。
薄万举苏建锋周海涛杜雪松万文妮刘天海
关键词:GNSS断层形变基线地震活动地块
唐山台跨断层基线破年变和趋势转折异常的数值模拟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唐山地震台多条短基线测线自2012年以来出现的破年变和趋势转折异常现象得不到合理解释。经核实,潜在干扰因素为观测场地附近的大型建筑施工。为定量分析建筑施工对趋势转折现象和年变消失现象的影响,本文基于多年跨断层数据,利用二维线弹性模型有限元方法,对断层运动进行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场地附近的大型建筑施工会造成断层水平张性运动趋势的转缓,且在时间上与观测异常现象匹配,但不会导致由张性转为压性的运动;同时,建筑施工会造成跨断层基线年变振幅减小,但不会引起年变消失。唐山台基线的短期快速变化和年变消失的异常变化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与区域构造运动和应力场改变有关。
李媛刘希康刘希康刘峡杜雪松
关键词:数值模拟
印度洋8·7级特大地震后川滇地区地震活动趋势判定被引量:9
2006年
2004年12月26日发生了印尼Ms8.7特大地震,我国川滇地区震时和震后有明显响应,如小震活动加强、流体各种前兆异常突出等。为了判定我国大陆地震活动的趋势,2005年1月对川滇地区进行了紧急GPS应急加测。此前,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分别于1999、2001、2004年进行了三期GPS复测。在这三期复测资料的基础上,对此次紧急复测资料和相关的几个GPS连续观测站的资料进行了分析,认为:①川滇地区的地壳形变主要为机械形变所致,且在8.7级地震震时和震后呈相对松驰变化,这有利于短期内5~6级地震的发生;②若大幅度压缩与拉张反复交替出现,也不排除孕育更强地震的可能性。
薄万举刘广余郭良迁杨国华杜雪松
关键词:特大地震GPS
形变台点异常事件与强震活动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2004年
收集了我国大部分跨断层流动测量和跨断层形变台站资料,统计了阶跃、突跳、趋势转折和年变规律改变等异常变化,并与相应区域内MS≥6.0以上地震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认为:(1)突出的台点形变异常和强震活动在上一个强震活动高潮期均存在由西南向华北往复迁移的特征;(2)突出的台点形变异常峰值期与强震活动高潮期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3)1987年以来形变异常和强震活动由西南向华北迁移的特征不明显,但地震活动在南北带上往复迁移的特征仍然存在;(4)未来一段时间内,华北发生MS6.0以上强震的可能性不大,而南北带的北部不能排除。
薄万举郭卫星郭良迁杜雪松周伟
关键词:形变异常地震跨断层测量
基于PS-InSAR方法反演北京地区地表沉降速率被引量:22
2014年
选用27景ENVISAT降轨雷达干涉数据,利用相干点目标PS-InSAR技术进行时间序列处理,获取了北京及周边地区2006—2010年地表形变场。研究结果表明:1)在北京及周边地区存在双桥、廊坊、燕郊镇、张喜庄、杨各庄、平谷和沙河镇等7个沉降中心,其中沉降速率最大的为北京的双桥与河北的廊坊,两个沉降中心区平均沉降速率(LOS)分别为-27.19±5.66 mm/a与-24.65±5.14 mm/a;2)沉降面积最大的为双桥沉降区,约230 km2;3)北京市区地表年回升速率为10.92±3.24 mm/a,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采取的回灌措施对防治地面沉降起到了抑制作用;4)北部山区为相对上升,表明区域地质构造作用的影响仍然存在。
罗三明杜凯夫畅柳万文妮杜雪松余敏杨博
关键词:时间序列沉降速率
东北地区GPS连续观测站的变化被引量:2
2010年
根据东北地区GPS连续观测站数据计算位移变化量,将结果分离为线性趋势变化部分和非线性变化部分。据此分析了东北地区的地壳运动,异常特征及其与中强地震孕育发生的关系。结果显示,相对全球框架基准,东北地壳以27.06mm/a的速度向南东方向位移;GPS站点的非线性变化在地震前几个月至2年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震级相对较大时,异常范围大,出现异常变化的站点也多;单个站点出现异常时,常常是站点附近地区有中小地震发生。无中、强地震孕育发生的时期,站点位移变化也相对稳定,一般无明显异常变化。
郭良迁胡新康陈长云杜雪松郭赫
关键词:地壳运动地震
2016年门源Ms6.4地震前祁连山周边断层活动分析被引量:22
2016年
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最新的跨断层资料,利用时序曲线分析、断层速率合成分析和垂直形变累积率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计算,从不同角度和范围提取2016年门源Ms6.4地震震前异常特征,揭示断层活动。结果显示:1)震中距150km以内多个场地出现了典型的以加速张性变化为主的短期异常,150~300km内的异常以趋势变化为主;2)祁连山-海原断裂带上异常场地的空间分布表现出由祁连山断裂带中部集中向东迁移至中东部集中的特征,海原断裂上异常有所增多,此类现象与2003年民乐6.1级地震前的现象极其相似;3)祁连山断裂自2014年以来合成速率偏离正常动态值较远,容易积累应变。垂直形变趋势累积率的计算结果显示,地震震中位于形变积累的高值区。
李媛刘峡刘希康周伟郑智江张立成杜雪松沈小七
关键词:跨断层断层活动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