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文亮

作品数:23 被引量:89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专利
  • 10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理学

主题

  • 7篇潮土
  • 6篇土壤
  • 5篇农田
  • 5篇激光
  • 4篇团聚体
  • 4篇化肥
  • 4篇挥发
  • 4篇光谱
  • 4篇氨挥发
  • 4篇保护性耕作
  • 3篇有机碳
  • 3篇施肥
  • 3篇拉格朗日
  • 3篇耕作
  • 2篇液氨
  • 2篇液氨钢瓶
  • 2篇影响因素
  • 2篇玉米
  • 2篇施肥量
  • 2篇实时在线

机构

  • 23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丽水学院
  • 1篇铜陵市环境保...

作者

  • 23篇朱安宁
  • 23篇杨文亮
  • 18篇张佳宝
  • 12篇信秀丽
  • 8篇陈文超
  • 5篇舒馨
  • 3篇朱强根
  • 2篇舒鑫
  • 1篇王立明
  • 1篇车威
  • 1篇陈效民
  • 1篇何莹
  • 1篇马东豪
  • 1篇程金金
  • 1篇张玉钧
  • 1篇王书伟

传媒

  • 3篇土壤
  • 2篇土壤学报
  • 2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土壤通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0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TDLAS-bLS方法的夏玉米农田氨挥发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采用开放光程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和反向拉格朗日随机扩散模型,通过田间试验,开展基于高时间分辨率数据的农田氨挥发研究,旨在为揭示农田氨挥发的动态变化规律提供新技术新方法。结果表明,TDLAS-bLS法能有效监测农田氨挥发动态,尤其是日内变化规律。豫北平原潮土农田夏玉米追肥后日内氨挥发有两个挥发峰值,分别在9:00和14:00左右,第一个高峰是由于夜晚溶解在露水中的氨气随露水蒸发而再次挥发,第二个高峰受地温和光照影响所致。追肥后氨挥发速率迅速升高,但挥发高峰期持续时间较短,集中于前四天,整个监测期内氨挥发损失约25.3%。TDLAS-bLS法与通气法相比,测定结果有一定差异。
杨文亮朱安宁张佳宝张玉钧何莹王立明陈效民陈文超
关键词:夏玉米氨挥发
保护性耕作对潮土不同组分有机碳、氮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为深入了解保护性耕作对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碳、氮的影响,本试验以北方潮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轻组组分(LF)、重组组分(HF)以及各组分有机碳、氮(LFC、LFN、HFC、HFN)的变化。采用密度为1.7 g cm-3的碘化钾重液将土壤分离为轻组和重组。结果表明,0~20 cm土层,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轻组有机碳(LFC)含量介于38.91~94.89 g kg-1之间,为土壤总有机碳(TOC)的6.89%~33.17%;轻组氮(LFN)含量介于1.03~3.47 g kg-1之间。耕作扰动导致土壤轻组有机碳、氮的损失,随着翻耕频率的增加,LF、LFC、LFN的含量显著降低;秸秆还田为土壤提供外源有机物,显著提高了土壤LFC和LFN的含量。轻组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LF、LFC、LFN的含量呈递减的趋势。由于轻组的C/N比值显著高于重组和原土,因此轻组对耕作制度和土层深度的变化更敏感。不同耕作制度下HF、HFC、HFN的含量变化不明显。少免耕能减少土壤有机碳、氮的损失,秸秆能补充土壤碳库,提高土壤氮含量,因此保护性耕作对提高土壤有机碳库,尤其对土壤轻组有机碳、氮的累积具有积极的作用。
舒馨朱安宁张佳宝陈文超杨文亮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潮土土壤有机碳土壤氮
保护性耕作对潮土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5
2014年
利用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平台,研究了小麦一玉米轮作条件下连续5年实施免耕与秸秆还田对农田潮土团聚体组成、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常规翻耕,常规翻耕+秸秆还田、免耕、免耕+秸秆还田处理下〉5mm粒级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显著提升,增加比例分别为16.62%、16.05%、44.23%;而免耕、免耕+秸秆还田能显著提升5~2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提升比例分别为29.81%和64.28%,同时团聚体稳定率也有一定的提高;实施免耕能显著提高5~2、2~1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除常规翻耕+秸秆还田处理下2~1mm粒级外,秸秆还田对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作用。
陈文超朱安宁张佳宝朱强根杨文亮舒馨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潮土团聚体有机碳
基于激光吸收光谱技术的农田氨挥发实时监测方法
基于激光吸收光谱技术的农田氨挥发实时监测方法,测定步骤为:采用开放式长光程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仪同时测定挥发源上风向和下风向处空气中氨浓度;在挥发源附近用三维超声风速仪测定三维风速、气温等气象数据,或用剖面气象系统测定不同...
朱安宁杨文亮张佳宝信秀丽
文献传递
一种降低静态箱式法测定农田氨挥发空间变异与环境扰动误差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降低静态箱式法测定农田氨挥发空间变异与环境扰动误差的方法。首先将与采样次数等量的采样箱底座打入土壤,底座均匀分布于监测区内;参照监测区施肥量与施肥措施,采样箱装置内采用相同的施肥措施,均匀施入单位面积等量...
杨文亮朱安宁信秀丽张佳宝张先凤
文献传递
一种降低静态箱式法测定农田氨挥发空间变异与环境扰动误差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降低静态箱式法测定农田氨挥发空间变异与环境扰动误差的方法。首先将与采样次数等量的采样箱底座打入土壤,底座均匀分布于监测区内;参照监测区施肥量与施肥措施,采样箱装置内采用相同的施肥措施,均匀施入单位面积等量...
杨文亮朱安宁信秀丽张佳宝张先凤
文献传递
一种小麦-玉米深免间歇耕作方法
一种小麦‑玉米深免间歇耕作方法,深免间歇耕作周期为3年,按以下步骤实施:1)第一年,夏玉米收获后秸秆全量粉碎还田,施用化肥和生物激发调节剂,深耕,秸秆翻压还田,浅旋耕镇压作业后播种冬小麦;2)第二年与第三年,夏玉米收获后...
朱安宁张先凤杨文亮信秀丽
耕作管理对潮土团聚体形成及有机碳累积的长期效应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研究黄淮海平原潮土区耕作管理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形成及有机碳累积的长期效应,为提升潮土地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方法】采集河南省封丘县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连续8年保护性耕作的不同处理原状土壤样品,分析测定土壤团聚体的数量、稳定性以及土壤和各粒径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含量。【结果】与常规翻耕处理相比,长期免耕和间歇性翻耕使0—10 cm土层粗大团聚体和10—20cm土层细大团聚体的质量比例分别提高了63.4%和28.1%。秸秆还田主要提高了0—20 cm土层大团聚体的质量比例,平均提高率为3.0%。降低翻耕频率或秸秆还田处理,使不同土层团聚体的稳定性有所提升,前者使0—10 cm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GMD)值分别增加了11.9%—31.6%和4.1%—13.7%;后者使0—20 cm MWD和GMD值分别增加了3.5%和4.5%,翻耕频率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秸秆还田处理。在0—10 cm土层,各粒径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随翻耕频率的降低而提高,而秸秆还田对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可以深入0—20 cm土层。耕作方式耦合秸秆还田处理对团聚体特征的影响显著大于降低翻耕频率或秸秆还田处理。潮土有机碳积累的主要贡献来源于粗大团聚体和细大团聚体,通过降低翻耕频率,可以提高0—10 cm土层粗大团聚体和10—20 cm土层细大团聚体对潮土有机碳积累的相对贡献,提高率分别达49.2%和29.1%。【结论】长期免耕和间歇性翻耕结合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潮土大团聚体的数量及其稳定性,通过提高大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相对贡献,可以增加潮土碳累积量。
张先凤朱安宁张佳宝杨文亮闫惊涛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潮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
一种基于不同活性碳源材料配伍的土壤有机质增量提质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不同活性碳源材料配伍的土壤有机质增量提质方法,先根据土壤有机质初始含量,确定稳定性碳源与生物活性碳源材料的配伍比例及施用量,以三年为一个技术周期,稳定性碳源材料在第一年结合土壤深翻将三年用量一次性施入...
张先凤朱安宁信秀丽杨文亮张佳宝
保护性耕作对潮土物理性质的影响被引量:18
2014年
为了研究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以黄淮海平原典型潮土区小麦一玉米轮作系统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探讨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容重、饱和导水率、紧实度、含水量的变化。结果表明,0~20cm土层,土壤容重、土壤紧实度随着翻耕频率的减少而增加,每两年翻耕一次(CNTw2T)和每四年翻耕一次(CNTw4T)的土壤紧实度比长期免耕分别降低了40%、17%,土壤紧实度与土层深度呈显著正相关;保护性耕作改变土壤导水性能,随着免耕年限的增加,土壤饱和导水率显著降低;少免耕土壤含水量比传统翻耕高0.77%~3.01%。秸秆覆盖能显著降低土壤紧实度,改良土壤压实状况,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从而改善土壤保水能力。免耕有利于土壤蓄水保墒,但长期免耕易导致土壤压实,不利于作物生长,少耕(CNTW2T、CNTW4T)既可改善土壤导水、保水性能,又可减少土壤压实,因此在黄淮海平原实施少耕与秸秆还田相结合的保护性耕作有利于改良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舒馨朱安宁张佳宝陈文超杨文亮张文国
关键词:潮土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土壤物理性质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