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亮 作品数:25 被引量:103 H指数:6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理学 机械工程 更多>>
一种小麦-玉米深免间歇耕作方法 一种小麦‑玉米深免间歇耕作方法,深免间歇耕作周期为3年,按以下步骤实施:1)第一年,夏玉米收获后秸秆全量粉碎还田,施用化肥和生物激发调节剂,深耕,秸秆翻压还田,浅旋耕镇压作业后播种冬小麦;2)第二年与第三年,夏玉米收获后... 朱安宁 张先凤 杨文亮 信秀丽基于腐植酸与生物硝化抑制剂的协同作用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方法 本文提供了一种基于腐植酸与生物硝化抑制剂的协同作用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生物硝化抑制剂溶解后,均匀喷施于氮肥表面,等待自然风干备用,生物硝化抑制剂与氮肥质量比例为1~5:100;步骤二:将附着生物... 信秀丽 刘迎春 钟新月 朱安宁 杨文亮 张先凤基于激光吸收光谱技术的太湖流域稻田氨挥发研究 被引量:1 2020年 氨挥发是太湖流域农田氮肥损失的重要途径之一。本试验采用高时间分辨率的TDLAS-BLS技术研究太湖流域稻田追肥期氨挥发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追肥后稻田上方空气中氨浓度白天明显大于夜间,而且瞬时波动较大。稻田氨挥发速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施肥后的2~3 d,且氨挥发仅持续1周左右。分蘖期氨挥发速率和损失率均大于抽穗期,两个时期氨挥发损失率分别为36.6%、23.0%。氨挥发集中在较短时间内,分蘖期、抽穗期施肥后前4 d的累积氨挥发量分别占总氨挥发损失的80%、84%。分蘖期风速、光照、气温对稻田氨挥发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光照的作用更为显著;抽穗期风速和气温对氨挥发的影响较低。降雨对氨挥发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降雨期间是影响氨挥发产生的主要因素。 阙华礼 杨文亮 王书伟 丁世杰 邵玲玲 朱安宁关键词:激光吸收光谱 氨挥发 稻田 影响因素 基于激光光谱技术的农田氨挥发箱式多点同步原位实时监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激光光谱技术的农田氨挥发箱式多点同步原位实时监测方法,用于农田小区对比试验氨挥发监测。该方法采用激光多次反射光路的农田氨挥发原位监测系统监测小区对比试验氨挥发,首先在每个试验小区内设置一个监测箱用于监... 朱安宁 杨文亮 信秀丽 张先凤 张佳宝基于TDLAS-bLS方法的夏玉米农田氨挥发研究 被引量:2 2012年 采用开放光程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和反向拉格朗日随机扩散模型,通过田间试验,开展基于高时间分辨率数据的农田氨挥发研究,旨在为揭示农田氨挥发的动态变化规律提供新技术新方法。结果表明,TDLAS-bLS法能有效监测农田氨挥发动态,尤其是日内变化规律。豫北平原潮土农田夏玉米追肥后日内氨挥发有两个挥发峰值,分别在9:00和14:00左右,第一个高峰是由于夜晚溶解在露水中的氨气随露水蒸发而再次挥发,第二个高峰受地温和光照影响所致。追肥后氨挥发速率迅速升高,但挥发高峰期持续时间较短,集中于前四天,整个监测期内氨挥发损失约25.3%。TDLAS-bLS法与通气法相比,测定结果有一定差异。 杨文亮 朱安宁 张佳宝 张玉钧 何莹 王立明 陈效民 陈文超关键词:夏玉米 氨挥发 保护性耕作对潮土不同组分有机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7 2014年 为深入了解保护性耕作对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碳、氮的影响,本试验以北方潮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轻组组分(LF)、重组组分(HF)以及各组分有机碳、氮(LFC、LFN、HFC、HFN)的变化。采用密度为1.7 g cm-3的碘化钾重液将土壤分离为轻组和重组。结果表明,0~20 cm土层,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轻组有机碳(LFC)含量介于38.91~94.89 g kg-1之间,为土壤总有机碳(TOC)的6.89%~33.17%;轻组氮(LFN)含量介于1.03~3.47 g kg-1之间。耕作扰动导致土壤轻组有机碳、氮的损失,随着翻耕频率的增加,LF、LFC、LFN的含量显著降低;秸秆还田为土壤提供外源有机物,显著提高了土壤LFC和LFN的含量。轻组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LF、LFC、LFN的含量呈递减的趋势。由于轻组的C/N比值显著高于重组和原土,因此轻组对耕作制度和土层深度的变化更敏感。不同耕作制度下HF、HFC、HFN的含量变化不明显。少免耕能减少土壤有机碳、氮的损失,秸秆能补充土壤碳库,提高土壤氮含量,因此保护性耕作对提高土壤有机碳库,尤其对土壤轻组有机碳、氮的累积具有积极的作用。 舒馨 朱安宁 张佳宝 陈文超 杨文亮关键词:保护性耕作 潮土 土壤有机碳 土壤氮 分解式土壤样品采集器 本实用新型属于土壤研究辅助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解式土壤样品采集器,包括把手、钻管和连接头,连接头为一个实心金属柱,把手横接在连接头上,在连接头的下端连接有钻管,钻管由一定数量的单节钻管连接而成,在钻管的下端连接有钻头... 陈文超 朱安宁 朱强根 张佳宝 程金金 杨文亮 舒鑫文献传递 一种基于不同活性碳源材料配伍的土壤有机质增量提质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不同活性碳源材料配伍的土壤有机质增量提质方法,先根据土壤有机质初始含量,确定稳定性碳源与生物活性碳源材料的配伍比例及施用量,以三年为一个技术周期,稳定性碳源材料在第一年结合土壤深翻将三年用量一次性施入... 张先凤 朱安宁 信秀丽 杨文亮 张佳宝一种降低静态箱式法测定农田氨挥发空间变异与环境扰动误差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降低静态箱式法测定农田氨挥发空间变异与环境扰动误差的方法。首先将与采样次数等量的采样箱底座打入土壤,底座均匀分布于监测区内;参照监测区施肥量与施肥措施,采样箱装置内采用相同的施肥措施,均匀施入单位面积等量... 杨文亮 朱安宁 信秀丽 张佳宝 张先凤文献传递 耕作管理对潮土团聚体形成及有机碳累积的长期效应 被引量:16 2015年 【目的】研究黄淮海平原潮土区耕作管理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形成及有机碳累积的长期效应,为提升潮土地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方法】采集河南省封丘县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连续8年保护性耕作的不同处理原状土壤样品,分析测定土壤团聚体的数量、稳定性以及土壤和各粒径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含量。【结果】与常规翻耕处理相比,长期免耕和间歇性翻耕使0—10 cm土层粗大团聚体和10—20cm土层细大团聚体的质量比例分别提高了63.4%和28.1%。秸秆还田主要提高了0—20 cm土层大团聚体的质量比例,平均提高率为3.0%。降低翻耕频率或秸秆还田处理,使不同土层团聚体的稳定性有所提升,前者使0—10 cm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GMD)值分别增加了11.9%—31.6%和4.1%—13.7%;后者使0—20 cm MWD和GMD值分别增加了3.5%和4.5%,翻耕频率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秸秆还田处理。在0—10 cm土层,各粒径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随翻耕频率的降低而提高,而秸秆还田对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可以深入0—20 cm土层。耕作方式耦合秸秆还田处理对团聚体特征的影响显著大于降低翻耕频率或秸秆还田处理。潮土有机碳积累的主要贡献来源于粗大团聚体和细大团聚体,通过降低翻耕频率,可以提高0—10 cm土层粗大团聚体和10—20 cm土层细大团聚体对潮土有机碳积累的相对贡献,提高率分别达49.2%和29.1%。【结论】长期免耕和间歇性翻耕结合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潮土大团聚体的数量及其稳定性,通过提高大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相对贡献,可以增加潮土碳累积量。 张先凤 朱安宁 张佳宝 杨文亮 闫惊涛关键词:保护性耕作 潮土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