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葆
- 作品数:12 被引量:162H指数:6
- 供职机构:东北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黑土区不同灌溉量对土壤水分动态和大豆产量的影响
- 水分是农田生态系统中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东北黑土区地处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水分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东北黑土区属“雨养农业”,大气降水是土壤水分的主要来源,降雨量的多少和...
- 杨春葆
- 关键词:黑土区水分动态水分利用效率
- 文献传递
- 黑土区不同水分处理对大豆田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的影响被引量:2
- 2014年
- 基于中国科学院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内控水试验场的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进水量(降水和灌溉水之和)对剖面土壤水分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过量水分(11)、适宜水分(12)、干旱(13)和自然降水(R)影响土壤剖面的深度为0~130cm;11处理试验期间土壤累计进水量为514mm,土壤水分入渗的最大深度为110cm。13处理0—90cm土层土壤储水量较其他处理平均减少了38mm,说明黑土处于干旱状态时0—90cm土层内土壤水分均能供给大豆生长需要。受土壤进水量的影响11和R,12和13处理0—150am土层土壤储水量的季节性变化分别表现出相似的趋势。因此,水分进入土壤的频率和量是影响剖面土壤水分变异的主要因子,当土壤发生干旱时能加深土壤水分的循环深度;同时黑土具有强大的水分调节能力,对于调节季节性干旱具有重要作用。
- 杨春葆邹文秀江恒韩晓增郝翔翔李猛
- 关键词:土壤储水量
- 施肥和降水年型对土壤供水量和大豆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4
- 2012年
- 基于中国科学院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长期定位试验,利用海伦站内气象数据和中子仪测定的土壤水分数据,分析了丰水年(2006)、平水年(2008)和枯水年(2001和2004)条件下的无肥(CK)、化肥(NP)和化肥+有机肥(NPM)处理对大豆耗水量、土壤供水量和大豆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从4 a的平均值分析,大豆耗水强度最大时期为开花-鼓粒期。施肥增加了大豆的耗水量,与CK相比,NP和NPM的耗水量分别增加了0.92%和2.21%,其中施肥增加大豆耗水量的效应在枯水年表现得更为显著。大豆消耗的水分除了大气降水以外,还有土壤供水量,在降水最为缺乏的大豆鼓粒-成熟期,与CK相比,NP和NPM土壤供水量分别增加了11.72%和23.48%。在观测的4 a中,大豆水分利用效率均表现为CK
- 邹文秀韩晓增江恒杨春葆
- 关键词:大豆施肥水分利用效率
- 南非国际大豆会议有关大豆轮作与施肥研究的综述被引量:7
- 2013年
- 第九届世界大豆研究大会于2013年2月17—22日在南非共和国德班召开,大会的主题为“从中国到南非-科研跨越大豆产需的鸿沟”。期间有来自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肯尼亚和加拿大等全球22个国家的约50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中国代表近50位。在大会上,有12位专家做了大会报告,167位(次)专家做了分组报告。报告涉及大豆基因与育种、耕作与栽培、植物保护、运输储藏、加工利用等方面。文章对与大豆耕作栽培及土肥营养相关的会议摘要进行了综述。
- 邹文秀严君苑亚茹尤梦阳张志明杨春葆王影韩晓增
- 关键词:大豆轮作
- 平坦黑土区田间尺度剖面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变异性的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土壤属性的空间变异性是土壤的重要性质之一。在平坦区黑土田块尺度上利用环刀取样测定20 cm^140 cm土层土壤的密度、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利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分析土壤物质性质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土壤密度、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属于弱度变异。除了20 cm^40 cm田间持水量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异系数属于中度变异以外,密度、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含水量在黑土剖面20 cm^140 cm内的水平方向上的变异均属于弱度变异。因此,在平坦黑土区的田块尺度上剖面土壤物理性质具有比较大的稳定性,可以为做空间变异研究分析的采样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 邹文秀杨春葆江恒韩晓增郝翔翔李猛
- 关键词:土壤物理性质农田黑土
- 土地利用方式和施肥管理对黑土物理性质的影响被引量:8
- 2013年
- 为了探讨东北黑土区土壤水分的调控能力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土壤水分对降水和不同植被覆盖的响应,以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内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利用中子水分仪测定土壤体积含水量,研究裸地、休闲地以及包括单施有机肥、化肥+秸秆还田、单施化肥和不施肥4种处理的农田耕层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水分动态。结果表明:与休闲地相比,农田土壤容重增加7.47%,而孔隙度、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均呈降低趋势,分别下降2.59、6.04和1.90百分点;肥料的施入尤其是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能够改善土壤物理性质;裸地土壤物理性质最差。由于植被耗水量较大,农田和休闲地土壤剖面年平均体积含水量显著低于裸地,施用化肥和秸秆还田可显著降低农田土壤剖面年平均体积含水量。各处理土壤剖面水分变异系数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0~70 cm深处)而呈先减小后增加趋势。由于植被生长的耗水作用,休闲地和农田土壤水分变化比裸地强烈,秸秆还田加剧了农田土壤水分的变异。土壤储水量的动态变化与降水量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施肥管理对浅层土壤储水量的影响较大,但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处理对土壤储水量的影响越来越不明显。
- 江恒邹文秀韩晓增杨春葆郝翔翔李猛
- 关键词:黑土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水分
- 东北黑土区降水特征及其对土壤水分的影响被引量:52
- 2011年
- 水分是东北黑土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为了探讨东北黑土区可持续的土壤水分管理方式,该研究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内为基础,利用SPI(standard precipitation index)值(标准降水指数)研究了该地区1952-2008年的大气降水情况,同时分析了土壤水分对大气降水(1999-2008年)的响应。1952-2008年平均年降水量为540 mm,标准差为121 mm,生长季内平均降水量为473 mm,占年平均降水量的87.60%。利用标准降水指数(SPI)将1952-2008年大气降水划分为7个不同的干/湿状态,分别是极端干旱,严重干旱、中等干旱、平常年份、中等湿润、非常湿润和极端湿润。分析近10 a(1999-2008)大气降水的SPI值发现极端干旱的年份有增加的趋势,同时对生长季末期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表现为湿润的年份(2003年,SPI值=1.5)能够显著增加土壤含水量(639.70 mm),而在极端干旱的年份(2004年,SPI=-2.6)土壤含水量达到了最低值(512.21 mm)。年际间降水量的差异也影响了土壤的供水特征特,同时肥料的施用增加了作物对土壤中水分的消耗。根据降水合理地管理东北黑土区的土壤水分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邹文秀韩晓增江恒杨春葆
- 关键词:降水土壤水分
- 施肥管理对东北黑土区玉米耗水量的影响被引量:3
- 2012年
- 以东北黑土区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选取2000、2003、2005和2007年为研究时段,分析不施肥(CK)以及化肥(NP)和化肥+有机肥(NPM)施用对玉米耗水量和土壤供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的耗水高峰出现在拔节—抽雄期和抽雄—成熟期,这2个阶段的耗水模数分别为24.41%和47.07%,全生育期的平均耗水强度为3.64mm.d-1。降水量和降水的分配显著影响玉米的耗水特征。肥料的施用可明显增加玉米在干旱年份和生长季某干旱时期的耗水量,并显著增加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其中以NPM处理的效果较好。各处理土壤供水量由高到低依次为NPM、NP和CK处理。因此在东北黑土区,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是提高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以缓解季节性干旱胁迫的有效途径。
- 邹文秀韩晓增王守宇江恒杨春葆
- 关键词:黑土施肥管理
- 施肥管理对农田黑土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被引量:3
- 2012年
- 东北黑土区属"雨养农业",水分是该地区农业生产中的主要限制因子。施肥管理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生长调控土壤水分。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内的水分平衡观测场为研究对象,基于10年的观测数据,分析研究区域内长期的施肥管理对土壤水分垂直变化和季节性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施肥管理方式显著影响了0~9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表现为与无肥(CK)相比,化肥(NP)和有机肥+化肥(NPM)处理的0~9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减少了1.53%和3.45%。不同施肥管理方式下剖面土壤含水量的季节性变化为土壤含水量差异的最大时期出现在8月5日,表现为CK〉NP〉NP。根据土壤储水量的季节性变化,将作物生长季内土壤水分划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相对稳定期(4月30日~5月30日),水分消耗期(5月30日~6月30日)和水分恢复期(6月30日~10月5日),其中NP和NPM处理土壤储水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土壤水分被消耗的最大时期出现在6月末。
- 邹文秀韩晓增江恒杨春葆
- 关键词:施肥管理农田黑土土壤储水量
- 连续秸秆还田对黑土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被引量:65
- 2013年
- 为了研究传统耕作方式下连续秸秆还田对黑土团聚体中有机碳分布及土壤肥力的影响,采用中国黑土区进行8年田间定位试验的大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无肥(CK)、单施化肥(NPK)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NPK+S)3种处理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含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并与2004年试验初期土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起始土壤相比,连续8年秸秆还田后,土壤大团聚体的含量显著提高,且NPK+S处理下土壤大团聚体的含量及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显著高于CK处理和NPK处理;连续秸秆还田8年后土壤的有机质(SOM)含量显著提高了6.59%,而CK处理和NPK处理均导致SOM含量下降,分别降低了1.95%和2.56%。与CK处理、NPK处理和起始土壤相比,NPK+S处理提高了土壤各级团聚体内的有机碳含量,而且显著提高了大团聚体中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降低了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同时,秸秆还田配施化肥显著提高了土壤的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其对土壤速效养分的改善程度要明显强于单施化肥处理。通过试验可以得出,秸秆还田配施化肥不仅能提高黑土团聚体的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含量,还能明显改善土壤的养分状况,对黑土肥力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 郝翔翔杨春葆苑亚茹韩晓增李禄军江恒
- 关键词:秸秆粉碎还田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