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晶

作品数:20 被引量:135H指数:7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土壤
  • 8篇高寒草甸
  • 8篇草甸
  • 6篇土壤理化
  • 6篇土壤理化性
  • 6篇土壤理化性质
  • 6篇鼢鼠
  • 6篇理化性质
  • 6篇高原鼢鼠
  • 4篇土壤理化特性
  • 4篇放牧
  • 4篇草地
  • 3篇微生物
  • 3篇微生物数量
  • 3篇物种
  • 2篇东祁连山
  • 2篇样品采集
  • 2篇中草药
  • 2篇中草药添加剂
  • 2篇添加剂

机构

  • 20篇甘肃农业大学

作者

  • 20篇杨晶
  • 17篇苏军虎
  • 16篇张倩
  • 10篇孙小妹
  • 3篇王海芳
  • 2篇蔡卓山
  • 1篇安康
  • 1篇张兆旺
  • 1篇刘发央
  • 1篇胡桂馨
  • 1篇杨晶

传媒

  • 3篇生态学报
  • 3篇草地学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草业科学
  • 2篇草原与草坪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年份

  • 3篇2022
  • 4篇2021
  • 6篇2020
  • 5篇2019
  • 2篇2012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工草地建植对甘南高寒草甸草地生产力及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0
2022年
为明确重度退化草地经人工建植后土壤理化性质和草地初级生产力状况。以甘南州碌曲县典型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70%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30%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混播的方式,结合整地和施肥2种措施,测定其土壤理化性质和草地初级生产力变化特征,探寻适宜的人工建植方式。结果表明,施氮肥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氮肥配施微生物菌剂对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提升效果最佳;施肥提升了草地生产力,氮肥配施微生物菌剂样地杂类草、黑麦草和披碱草生物量相比不施肥样地分别增加了43.32%,25.87%和60.21%,人工起垄模式杂类草的生物量相比无垄模式增加33.13%。补播种生物量、杂类草生物量和地上、地下总生物量均与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呈正相关关系。综合分析,“双垄+氮肥配施微生物菌剂”模式对人工建植甘南重度退化高寒草甸效果最好。
王小燕张彩军蒲强胜安康安康杨晶张倩苏军虎
关键词:草地建植高寒草甸土壤理化性质草地生产力
一种小哺乳动物行为实验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小哺乳动物行为实验装置,包括观察室、空心管、管盖、调节室,所述观察室底部开设在有孔洞,所述空心管的内端密封连接至孔洞,并且所述空心管的最低点与观察室的底面平齐,所述调节室底部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贴...
苏军虎蔡志远康宇坤郭怀亮姚宝辉王缠杨晶孙小妹胡桂馨刘发央
文献传递
放牧模式对祁连山东缘高寒草甸土壤理化特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8
2021年
阐明不同放牧模式对土壤理化特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为祁连山东缘高寒草甸的管理利用提供参考。选择划区轮牧(RG)、禁牧(PG)、轻度放牧(LG)和生长季休牧(GSG)4种放牧模式下的样地,检测各样地间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土壤养分等指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LG样地0~3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最高,且20~30 cm土层LG的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RG、GSG和PG样地的土壤含水量(P<0.05),LG样地0~30 cm土层土壤容重最低,但放牧模式对土壤pH值无显著影响,pH值均在7.0~7.8;GSG样地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显著高于PG样地(P<0.05),PG样地0~10 cm土层土壤全钾含量显著高于RG样地(P<0.05),LG和GSG样地20~30 cm土层土壤全钾含量显著高于RG和PG样地(P<0.05);2)LG样地物种均匀度、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最高;3)冗余分析表明,不同放牧模式下土壤全钾、含水量、容重和pH值等是影响群落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素。综合分析,轻度放牧模式能有效改善草地土壤和植被状况。
张倩张倩姚宝辉杨晶王小燕苏军虎
关键词:高寒草甸土壤理化性质物种多样性
不同放牧管理模式下高寒草甸共有优势种叶片功能性状比较被引量:3
2021年
比较高寒草甸连续放牧(CG)、传统放牧(TG)、生长季休牧(GSG)和禁牧(PG)不同放牧管理模式下4种共有优势种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a)和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的叶长、叶宽、叶周长、叶面积及比叶面积(SLA)的差异,旨在为高寒草甸的放牧管理提供参考。结果发现:1)垂穗披碱草叶长、叶周长及叶面积的大小次序为:GSG>PG>TG>CG,SLA表现为:CG>PG>TG>GSG;与CG管理模式相比,GSG、TG和PG的矮嵩草叶面积分别减小了40.13%、56.06%和61.83%,SLA依次为:TG>GSG>TG>CG;鹅绒委陵菜叶长、叶周长和叶面积,扁蓿豆的叶周长、叶面积及SLA均表现为:GSG>PG>TG>CG;2)叶片性状的变异系数显示,垂穗披碱草的叶宽和SLA,矮嵩草叶面积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扁蓿豆SLA和叶宽可塑性较强,鹅绒委陵菜的SLA、叶面积可塑性最强;3)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放牧管理下的土壤紧实度与有机质显著影响了叶片功能性状。物种间综合比较发现,鹅绒委陵菜叶片功能性状的可塑性是适应退化高寒草甸的一个重要因素。
杨晶杨晶方青慧张倩张彩军姚宝辉孙小妹苏军虎
关键词:比叶面积
不同坡向高寒草甸土壤理化特性和微生物数量特征被引量:21
2019年
阐明不同坡向草地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异格局,为退化草地的精准修复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研究了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退化草地不同坡向(北坡N、西北坡NW、西坡W、东坡E、东北坡NE、西南坡SW和南坡S)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数量特征。结果发现:从N→S坡向上,土壤有机质、碳氮比和全氮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土壤全磷含量和pH值在不同坡向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E坡向全磷含量最高((2.83±0.95)g/kg),NW坡向含量最低((2.07±0.12)g/kg);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变化呈波动现象,NW坡向的细菌((13.0×10~5±1.0×10~5)个/g)、真菌((14.0×10~3±0.0)个/g)和放线菌((24.0×10~4±1.0×10~4)个/g)数量最低,E坡向的细菌数量最高((85.5×10~5±2.5×10~5)个/g),S坡向的真菌((24.0×10~3±0.0)个/g)和放线菌((209.5×10~4±4.5×10~4)个/g)数量最高;回归分析表明,在E→S坡向上,随土壤含水量、有机质、碳氮比和全氮含量的增加,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显著降低(P<0.05),而土壤真菌数量随含水量、pH值、土壤养分含量的增加略有降低(P>0.05)。可见,不同坡向高寒草甸土壤理化特征差异明显,也导致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分配格局的不同。
张倩张倩王缠康宇坤郭怀亮杨晶杨莹博杨晶
关键词:坡向高寒草甸微生物数量土壤理化性质
坡向对东祁连山高寒草甸群落物种功能群及其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24
2019年
为探究祁连山东缘地区不同坡向的高寒草甸群落物种功能群和多样性差异,该研究选择北坡(N坡)、西北坡(NW坡)、西坡(W坡)、东坡(E坡)、东北坡(NE坡)、西南坡(SW坡)和南坡(S坡)7个坡向类型,调查各坡向的植被特征(高度、盖度和频度),测定土壤因子,分析物种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及其相关性等。结果发现:(1)研究区样地共有植物11科18属21种,主要有豆科(4属4种)、菊科(3属3科)、蔷薇科(1属3种)、莎草科(2属2种)、禾本科(2属2种)和蓼科(1属2种);不同坡向的植物科、属数量变化趋势与种相同,均为东北坡、西南坡、北坡(76.19%)>南坡(66.67%)>东坡(61.90%)>西坡、西北坡(19.05%)。(2)不同坡向的草地群落组成不同,其中东坡、南坡和东北坡主要以草本植物为主,西南坡和北坡为草本和灌丛交错区,西坡和西北坡主要以灌丛为主。(3)不同坡向的物种功能群不同,其中东坡、南坡、东北坡、北坡和西南坡的莎草类重要值最高,西坡和西北坡只有豆科和杂类草,且杂类草重要值最高。(4)不同坡向的优势功能群不同,其中:禾本科植物的重要值大小为阴坡(NE坡)>阳坡(S坡和SW坡)>半阳坡(E坡),莎草科植物重要值大小为半阳坡(E坡)>阳坡(S坡)>阴坡(NE坡和N坡),豆科植物重要值大小为阳坡(S坡)>阴坡(N坡、NW坡和NE坡)>半阳坡(E坡)>半阴坡(W坡),杂类草植物重要值大小为半阴坡(W坡)>阴坡(N坡和NE坡)>半阳坡(E坡)>阳坡(SW坡和S坡)。(5)随着坡向梯度变化,物种丰富度和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变化一致,其大小均表现为:阴坡>阳坡>半阳坡>半阴坡。(6)冗余分析发现,土壤含水量和碳氮比是影响灌丛植物[瑞香(Daphne odora)、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和头花杜鹃(Rhododendron capitatum)]重要值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不同坡向的土壤水分、养分和光照等的变化显著影响了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功能群及其多样性。
张倩张倩孙小妹康宇坤杨晶苏军虎
关键词:高寒草甸坡向生活型
黄鼬气味对高原鼢鼠行为的影响
2021年
捕食者气味是具有高度进化性的自然应激源,可提供与捕食者有关的大量信息,并会引起被捕食者广泛的反捕食行为。为分析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对捕食者黄鼬(Mustela sibirica)粪便气味的行为响应及反捕食权衡策略,通过非损伤活捕高原鼢鼠,在行为测试装置中,将其暴露于1 g黄鼬粪便30 min,以蒸馏水为对照,检测其对黄鼬粪便气味的行为响应特征。结果发现,黄鼬粪便的存在显著降低了雄性高原鼢鼠取食时间和食物摄入量以及雌性的食物摄入量(P<0.05),雌性高原鼢鼠的取食时间减少但未达显著水平(P>0.05);黄鼬粪便存在时,雄性和雌性高原鼢鼠的静止、直立、移动以及躲避行为均显著增加(P<0.05),但隐藏和探头行为的累积时间和频次无显著变化(P>0.05)。黄鼬粪便气味显著影响了高原鼢鼠的食物摄入量,并引起反捕食行为的表达。
郭怀亮姚宝辉王缠蔡志远谭宇尘张倩张倩苏军虎
关键词:取食
甘南高寒草甸退化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数量动态变化被引量:25
2019年
研究甘南高寒草甸退化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数量动态变化特征,为退化草地改良修复提供理论依据。于2017年5,7,10月分别采集极度(ED)、中度(MD)和轻度(LD)退化草地,以及未退化的对照草地(CK)土壤,测定其理化特性及微生物数量特征。结果表明:CK的土壤含水量在5,7月均显著小于LD、MD和ED的土壤含水量,而在10月显著大于LD、MD和ED的土壤含水量;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土壤pH逐渐增大,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逐渐减小;土壤细菌数量对草地的退化反映更敏感,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小;CK和LD的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土层深度下降更为明显;冗余分析结合蒙特卡罗置换检验结果发现,各月份影响微生物数量的环境因子不同,显著影响5月微生物数量的是土壤全磷和土壤含水量,而7月除土壤pH外,其余指标均有显著影响,10月除土壤pH和土壤碳氮比外,植被盖度和生物量等均有显著影响。可见,甘南高寒草甸土壤理化特征和三大微生物数量对退化程度的响应具有季节差异,不同时期影响因素和权重需在草地管理中予以重视。
姚宝辉王缠张倩张倩孙小妹蔡志远杨晶苏军虎
关键词: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数量
放牧管理模式对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鼠丘形态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
2022年
为明晰放牧对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造丘活动的影响,于2019年5月、8月和10月分别对禁牧(No grazing, NG)、生长季休牧(Rest grazing in growing season, RG)、传统放牧(Traditional grazing, TG)和连续放牧(Continuous grazing, CG)4种放牧管理模式样地下高原鼢鼠的新鼠丘(2个月内形成)半径、高度、表面积和体积等进行测定,并分析其表面积、体积与土壤和植被生物量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放牧管理模式显著影响了高原鼢鼠鼠丘形态特征,且具有季节性差异。NG下鼠丘的半径、表面积和体积最大,而CG下鼠丘的体积和表面积显著变小(P<0.05),在8月和10月,鼠丘半径在CG样地显著小于其他3种放牧模式样地(P<0.05);8月TG下鼠丘高度最高,而5月和10月NG下鼠丘高度最高,鼠丘高度在CG样地显著小于NG样地(P<0.05)。冗余分析2个排序轴几乎全部解释了土壤因子及地下生物量与鼠丘特征之间的关系,但各放牧管理模式下影响因子不同,NG样地的土壤容重(P<0.05)、土壤紧实度(P<0.01)和莎草科植物的地上生物量(P<0.01),RG样地的地下生物量(P<0.01)、土壤紧实度(P<0.01)和豆科植物的地上生物量(P<0.01),TG样地的禾本科和豆科植物的地上生物量(P<0.01),CG样地的土壤水分、地下生生物量、土壤紧实度(P<0.05)和莎草科植物的地上生物量(P<0.01)均显著影响了鼠丘的形态特征。可见,放牧会影响高原鼢鼠的鼠丘形态特征,进而对草地的演替产生不同的影响。
方青慧杨晶杨晶张倩苏军虎
关键词:放牧管理高原鼢鼠
人工草地建设对甘南草原土壤理化特性和微生物数量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4
2019年
研究甘南草原高寒草甸退化草地人工种草后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数量特征,为退化草地的修复与利用提供参考。于2017年5,7,10月分别采集播种燕麦、黑麦及其未播种的草地土壤,测定其理化特性及微生物数量特征。结果表明:人工种植的黑麦草地土壤水分均大于燕麦人工草地,5,7月人工草地土壤含水量均显著大于对照草地,但10月差异不显著(P>0.05);pH在各月份不同播种方式下差异均不显著(P>0.05);土壤全氮、全磷在不同月份间差异亦不显著(P>0.05),但黑麦人工草地5月10—20cm层的有机碳、10月40—50cm层的全氮含量均显著大于燕麦人工草地及对照样地(P<0.05),7月20—30cm层燕麦人工草地的有机碳含量显著大于黑麦人工草地及对照草地;5月0—30cm层燕麦人工草地和黑麦人工草地的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草地的细菌数量(P<0.05),7月0—10cm层人工草地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草地(P<0.05),10月黑麦人工草地0—30cm层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草地(P<0.05);5,10月真菌数量在0—10cm层人工草地显著高于对照草地(P<0.05),7月10—30cm层人工草地的真菌数量、0—10cm层的放线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草地(P<0.05);冗余分析发现,土壤细菌和真菌的变化具有联动性,且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等养分呈正相关。综上,人工种草后土壤养分的变化导致了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差异,这需要在草地管理中予以重视。
姚宝辉王缠郭怀亮张倩张倩康宇坤杨晶
关键词:人工草地建植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