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浩

作品数:24 被引量:48H指数:4
供职机构: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领域

  • 19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天文地球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7篇低渗
  • 5篇压裂
  • 5篇储层
  • 3篇低渗透
  • 3篇油藏
  • 3篇油田
  • 3篇增注
  • 3篇渗透率
  • 3篇煤层气
  • 2篇带液
  • 2篇低渗储层
  • 2篇点控制
  • 2篇动态数据
  • 2篇盐岩
  • 2篇蒸汽驱
  • 2篇渗流
  • 2篇生物表面活性...
  • 2篇生物酶
  • 2篇试井
  • 2篇水平井

机构

  • 24篇中海油田服务...
  • 3篇东北石油大学
  • 2篇中海石油(中...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大庆油田有限...
  • 1篇中国石油
  • 1篇中海石油(中...
  • 1篇中国海洋石油...

作者

  • 24篇杨浩
  • 15篇黄子俊
  • 14篇冯青
  • 8篇李敬松
  • 7篇宫汝祥
  • 6篇高杰
  • 6篇曾鸣
  • 5篇王飞
  • 4篇姜杰
  • 4篇刘子雄
  • 4篇李啸南
  • 3篇汪超
  • 2篇孙玉豹
  • 2篇孙永涛
  • 2篇孙红杰
  • 2篇王绪性
  • 2篇魏志鹏
  • 1篇冯浦涌
  • 1篇王呈呈
  • 1篇邓景夫

传媒

  • 4篇石油化工应用
  • 2篇断块油气田
  • 2篇石油石化物资...
  • 1篇煤田地质与勘...
  • 1篇石油钻采工艺
  • 1篇特种油气藏
  • 1篇油气井测试
  • 1篇海洋石油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中外能源
  • 1篇广东石油化工...
  • 1篇中国化工贸易
  • 1篇能源与环保

年份

  • 3篇2022
  • 10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3
  • 1篇2011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增注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增注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增注液包括携带液和纳米硅材料,所述携带液按重量百分比计包括:0.1%至1%的生物表面活性剂,0.1%至2%的生物酶,0.5%至2%的助溶剂,0.01%至0.1%微生物多糖,余...
李啸南冯青黄子俊李敬松张宁徐文娟宫汝祥刘子雄杨慰兴曾鸣杨浩姜杰王飞汪超王绪性高杰
文献传递
煤层气静态与流动物质平衡法研究及应用被引量:4
2017年
煤储层产水气规律不同于常规含水气藏,含气量变化受Langmuir压力及解吸速度的影响,给储层评价带来了难度。通过文献调研发现物质平衡方法在常规油气藏中应用较为广泛,而在非常规储层应用研究较少。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根据煤储层流体产出规律,划分煤层气典型生产阶段并建立对应产量预测模型;推导建立静态与流动物质平衡模型,考虑煤储层吸附解吸特征的影响,利用井底流压、累积产量等生产数据确定单井控制储量和储层渗透率。研究结果表明:煤储层孔隙割理自生水量有限,初期高,中后期减弱;煤层物性在生产过程中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特征,受到应力敏感和基质收缩效应的双重影响;静态与流动物质平衡方法均可计算单井动态控制储量,但流动物质平衡方法避免了关井测压对储层产能恢复的伤害,且可得到储层动态渗透率。静态与流动物质平衡方法相比,计算结果较为相近,可为控制储量计算及物性评价提供依据。
冯青刘子雄魏志鹏樊爱彬杨浩
关键词:煤层气控制储量储层物性
利用化学反应辅助SAGD开采重油影响规律研究
2022年
重油资源储量丰富,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目前开发重油的方式主要有:露天开采、出砂冷采、注蒸汽、注溶剂开采等,对于应用较多的SAGD和火烧油层技术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基于SAGD开采技术,研究化学合成反应对其产能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地质因素、流体因素、化学反应效率等方面对开发效果的影响规律,基于模拟结果采用正交设计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了各因素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影响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净总比,垂水比,化学反应效率,原油黏度,渗透率,岩石热容,岩石热传导系数。该研究实现了化学反应辅助SAGD开采重油产能因素重要程度排序分析,一定程度丰富了化学反应辅助SAGD开采重油的模拟理论。
李敬松阮迪吴青黄子俊宫汝祥杨浩袁玉凤高杰
关键词:重油开采化学反应SAGD正交设计灰色关联分析法
致密气藏气层识别方法综合应用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在鄂尔多斯盆地LX区块致密气勘探开发的过程中,急需建立一套适用于致密气层的解释与识别技术,以期较准确的识别气层、差气层与水层。基于LX区块致密气层的储层特征,充分利用各类资料对研究区19口井的石盒子组、太原组等试气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及储层参数进行分析研究,揭示了储层岩性、物性和含气性与测井响应特征的关系,提出以电阻率-密度相关法、中子-密度重叠、阵列声波参数重叠、核磁共振测井和成像测井法等5种低渗气层识别方法,为LX致密气藏成藏规律的进一步认识打下了基础。
魏志鹏冯青杨浩杜少波
关键词:低渗储层测井响应特征气层识别
低渗透气藏水平井分段压裂分段优化方法研究被引量:9
2021年
水平井分段压裂已成为低渗透气藏高效开发的重要方式,针对储层非均质性强及天然裂缝分布复杂导致压裂效果差的问题,采用四维影像裂缝监测技术,建立了基于测录井曲线的应力薄弱识别方法,并引入应力薄弱发育评价参数K_(tr),结合水平井段储层发育特征对分段参数进行优化,从而充分改造应力薄弱段。研究结果表明:在高于K_(tr)截取值的井段,四维影像监测出起裂的裂缝条数多于设计值,同时压裂后产能高于平均水平。因此,能够应用K_(tr)值结合水平井段储层发育特征优化水平井分段压裂间距,对改进低渗透气藏压裂段划分方法,提高改造效率与采收率具有重要作用。
杨浩李新发陈鑫陈晓毅刘鹏冯青耿少阳
关键词:低渗透气藏水平井分段压裂钻时
变渗透率条件下煤层气井的产能预测被引量:5
2017年
煤层气储集特征、渗流机理均不同于常规砂岩气藏,导致产能评价难度较大。引入煤层气多组分的基质收缩效应,建立了近井地带紊流效应影响下的二项式产能模型,并进行了实际单井的应用及分析。结果表明:煤储层渗透率受到应力形变和基质收缩效应的双重影响,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特征,且杂质气体含量越高,煤层渗透率恢复程度越弱。实际应用证明采用变渗透率的产能模型可对常规方法无法解释的煤层气井测试数据进行解释,解释结果能用于准确评价煤层气井的产能。
冯青陶洪华黄子俊杨浩杨兵曾鸣樊爱彬
关键词:煤层气井产能模型
中东地区某油田碳酸盐岩酸蚀微观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中东地区某油田主力开发层系为中高孔中低渗的孔隙-裂缝型碳酸盐岩油藏。该油田储量丰富,但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低,基质酸化是储层增产的主要手段。酸液能否有效地溶蚀储层基质矿物、改善储层的渗流通道是决定酸化作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对储层酸蚀微观特征进行研究,描述酸蚀前后储层矿物成分、微观结构的变化。采用X射线衍射、铸体薄片、扫描电镜、CT扫描等实验分析手段对储层碳酸盐岩酸蚀前后微观特征进行了研究,明确了酸蚀前后矿物形态、酸岩反应、微观孔隙结构的变化规律,为该油田储层酸化改造提供理论依据。
崔波冯浦涌杨浩高纪超邵尚奇杨国威
关键词:碳酸盐岩酸蚀矿物成分酸岩反应
海上油田压裂充填井三区复合渗流模型及敏感性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为更好地认识压裂充填井渗流规律,有效评价压裂效果,依据物理模型三个区域的渗流过程,建立三区复合油藏数学模型,求出各个区域的压力解,沿着裂缝方向对连续点源进行叠加积分,结合Duhamel原理,得出考虑井储效应和表皮效应的压裂充填井Laplace空间无因次井底压力解,通过Stehfest数值反演绘制无因次压力及导数特征曲线,并对特征曲线进行流动阶段划分和影响因素分析。分析表明,压力特征曲线依次表现为井筒储集阶段、过渡阶段,裂缝系统与地层的双线性流阶段、地层线性流阶段、径向复合特征以及后期的边界反映;裂缝表皮系数主要影响过渡段,表皮系数越大,压力导数的驼峰值越高;裂缝穿透Ⅰ区、Ⅱ区导压系数比越小,压力及压力导数曲线位置越靠下;裂缝穿透Ⅰ区、Ⅲ区导压系数比越小,越早呈现径向复合特征,径向流位置越靠下。该方法提高了对压裂充填井渗流规律的认识,为压裂充填技术试井解释提供理论支持。
高杰冯青黄子俊杨浩王艳红杨慰兴
关键词:试井复合油藏渗流模型
低渗气田的合理开发方案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M气田为典型的低渗干气气藏,由于面积大、储量高,投产井数少且时间短,故各沉积单元的储量动用程度很低。为了使单井能够控制足够的储量且具有一定的供气能力和经济效益,文中通过经济极限井网密度法来确定该气田的经济极限井距;综合分析了M气田的地质特征及开采动态,采用均匀井网形式进行衰竭式开采。依据M气田地质特征及井网井距论证成果,共设计了8套对比方案,通过对各方案的数模预测,对比分析经济评价结果,推荐方案3(1 000 m井距的正方形井网)为最优方案。
吴晓慧邓景夫杨浩王呈呈蒋文超
关键词:低渗气田井距井网形式
一种解堵增注剂处理半径的计算方法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解堵增注剂处理半径的计算方法。解决了解堵增注剂设计处理半径不确定的问题。其技术方案是:通过注水井特定层段的不稳定渗流模型与注水层传热模型结合,获得注水井吸水剖面与温度梯度的关系;通过测井得到的温深数据带入...
冯青李啸南李胜胜杨慰兴黄子俊宫汝祥李敬松曾鸣樊爱彬杨浩高杰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