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达
- 作品数:10 被引量:148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1990年代初夏季东北亚低压的年代际转变被引量:5
- 2016年
- 夏季东亚地区对流层低层受到一个陆地低压系统控制;该低压中心位于东亚的北部地区,文中称之为东北亚低压。基于NCEP/DOE、NCEP/NCAR、ERA-40和ERA-Interim四种不同的再分析数据,本文分析了夏季东北亚低压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其转变的可能物理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夏季东北亚低压在1990年代初期存在一次显著的年代际转变,之后低压强度减弱。对应此次年代际转变,东北亚地区对流层位势高度呈现为正压结构的正异常,其南侧的高空西风急流中心强度减弱。进一步,基于观测和简单线性斜压模式模拟结果,我们提出环贝加尔湖地区夏季气温增加可能是导致1990年代初期之后夏季东北亚低压减弱的原因。
- 杜梦醒林中达陆日宇
- 关键词:年代际变化
- 影响东北初夏和盛夏降水年际变化的环流特征分析被引量:67
- 2011年
- 东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而夏季是东北农作物的主要生长季,也是降水集中的季节,降水量的多少及其分布是影响东北地区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利用中国东北地区79个台站观测的月平均降水资料和ECMWF再分析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讨论了影响东北地区夏季5~8月降水年际变化的大尺度环流特征.结果发现:东北地区降水年际变化对应的环流异常在5,6月(初夏)和7,8月(盛夏)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初夏降水异常以冷涡活动的影响为主,而盛夏则以东亚夏季风的影响为主.初夏,东北地区降水偏多年,东北地区西北部出现随高度向西倾斜的异常气旋性环流,东北地区冷涡活动频繁.盛夏,东北地区降水异常主要受到局地对流层高层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北移以及低层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的影响.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侧西南风异常的加强,向北输送到东北地区的水汽显著增多,东北地区盛夏降水偏多.此外,与7月份相比,8月东北降水除了受到夏季风的影响以外,还受到中高纬度东北亚阻塞高压的影响.
- 沈柏竹林中达陆日宇廉毅
- 关键词:年际变化冷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 中国生态脆弱区高温热浪和干旱历史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5
- 2022年
- 高温热浪和干旱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最主要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已有关于中国高温热浪和干旱历史变化的定量研究主要针对全国范围、地理分区或单一区域,对于我国生态脆弱区相关极端事件的历史变化特征尚不清楚。本文利用中国CN05.1格点化观测数据集中的日最高气温观测资料和全球逐月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格点数据,分析了中国典型生态脆弱区1980~2014年发生的高温热浪和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0~2014年中国生态脆弱区的年高温日数和热浪次数整体呈增加趋势,两者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类似。在空间分布上,高温热浪显著增加的区域主要位于北方生态脆弱区的中部和西部以及南方生态脆弱区的东部。其中,高温热浪增长显著的面积比率在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脆弱区最高,在南方农牧脆弱区最低。区域平均来看,除南方农牧脆弱区较少发生高温热浪外,各脆弱区高温日数和热浪次数均呈现增加趋势,且除北方农牧林草区外,其余脆弱区增加趋势显著。北方生态脆弱区高温和热浪的发生频率和年际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均迅速增加。此外,中国生态脆弱区东部多呈现变干趋势且中等和极端干旱发生月数增多,其余地区则多变湿且极端干旱发生月数减少;区域平均来看,除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脆弱区区域平均的干旱发生月数呈现显著增加趋势以外,其他区域的干湿和干旱发生月数的变化趋势小且不显著。
- 尹德震李芳林中达
- 关键词:高温热浪干旱
- 盛夏两类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北跳的动力过程被引量:9
- 2011年
- 在气候态上,7月底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中心突然从40°N北跳到45°N以北。逐年统计分析显示此次急流北跳存在两类典型方式:急流北侧西风强度增强引起的北跳(第一类)和急流中心西风强度的减弱引起的北跳(第二类)。本文基于1958年到2002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波活动通量诊断这两类典型北跳相应的动力过程,进一步探讨了其北跳的物理机制。在第一类急流北跳过程中,对流层高层远东高纬度地区形成的低压槽和中纬度南亚高压向东亚地区的伸展导致两者之间的鄂霍次克海上空位势高度经向梯度加强,从而西风增强,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北进;进一步的动力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其中远东高纬度地区的低压槽是由源于西欧和北大西洋上空的波活动通量沿着欧亚大陆北部地区传播到远东地区形成负位势高度异常所致,而南亚高压向东亚地区的延伸主要和热带西北太平洋强降水激发的"太平洋—日本(PJ)"波列导致东亚地区形成正位势高度异常有关。第二类急流北跳主要受到沿着亚洲副热带西风急流传播的波活动影响:东传的波活动在东亚地区累积形成高压脊,导致东亚地区位势高度经向梯度减弱,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减弱北跳。
- 林中达
- 关键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 东亚副热西风急流季节变化突变特征机理及其气候效应
- 张耀存任雪娟况雪源林中达杜银
- 传统的观点认为,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的季节变化主要表现为明显的南北向移动和强度变化,该项研究发现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在6月末到7月初还具有东西方向移动的突变特征,表现为急流中心在37-39候很短的时间内从140°E...
- 关键词:
- 关键词:季风大气环流
- 2001~2016年泛北极地区过火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
- 2023年
- 泛北极地区(50°N以北陆地)是全球两大火灾带之一,该地区火灾不仅影响局地植被演替,还影响区域乃至全球的碳循环及气候。以往研究主要针对泛北极某一特定区域火灾、个别极端大火事件或者某一特定陆表类型燃烧,对泛北极区域火灾特征尚缺乏全面认识。本研究使用3套卫星反演的全球火产品数据(GFED4.1s、MODIS C6、FireCCI51),深入研究2001~2016年泛北极过火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泛北极地区多年平均的过火面积为7.47±0.72Mha/a,大值区主要位于阿拉斯加、加拿大中部、西伯利亚南部和中东部。泛北极过火面积的年际变率大;此外,泛北极和泛北极北美地区森林过火面积均呈现显著增大趋势,而泛北极欧洲地区农田过火面积显著减小。泛北极地区火灾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季,但燃烧的主要陆表类型不同:多年平均而言,泛北极北美地区以夏季稀树草原和森林燃烧为主,泛北极欧洲地区以春季农田燃烧和夏季森林燃烧为主,泛北极亚洲地区以夏季森林、灌木燃烧和春季农田、森林燃烧为主。不同地区年过火面积极端大值年对应的主要陆表燃烧类型与多年平均结果类似。
- 赵芝艺林中达李芳
- 关键词:火灾过火面积年际变化
- 副热带降水异常对维持西北太平洋和东亚夏季经向遥相关的作用
- 夏季西北太平洋和东亚地区上空经向遥相关型对东亚气候的年际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该经向遥相关型主要表现为对流层上下层中在南北方向上呈正负相间的纬向风异常,并在热带外地区随高度呈明显的向北倾斜。与该经向遥相关型相关联,热带和副...
- 陆日宇林中达
- 文献传递
- 东亚夏季高空西风急流变异及其机理
- 东亚夏季高空西风急流是东亚夏季风和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东亚天气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本文中,我们利用再分析资料,研究了东亚夏季高空西风急流年际和季节内变化的主要特征,以及对应的环流、海温异常及其可能的物理机...
- 林中达
- 关键词:西风急流
- 文献传递
- 基于经验正交函数和奇异值分解对东亚季风区跨季度夏季降水距平的订正方法被引量:19
- 2005年
- 基于经验正交函数(EOF)和奇异值分解(SVD)方法,作者对IAP9L-AGCM后报的东亚季风区1984~2003年共20年的跨季度夏季降水距平场进行回归订正,并对订正前后降水距平场与实测场间的空间相似性、强度、以及年际变化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订正方案均能明显提高夏季降水距平预报场与实测场间的空间相似性和年际变化相关性;而基于EOF的订正方案对强度的订正效果要优于基于SVD的订正方案.此外,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提出多种订正方法集合的思想.
- 李芳林中达左瑞亭曾庆存
- 关键词:东亚季风区降水距平经验正交函数奇异值分解
- 夏季东亚高空急流的变化及其对东亚季风的影响被引量:47
- 2013年
- 东亚高空急流是东亚夏季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东亚地区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要影响。近十年来,对东亚高空的变异规律及其相关机理、急流对东亚气候的影响等方面做了大量的观测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本文从夏季东亚高空急流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气候的关联、东亚高空急流的变异机理以及当前的气候模式对东亚高空急流的模拟能力评估和未来预估等几个方面,对这些研究结果进行了综述。
- 陆日宇林中达张耀存
- 关键词:东亚气候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