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喜芬

作品数:103 被引量:641H指数:13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晨光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9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1篇政治法律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0篇刑事
  • 31篇司法
  • 17篇检察
  • 16篇刑事司法
  • 16篇诉讼
  • 13篇刑事诉讼
  • 13篇非法
  • 12篇证据排除规则
  • 11篇非法证据
  • 10篇权利
  • 10篇非法证据排除
  • 10篇非法证据排除...
  • 9篇侦查
  • 8篇实证
  • 7篇刑事司法错误
  • 7篇法律
  • 6篇刑事诉讼法
  • 6篇诉讼法
  • 6篇宪法
  • 5篇权力

机构

  • 76篇上海交通大学
  • 33篇四川大学
  • 3篇上海市人民检...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大连海事大学
  • 1篇华东政法大学
  • 1篇上海政法学院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人民检察》...
  • 1篇嘉定区人民检...
  • 1篇交通银行
  • 1篇上海市闵行区...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最高人民检察...

作者

  • 103篇林喜芬
  • 9篇万毅
  • 5篇秦裕林
  • 4篇葛岩
  • 2篇成凯
  • 1篇郭松
  • 1篇单民
  • 1篇蒋剑鸣
  • 1篇杨兴培
  • 1篇黄翀
  • 1篇王育林
  • 1篇庄永廉
  • 1篇何永军
  • 1篇陈橙
  • 1篇董坤

传媒

  • 7篇四川师范大学...
  • 6篇东方法学
  • 5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中国刑事法杂...
  • 3篇内蒙古社会科...
  • 3篇国家检察官学...
  • 3篇人民检察
  • 3篇法学论坛
  • 3篇福建公安高等...
  • 3篇昆明理工大学...
  • 3篇交大法学
  • 2篇当代法学
  • 2篇法制与社会发...
  • 2篇法学研究
  • 2篇南京师大学报...
  • 2篇政治与法律
  • 2篇甘肃社会科学
  • 2篇甘肃政法学院...
  • 2篇思想战线
  • 2篇现代法学

年份

  • 1篇2024
  • 5篇2023
  • 8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7篇2016
  • 6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10篇2011
  • 2篇2010
  • 8篇2009
  • 12篇2008
  • 7篇2007
  • 7篇2006
  • 4篇2005
10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两个证据规定”的三大突破与五个局限——以非法言词证据的证据能力为重心被引量:14
2011年
两高三部新近颁布的"两个证据规定"(《关于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与《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重申了非法言词证据一般应予排除的原则,修订了非法言词证据的涵义及取证规范,确立了瑕疵证据一般不予排除的操作程式,是我国刑事证据制度改革的突破进展。同时,也存在对严格予以排除的"强制情形"例举不细致,对"诈术情形"的证据效力有待明确,被追诉人口供的排除原理亟需完善,取证禁止规定亟需更高位阶的人权法规范引导,特殊情形下非法言词证据的证据能力仍需补充等五大改革局限。面对这些制度局限,进一步的对策、变革与完善仍值得期待。
林喜芬
关键词:两个证据规定非法言词证据
论中国羁押审查制度改革的四重逻辑被引量:6
2016年
我国羁押审查制度变迁历程遵循着"固守格局""科层内控""增量配设"和"边缘调整"四种改革逻辑。对公安侦查案件的逮捕审查,公检法系统采取"固守格局"逻辑;对自侦案件的逮捕审查,检察机关坚持检察审查原则,改采"上提一级"方案,遵循着"科层内控"的进路;对于2012年《刑事诉讼法》增设的捕后羁押审查制度,由于强制措施变更主体仍由公检法三机关分段共享,检察院捕后复审之后只能建议其他机关改变羁押,该制度属于"增量配设"模式,仅仅是一种意义有限的"边缘调整"。在这些改革策略下,刑事司法机关能动性机制得以维系,而权利话语则艰难地实践。未来司法改革仍有赖于更多元化的立法决策主体的平等参与和理性互动。
林喜芬
关键词:改革逻辑检察院权利话语
论量刑建议制度的规范结构与模式——从《刑事诉讼法》到《指导意见》被引量:36
2020年
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中,《刑事诉讼法》和《指导意见》对量刑建议的提出和采纳模式虽文字表述类似,但规范结构却显得不同。前者是"单向相对确定式"提出模式和"推定接受型"采纳模式的综合体,而后者是"协商全面精准式"提出模式和"审查接受型"采纳模式的混合物。从检法实践上讲,检察机关提倡通过精准式的量刑建议实现主导责任,但法院系统为了规避担责可能会采取审查接受的方式。量刑建议制度改革虽微观,却决定着未来中国刑事司法的宏观走向,今后应充分重视工作负担、考核管理和责任风险对模式选择的影响作用。
林喜芬
关键词:量刑建议
分段审查抑或归口审查: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改革逻辑被引量:27
2015年
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确立是检察审查逻辑的延伸,其并未在根本上改变以往缺乏司法审查的制度安排和"一押到底"的司法实践。基于参与式观察、对五十余名司法实务人员(包括检察官、法官、警察、律师)的深度访谈以及一系列司法数据,本文一方面通过透视中国检察机关(系统)内部不同部门(条线)之间,在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确立过程中的发展竞争与权力博弈,指出《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所确立的分段审查模式主要兼顾了侦查监督、公诉等办案部门(务线)的职能安排。另一方面,通过对H省试行归口审查模式的实践进行考察,指出该模式的试点效果得以彰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基层检察院协调了检察院内部和外部的权力关系,但这种促生或支撑归口审查模式的基层司法生态并不稳定,因此试点改革的长期可持续性存疑。在中国,一项旨在保障被追诉人权益的改革举措,其落实和成效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制于司法权力博弈和司法生态。
林喜芬
关键词:羁押必要性审查
关于刑事司法错误的理论动向:背景、现状及意旨
2009年
司法错误是反衬转型中国司法运行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司法转型的宏观背景下,随着理论界对西方法治国家的程序制度经验,尤其是国际刑事司法准则的引介,程序性违法及救济逐渐受到普遍关注,刑事程序法学界开始以程序正义为理论基石、以程序制度的完善为研究契机,较为广泛地探讨程序性司法错误的防控,但晚近关于司法错误的研究动向却表现出感性、凌杂以及西方中心主义等现状困境。鉴于此,未来的理论走向不仅应张扬刑事司法错误在透视实践、变革制度、深化理论等方面的研讨意义,同时反思进路应更为实证、系统与本土。
林喜芬
关键词:刑事司法错误
中国应确立何种金融检察政策?——基于宽严相济理念的思考被引量:3
2013年
宽严相济理念对西方金融犯罪的治理主要体现为两个维度:刑事实体法层面,量刑严苛,旨在威慑;刑事程序法层面,司法是否积极介入金融犯罪案件较为审慎,同时习惯采用辩诉交易或暂缓起诉的追诉策略。在我国,宽严相济理念之内涵及外延还存在一些争议。未来宽严相济理念对我国金融犯罪的治理,不仅应谨防严控理念与运动执法的短路相接,也应正确区分刑民纠纷界限,"抓大防小",而且有必要借鉴"实体严苛、程序灵活"的策略。
林喜芬
关键词:刑事政策宽严相济金融犯罪
量刑建议、量化评估与司法公正
2022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到完善检察权运行机制和促进司法公正的价值目标,这对当前刑事司法改革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作为一项关系着司法公正实现程度的制度,量刑建议制度在改革目标上经历了从约束法官到审前主导的过程。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正式施行后,精准化量刑建议将量刑裁量提前到审前阶段,但是否能满足公正性要求还应进一步检验。量化方法在评估量刑建议公正性时具有样本规模大、变量层次多、统计方法成熟、结论可信度强等优点。为了强化量刑公正性的量化评估,有必要加强检察系统与研究机构的数据合作,拓展跨区域的量化比较,并促进对评估结论的合理利用。
林喜芬
关键词:量刑建议司法公正
为什么自愿守法——自动化社会行为的发生机制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基于理性人假设的威慑模型与基于社会人假设的自愿守规(守法)模型,均可用来解释遵守法规的行为。在自愿守规模型中,守规行为又可分为控制式的和自动化两类。以红灯效应为例,本文分析了自动化社会行为的发生机制,介绍了社会存在、认知心理、神经和生理遗传等多种研究路径对自动化社会行为的解读,讨论了使用基于自动化行为机制来促成自愿守规行为的策略。
葛岩秦裕林林喜芬
关键词:社会行为控制式社会人假设理性人假设社会规范内在动机
社会矛盾调处与“大调解”解纷模式的完善——基于社会主义新时期的语境思考被引量:2
2012年
"大调解"机制是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为应对层出不穷的新型纠纷而创设的新型纠纷解决机制。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小调解"一脉相承,在特征上相区别。大调解在纠纷解决与社会综合治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能动作用,但也存在着容易扭曲变形,侵损司法规律等诸多局限。因此,以转型时期为语境,我国在完善大调解机制方面应确立实效性、普适性、试点性的基本原则,并以处理司法与非司法之关系为支点,致力于构建纠纷预防与纠纷消解的双重治理机制。
林喜芬
关键词:大调解社会主义新时期语境
文本·实践·语境:公诉证据标准的现代性诊断被引量:9
2007年
公诉证据标准与其他配套制度机制一同维护着公诉权的合法性与有效性。一方面,在理论上,公诉证据标准并非一个独立的论题;另一方面,在比较法上,当今中外刑诉制度中的公诉证据标准也没有高下之分,均必须遵从公诉权的合法性与有效性之逻辑。西方法治国家的公诉证据标准辅证了这一制度逻辑。反观我国,当前承担公诉权合法性功能的配套制度机制尚不健全,导致公诉权的合法性只能依赖于较高程度的公诉证据标准和较强程度的犯罪控制能力。在此意义上,理论界对我国现行公诉证据标准过高的批评,似乎未中要害,急于降低我国当前的公诉证据标准,不仅缺乏程序制度基础,而且会挫动公诉权的有效性,并最终损及公诉权的合法性。
郭松林喜芬
关键词:公诉证据标准公诉权合法性有效性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