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绮文

作品数:12 被引量:57H指数:5
供职机构:广州血液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采血
  • 8篇献血
  • 6篇机采
  • 6篇机采血小板
  • 4篇献血者
  • 3篇血小板
  • 3篇无偿
  • 3篇无偿献血
  • 3篇捐献
  • 2篇单采
  • 2篇单采血小板
  • 2篇血常规
  • 2篇血细胞
  • 2篇血细胞分离
  • 2篇血细胞分离机
  • 2篇招募
  • 2篇外周
  • 2篇外周血
  • 2篇细胞
  • 2篇细胞参数

机构

  • 12篇广州血液中心

作者

  • 12篇林绮文
  • 6篇陈锦艳
  • 6篇张婷
  • 3篇黎世杰
  • 3篇刘诗
  • 3篇黄建华
  • 3篇朱晓梅
  • 3篇刘宇健
  • 2篇吴岚
  • 2篇梁华钦
  • 2篇谭咏恩
  • 2篇李晓帆
  • 2篇陈晓文
  • 2篇黄健华
  • 1篇任俊
  • 1篇周豪杰
  • 1篇陈大伟
  • 1篇陈会友
  • 1篇骆洁贞
  • 1篇付涌水

传媒

  • 4篇中国输血杂志
  • 2篇泰山医学院学...
  • 1篇广州医药
  • 1篇广东医学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临床输血与检...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医学信息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红细胞参数偏高者捐献单采血小板安全性的初步观察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研究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红细胞参数偏高献血者血常规的影响。方法通过专业征询和体格检查的志愿无偿献血者根据血常规结果分成2组:RBC(5.5-6.5)×1012/L和/或Hb含量(160-175)g/L的实验组和一般献血者的对照组。对比捐献单采血小板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血常规参数及单采14 d后2组血常规恢复情况。监测红细胞参数偏高者长期多次单采前后血常规,观察长期多次单采对他们血常规的影响。结果单采前实验组的RBC为(5.95±0.59)×1012/L,Hb含量为(166±10.44)g/L高于对照组的(4.94±0.38)×1012/L和(133.30±13.80)g/L;实验组的MCV为(75.62±5.35)f L低于对照组的(80.72±5.40)f 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lt计数,实验组为(272.83±49.95)×109/L,对照组为(267.30±52.81)×109/L,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参数如WBC、HCT、MPV等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单采后实验组RBC为(5.24±0.78)×1012/L和Hb含量为(148±11.79)g/L仍高于对照组的(4.11±0.64)×1012/L和(115.80±17.40)g/L,实验组MCV为(74.87±5.01)f L仍低于对照组的(78.93±5.76)f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Plt、WBC等其余参数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红细胞参数偏高不影响血小板计数和采集。长期多次单采后,红细胞参数偏高献血者血常规各参数保持稳定,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到采前水平。结论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红细胞参数偏高者的血常规参数无明显不良影响。
林绮文陈锦艳张婷朱晓梅刘诗黄建华
关键词:红细胞单采血小板安全性
广州地区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外周血象的监测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探讨长期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后对献血者外周血象的影响。方法比较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血常规与自身首次献血血常规的差别,比较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血常规与同期首次献血者血常规的差别。结果固定献血者的WBC、RBC、Hb和Hct与自身首次献血时相比,或与同期首次献血的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献血者血小板计数与自身首次献血时计数或与同期首次献血者相比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V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常规中PLT相关参数有影响,建议确立献血者体检MPV的参考值范围。
林绮文
关键词: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血常规
机采血小板采集过程对细菌污染的关键点的控制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7年
血小板缺乏或功能障碍可致血液性疾病,临床上常应用血小板治疗和预防该类疾病,输注血小板是临床上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往,血小板采用手工混合方法采集,采集效率低下,存在较高的细菌污染率,致使临床输注血小板治疗存在较大风险。
黄健华林绮文游冉冉周豪杰
关键词:血小板采集血液性疾病输注血小板机采
流动采血车无偿献血采血时间的影响因素调查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了解流动采血车上无偿献血采血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对自愿参加无偿献血的2163人次采血200ml或400ml的采血时间予以计时,将采集200ml全血时间〉3min,采集400ml全血时间〉6min定为采血时间延长,然后对采血时间延长者在性别,年龄,献血次数,血型.文化程度方面与采血时间正常者比较,同时比较献血量与采血时间延长的关系。结果男性采血时间延长者多于女性,其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采血时间延长者,年龄越小比例越大;献血次数对采血时间有影响,初次献血者比献血2次及以上者高八个百分点;血型对采血时间无影响;文化程度越高出现献血时间延长的比例越大;献血量对采血时间无影响。结论针对影响采血时间的各种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缩短采血时间。
张婷骆洁贞林绮文黄健华朱小梅
关键词:流动采血车采血时间
广州地区高校学生献血意愿调查分析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研究广州地区高校学生献血现状、献血意愿、献血行为等影响因素,为招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参考文献自行设计半结构化问卷,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于广州地区8所高校选取10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结果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曾参与献血的高校学生中,献血的动机首要是献血的光荣感、荣誉感,其次是社会责任(解释方差为33.17%、12.01%);未参与献血的高校学生中,影响献血的首要因素是媒体的负面新闻(解释方差为25.04%),其次是身边人的影响及献血安全性(13.57%、7.80%)。献血责任、献血认知与未来1年的献血计划呈正相关(OR=2.030、1.118,P<0.05);男性献血意愿较女性高(OR=5.814,P<0.05);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整体偏低(<60%)。结论保护献血内在动机,善用媒体力量,针对性地提高献血认知都有利于献血招募工作的开展。
谭咏恩陈锦艳林绮文吴岚张婷何彦霖黎世杰梁华钦
关键词:无偿献血献血招募高校学生
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选择性的初步观察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时是否具有选择性,以提高机采血小板的产品质量。方法收集本站2016年9月到12月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血前血常规数据及产品质量资料,观察分析其采集前后对应参数变化,判断是否具有采集选择性。结果采集后产品的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及大血小板比率均较采集前血小板降低,且P均<0.05。结论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时具有选择性,需正确分析献血者采前血常规,保证产品质量。
刘宇健陈晓文李华恒林绮文
关键词:血细胞分离机选择性
相隔两周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外周血常规变化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相隔两周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外周血常规变化。方法选取自愿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498名,在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机采血小板之前分别检测外周血常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相隔两周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最后一次机采血小板之前外周血小板计数与第一次机采前、正常参考范围相比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外周血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及白细胞数无显著变化,但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的分布宽度和大血小板的比例相比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及大血小板比例下降,红细胞分布宽度增加。结论相隔两周捐献一定量的机采血小板不会影响献血者的血小板指标,对献血者并无显著不利影响。
林绮文陈锦艳朱晓梅刘诗黄建华张婷
关键词:捐献机采血小板外周血小板
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水平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被引量:14
2019年
目的探讨《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调整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间隔期对献血者外周血小板计数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R3.5.1统计软件,选取纵向数据分析方法中的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跟踪探访2016年1月1日~2018年9月30日期间捐献血小板总次数超过10次的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选取23次献血以内的外周血血小板观测值及可能的混杂因素进行建模分析;建立允许协变量截距随机变化的线性混合效应模型一和允许协变量截距和协变量献血间隔期斜率随机变化线性混合效应模型二.结果AIC、BIC及似然值差值的分布均显示模型二优越于模型一.模型二中,协变量截距、外周血小板计数基线值、献血间隔期、采集量、年龄、性别、献血次数及献血间隔期和献血次数交互效应的参数估计值分别为59.708、0.795、–0.023、3.798、–0.234、7.173、0.385及–0.004,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现行的最短间隔期对于献血次数较少的献血者,不会造成外周血小板计数水平较大的波动,长期以较短间隔期献血,可能对外周血小板计数水平带来一定的波动,但波动量级仍然较小;对于多次献血者,若持续以较短间隔期采集,应每次采集较少治疗单位或者延长间隔期,待人体自我调整至稳定区间后再继续献血,以减少外周血小板计数水平的波动.
陈锦艳林绮文欧阳剑许颖莹黎世杰何博梁华钦
关键词:机采血小板影响因素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基于角色理论的广州高校学生机采血小板淡季招募策略研究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索大学生献血角色身份对献血行为的影响,为淡季机采血小板招募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参考国内外关于角色身份认同量表构建问卷,采用Likert5级量表进行评价,2019年2-4月分层抽样广州市区8所高校在校学生,问卷结果采用SPSS 23.0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ANOVA分析、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角色身份认同是曾献血高校学生献血的首要动机,占总体变异的33.7%;角色身份的显著性与机采血小板捐献意愿呈正相关(OR=1.936,P<0.05);假期留校学生中74.1%有明确的献血意愿。结论淡季高校学生机采血小板的招募工作可运用角色身份理论指导提高献血角色身份显著性,充分挖掘假期中高校学生的献血潜力。
谭咏恩林绮文吴岚张婷何彦霖黎世杰陈锦艳
关键词:角色理论献血招募机采血小板
献血者凝血状态对其捐献的单采血小板体外聚集现象的影响
2023年
目的探讨血小板捐献者自身凝血状态对机器采集的血小板体外聚集现象是否有影响。方法设血小板体外聚集实验组(简称实验组):选择既往以AMIC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单采血小板并曾发生血小板体外聚集现象≥3次,且最后1次发生在其最近1次捐献单采血小板时的献血者30名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选择既往以AMIC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单采血小板数≥3次并从未发生血小板体外聚集现象的献血者30名作为研究对象。实验开始(此次单采血小板)前,2组对象均使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BC-3000Plus)检测外周血Plt、MPV、PDW、Pct、P-LCR等血小板基本参数,使用血栓弹力图(TEG)仪检测凝血反应时间(R)、凝血形成时间(K)、凝血速率(α)、最大血凝块强度(MA)、凝血指数(CI)等TEG参数。应用SPSS24.0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分析比较2组检测参数的差异。结果实验与对照组除CI为0.48±1.00 vs-0.99±1.96(P<0.05)外,所有血小板基本参数及其他TEG参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献血者自身凝血状态可能是引发其单采血小板出现体外聚集现象的独立风险因素。
刘宇健李晓帆林绮文陈大伟冯凡凡钟慧斌张文春聂咏梅
关键词:单采血小板血小板参数血细胞分离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