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严冰
- 作品数:57 被引量:147H指数:7
- 供职机构:西安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 清末政治体制近代化述论
- 2001年
- 鸦片战争爆发 ,中国人从梦中被惊醒。由此 ,中国开始了艰难而曲折的近代化历程 ,特别是其中关于政治体制近代化道路的探索更为复杂。文章就 2 0世纪初清末“新政”中的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简要论述 ,认为其历史意义不容低估。
- 梁严冰刘蓉
- 关键词:清末政治体制近代化
- 道光朝禁毒得失新探被引量:1
- 1998年
- 本文依据鸦片战争档史料以及史学界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对道光年间戒烟运动的“得”与“失”作了新的探析。文章肯定禁烟运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认为“重治吸食”政策违背了法制通行原则;同时由于林则徐在禁烟过程中的过激行为,过早地引发了鸦片战争的爆发,从而使中国失去了以外交途径避免战争的机会;另外,政府缺乏足够的宣传教育及其他相配套的治理措施。
- 高常天梁严冰
- 关键词:戒烟
- 论晚清西学传播与陕西社会转型被引量:2
- 2010年
- 为了考察晚清西学传播与陕西社会转型,采用了文献解析与梳理的方法进行研究。晚清陕西虽然不是西学传播的中心地带,但却非常活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在西学传播的过程中,新式学堂的建立、教学内容的改变、留学日本的兴起等促进了陕西教育的转型;晚清西学在其传播的过程中促进了陕西实业和科技的发展,并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西学的传播不仅为陕西注入了新鲜的空气,而且为民主思潮的传播及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一定基础;晚清西学的传播对陕西社会转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梁严冰岳珑
- 关键词:晚清西学社会转型
- 灾荒与近代社会变迁——以陕北地区为中心的讨论被引量:1
- 2012年
- 近代陕北地区的自然灾害十分频繁,其中光绪初年的大旱灾、民国17—21年的大旱灾以及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的灾荒尤为严重。严重的自然灾害对陕北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人口的大量死亡和流离,使得劳动生产力锐减,农业生产凋敝;灾荒使陕北生态环境和气候进一步恶化;灾荒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冲突与失范;同时灾荒造成的社会动荡形势,为革命思想在陕北的广泛传播及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客观上创造了有利条件。灾荒发生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有社会因素的破坏:首先,陕北地区地处西北高原,气候干燥,雨水稀少;其次,水利工程的失修和不完善;以及过度的开荒、造田、毁林使生态环境和农业气候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频发生。近代陕北的灾荒给我们以诸多的借鉴与启示。
- 梁严冰
- 关键词:灾荒社会变迁
- 论戊戌变法期间的政治体制改革被引量:3
- 2002年
- 19世纪末 ,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志士高举救亡图存和维新变法两面旗帜 ,掀起戊戌变法运动 ,其终极目标是富民强国。虽然变法维新昙花一现 ,但它在中国社会近 (现 )代化进程当中却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历史意义不容忽视。特别是戊戌变法中的核心内容——政治体制改革 ,更是影响深远 ,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 梁严冰刘蓉
- 关键词:戊戌变法政治体制近代化
- 西北联大与社会教育被引量:6
- 2013年
- 民国初年至抗日战争爆发前,社会教育蓬勃兴起与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组建了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西北联大师生积极进行抗日救亡宣传,举办各种自然科学讲习班,广泛开展防空防毒知识宣讲、推广国语教育及文字扫盲活动、举办陕南六县小学教师讲习会等诸多领域的社会教育,激发和培养了广大民众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促进了西北广大民众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开创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合流的新形式,探索了发展中国教育的新思路。
- 方光华梁严冰
- 关键词:抗日战争西北联大社会教育
- 西北联大学人群体研究
- 2014年
- 西北联大的组建使得相对落后的西北地区,一时间教授云集、名家荟萃,从而形成了阵容强大的学人群体;联大学人的学术视野既具有深厚的国学根底又具有广阔的西学背景,尽管他们有学业背景的差异,但普遍关注民族命运与国家发展前途;西北联大学人的学科分布及其特点,为日后西北地区建立、健全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联大学人极为关注与重视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体现出严谨的教学态度与作风。
- 梁严冰
- 关键词:抗日战争西北联大
- 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干部教育被引量:5
- 2008年
- 陕甘宁边区干部教育的缘起与边区的具体情况、抗战爆发后形势的发展和要求密切相关;边区的干部教育具体分为在职干部教育和学校干部教育两部分,对此两部分的教育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予以高度重视,并直接领导和组织,其方法多样、形式灵活,但都围绕抗战形势而展开和深入;边区干部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依据"由浅入深、由中国到外国的原则"来进行,目的在于提高干部的整体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经过干部教育和培训,培养了大批人才,有力地配合了抗日战争,促进了边区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对提高广大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作用显著,并进一步加强了中共政权对边区社会的控制。
- 刘建德梁严冰
- 关键词:抗战干部教育
- 关于晚清政治体制近代化历程的思考被引量:4
- 2003年
- 19世纪60年代初的总理衙门之设,90年代末戊戌变法期间的政治体制改革,20世纪初清末“新政”中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晚清历史上三次重大的政治体制改革。这三次政治体制改革尽管崎岖而艰难,但都不同程度地推进了晚清政治体制的近代化;革命与改良是研究晚清历史必然要遇到的一个问题,认为革命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观点是不客观的,否定改良在历史上的可行性、合理性同样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晚清三次政治体制改革昭示我们:改革的领导人物、领导集团的主导意识、能力、素质及在改革中的具体措施、方法、手段、策略等决定着改革的成败;民族的涉外文化心理,直接影响着改革的进程和面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改革中尤为重要;政府的信誉度、号召力和统治权威既是改革的前提又关系着改革措施的贯彻、落实和执行。
- 梁严冰刘蓉
- 关键词:晚清时期近代化总理衙门戊戌变法
- 清代的捐纳制度被引量:12
- 1996年
- 有清一代选官任职不外三途:一为满州八旗及汉军八旗士家之弟,一为科举正途,一为捐纳.康熙十三年(1674年)清朝颁布捐纳制度,之后历朝皆有,并且捐纳数额愈来愈大,由捐纳而得官的人数也越来越多.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下令停开捐例,持续226年基本上与清王朝始终的捐纳制度终于寿终正寝了.今试就清代捐纳制度的缘起、流变及利弊作简要评析.一所谓捐纳,即官吏捐加级、封典;平民捐职衔;生员捐贡生监生.实际上,这是朝廷赤裸棵的卖官敛钱.捐纳又叫资选、开纳、捐输、捐例.以资财为官,始于秦汉,以后历朝均援为例.但在明以前,卖官鬻爵都是一时权宜.尚未有定制.从清代起,捐纳则逐渐形成制度,并成为科举制度的一种补充.
- 梁严冰刘蓉
- 关键词:洋务运动清王朝科举制度内务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