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治波 作品数:16 被引量:9 H指数:2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更多>>
近红外偏振观测在恒星形成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09年 近红外偏振是研究恒星形成的有效工具。该文介绍了近红外偏振器的工作原理,然后分几个方面介绍了近红外偏振在恒星形成研究中的应用。红外反射云能很好地示踪年轻星天体及分子外流,通过分析偏振矢量的方法确定红外反射云的偏振对称中心,从而确定它的照亮源;偏振波长相关曲线包含了年轻星天体的星周物质的很多信息;年轻星的分子外流导致了红外反射云的形成,因此红外反射云的照亮源通常与年轻星天体成协,并是分子外流的驱动源;一些年轻星天体埋藏得很深,一般在近红外波段无法直接探测到,人们称之为深埋源,通过分析偏振矢量的方法可以找到深埋源;一般认为比较年轻的年轻星天体都是有尘埃盘的,尘埃盘的存在会导致它的偏振形态出现偏振盘,偏振盘可以用来研究尘埃盘;恒星形成区里成员星的偏振主要是由尘埃的二色性消光产生的,这样偏振方向会平行于致使尘埃排列的磁场的方向,从而能够揭示磁场的结构。最后进行了总结,并论述了中远红外偏振研究的优势和意义。 陈志维 江治波关键词:恒星形成 分子云 年轻星天体的质量 2009年 质量是恒星最基本、最重要的物理量之一,它在恒星形成和演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年轻星天体的形成机制以及早期演化过程是彻底解决恒星形成问题的关键所在,而年轻星天体形成过程中的物质下落、质量吸积以及外流等物理过程都与年轻星天体的质量密切相关。该文介绍了确定年轻星天体质量的一些常用方法,包括利用开普勒定律的动力学方法、赫罗图方法、年轻星天体脉动方法和磁层吸积方法等。并对这些方法的适用范围及测量精度进行了评述,还综述了各种方法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可能的发展。 尹佳 江治波关键词:恒星形成 赫罗图 High resolution NIR polarimetric images of massive young stellar objects <正>I will give some results of our recent near-infrared polarimetic imaging observations of massive young stel... 江治波文献传递 星团质量分层的探索途径 2013年 星团质量分层是指质量较大的恒星趋于向团中心集聚,而质量较小的恒星更多地分布在星团的外围部分。研究质量分层对理解星团的动力学演化规律以及约束大质量恒星的形成条件有重要意义。质量分层的探索无统一方法,往往因作者而异,但大体上可分为两条途径:即按不同天区探究成员星的质量分布,或者按不同质量范围探究成员星的空间分布。对常用的具体方法做了简单介绍和比较式讨论,并探讨了它们的适用范围。 尔昕悦 江治波 傅燕宁关键词:星团 数据分析 银河画卷巡天实测数据分子云核智能仿真与检测系统 2022年 现代天文学认为分子云核是恒星诞生的区域,对分子云核的检测和其性质的全方面研究有利于理解恒星的形成过程以及星系和宇宙的演化。随着银河画卷巡天项目(Milky Way Imaging Scroll Painting,MWISP)的开展和实测数据的快速积累,开发分子云核智能仿真与检测系统成为必要。系统提供分子云核智能检测、仿真建模、参数还原、三维可视化、数据存储等功能。借助该系统,科研人员可以方便快捷地对银河画卷实测数据开展分子云核的检测和三维可视化,更好地研究其物理性质。 周光荣 曾祥云 曾曙光 黄瑶 郑胜 郑胜 陈志维 江治波恒星形成区的云核和星团 2010年 利用青海站13.7 m毫米波望远镜对17个与星团成协的恒星形成区进行了^(12)CO(J=1-0)、^(13)CO(J=1-0)和C^(18)O(J=1-0)的同时成图观测.除了IRAS04547+4753,这些源均探测到较强的C^(18)O(J=1-0)的谱线发射.由于分子云的大小不同,有13个源观测到^(13)CO(J=1-0)谱线积分强度极大值的一半处,其他源因分子云延展范围较大,没有进行大面积的成图观测.基于观测数据,计算了各云核的谱线线宽、亮温度、尺度、密度和质量等,^(13)CO和C^(13)O云核的维里质量与局部热动平衡(LTE)质量之比分别为0.66和0.74,它们接近于维里平衡状态.为了从形态方面比较云核与星团,将谱线的积分强度图与2MASS的K波段图像叠加.同时,计算了与云核成协的星团的大小和质量,数据采用了2MASS的近红外点源测光结果.基于云核与星团的质量结果,计算了分子云的恒星形成效率,大致在10%~30%的范围. 尹佳 江治波 杨戟 陈志维 王敏基于暗条电流演化的太阳耀斑唯象模型 1993年 1 引言观测显示耀斑的发生与暗条活动密切相关。而Van Tend和Kuperus以及以后不少作者则从理论上探讨了暗条作为活动区电流,它的演化和运动与耀斑过程的物理联系。然而,由于高质量观测资料的取得极其困难和耀斑过程的复杂性,观测和理论之间缺少定量的分析和比较。我们曾基于4个极其难得的耀斑观测资料,建立了耀斑爆发与暗条电流强度、能量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观测和理论两个方面加强了耀斑-暗条电流模型的地位。 1981年5月13日大双带耀斑是21周太阳峰年期间著名的耀斑之一。 许敖敖 吴桂平 唐玉华 江治波 李琼英关键词:太阳 耀斑 大质量恒星的形成:理论与观测 被引量:3 2006年 文章简要叙述了有关大质量恒星形成的理论以及相关观测证据.目前大质量恒星形成的理论主要有两种,即吸积说和并合说.吸积说认为,大质量星可能与小质量星形成于相似的过程;并合说主张大质量星可能是由小质量年轻星碰撞合并而成.解决这两种理论争论的关键在于在大质量星附近能否观测到吸积盘的存在,最新的观测表明大质量星更有可能是通过吸积增加自身的质量,但最终解决这一问题可能还需要更多的观测证据.文章还提出了一些本领域尚未解决的问题,为感兴趣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江治波 杨戟关键词:恒星形成 分子云 嵌埋星团质量分层的数值模拟研究 2008年 目前,对大质量恒星形成的初始条件不很清楚,特别是大质量恒星是否形成于星团中心仍有争议.有人从时标上考虑,认为嵌埋星团的质量分层现象意味着大质量恒星只能在星团中心诞生.利用Monte Carlo方法对嵌埋星团的动力学演化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观测进行了比较.假设初始时刻大质量恒星随机分布,一定比例的嵌埋星团因为大质量恒星的随机运动,在演化的某个时刻会呈现暂态质量分层,其中一部分相当明显.这说明,大质量恒星在中心形成并非嵌埋星团质量分层现象的唯一解释.此外,气体的动力学摩擦能有效地减小动力学质量分层的时标,从而增大暂态质量分层的概率. 尔昕悦 江治波 傅燕宁关键词:恒星 小质量恒星形成的研究 杨戟 江治波 王敏 孙成华 黄树频 王红池 毛瑞青 陈亚峰 姚永强 邓李才 陈建生 赵冰 在具有高准直喷流的原恒星HH111周围发现了动态下落的直接证据,并确定了动态下落盘的旋转方向。研究了HH111, HH34, HH30, 和HH211等4个低质量原恒星周围的盘和拱星结构;用青海13.7米毫米波望远镜对这...关键词:关键词:恒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