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正龙

作品数:104 被引量:356H指数:10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1篇文学
  • 16篇哲学宗教
  • 4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46篇文学
  • 13篇美学
  • 12篇文艺
  • 11篇主义
  • 11篇文学理论
  • 9篇语言
  • 9篇哲学
  • 6篇社会
  • 6篇维度
  • 5篇形式主义
  • 5篇文艺学
  • 5篇论文学
  • 5篇马克思主义
  • 4篇虚构
  • 4篇艺术
  • 4篇语言转向
  • 4篇文论
  • 4篇文学批评
  • 4篇文学意义
  • 4篇分析哲学

机构

  • 104篇南京大学
  • 1篇合肥师范学院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洛阳师范学院
  • 1篇铜陵学院
  • 1篇文学院
  • 1篇萨塞克斯大学

作者

  • 104篇汪正龙
  • 2篇王文博
  • 1篇赵宪章
  • 1篇李永新
  • 1篇李永新
  • 1篇王妍
  • 1篇李珺

传媒

  • 10篇文艺理论研究
  • 6篇湖北大学学报...
  • 5篇文艺争鸣
  • 5篇文学评论
  • 4篇江西社会科学
  • 4篇社会科学家
  • 4篇南京师范大学...
  • 3篇江汉论坛
  • 3篇首都师范大学...
  • 3篇学术研究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马克思主义美...
  • 2篇社会科学战线
  • 2篇学习与探索
  • 2篇南京社会科学
  • 2篇南京大学学报...
  • 2篇江海学刊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中国文艺评论
  • 2篇中国文学批评

年份

  • 1篇2024
  • 6篇2023
  • 4篇2022
  • 7篇2021
  • 3篇2020
  • 5篇2019
  • 8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7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8篇2005
10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作者理论和文学问题被引量:5
2010年
本文反思了后结构主义对作者观念的挑战,认为作者在文学和文化文本解释中仍然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西方文学传统中,对文学的兴趣是受关于作者、作者是什么的某种不确定性所引导的,并且此类兴趣事实上是由对作者所赋予的文本性、意义、意图的界限难以抗拒的违反来推动的。文章以对特德.休斯《生日信札》的争论为例,指出人们首先根据诗歌与诗人或者诗人生活的某种关系来界定诗歌,文学的定义和文学的价值判断问题最终都指向或者求助于作者。而一些最基本的文学问题,如文学的虚构性,文学与范例性,与唯一性和普遍性有着奇特的联系的观念,都与作者问题密切相关。
安德鲁.本尼特汪正龙
关键词:文学传记虚构性
为新学科立传——评杜书瀛、钱竞主编《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被引量:1
2002年
赵宪章汪正龙
关键词:《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书评文艺学学术史知识社会学
论20世纪文学意义观念的转变被引量:3
2001年
20世纪文学意义讨论经历了以作品为中心的文学意义观、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意义观到对话的文学意义观的转变。文学意义应该是作者赋意、文本传意和读者释意的复合共生体 ,是作者、作品、读者进行多维对话的产物。对话意义观的兴起 ,是在文学领域重建人文意义系统的尝试。
汪正龙
关键词:文本中心
对马克思、恩格斯美学与文艺思想关系的再思考被引量:2
2010年
从来源与构成、和现实主义的关系、对20世纪美学的影响三个方面来看,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与文艺思想虽有联系,但又有重要区别。马克思的相关论述具有多重背景,其经典话题和次生话题蕴藏着可被延伸和拓展的能量。恩格斯主要是从文艺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来思考文艺问题,是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一种总结。恰当地厘定马克思、恩格斯的美学与文艺思想的关系,有助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艺理论形态的建构。
汪正龙
关键词:恩格斯美学文艺思想
“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一段问题史被引量:4
2002年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曾以巴尔扎克的创作为例 ,指出现实主义甚至可以违背作者的见解而表露出来 ,他称这一现象为“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围绕这一问题在东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之间及其内部 ,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文章认为 ,恩格斯这个说法本身包含了对艺术特殊性的承认 ,其真实含义是生活本身包含了意识形态属性或客观倾向 ,现实主义的胜利是生活本身的胜利。文章指出 ,虽然处于东西方不同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对恩格斯所说的现象存在着“诠释不足”与“过度诠释”的不同情况 ,但讨论过程本身体现了争取艺术对意识形态的某种自主性的共同追求 ,而争论各方对现实主义和巴尔扎克的推崇说明了理论形态的范型滞后现象和范型更新的必要性。
汪正龙
关键词:现实主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巴尔扎克程本范型恩格斯
论文学的指称——超越分析哲学视野的文学表意路径考察被引量:1
2011年
指称讨论由分析哲学蔓延到文学理论研究中,推进了对文学语言自指性与伪指性的认知,但是其中隐含的力图在语言、意义和实在之间达到统一的认识论诉求又阻碍了对文学超语言属性和文学指称多样性的探讨。文学指称与文学活动的整体相联系,体现了语言与超语言、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张力关系,意义与指称之间的摩擦是文学文化的基本存在形态,内涵丰富、意蕴复杂的作品多有指称越位和指称扩张现象。就此而言,文学的根本性质和功能并不是真善美,而是对人类自身的拓展和延伸。
汪正龙
关键词:文学理论研究指称哲学视野表意分析哲学语言属性
文学主体性理论:缘起、论争与评价被引量:1
2023年
文学主体性理论受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影响,二者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道主义与人性论之争,共同推动了人学主潮的主体性转向。文学主体论的核心是“内宇宙”,即对人的精神主体内部结构的强调。这一观点引起了文学规律的内外之争和文学主体的群己之争。我们要站在改革开放40年来思想史和文论史发展的整体格局中对文学主体论的学术贡献、理论限度与思想潜能进行评价。在思想史层面,文学主体论引起的是人学思潮的系统化、内在化的主体性转向。在文论史层面,有关文学主体性问题的论争引起了各派文学理论的碰撞、互动和重组。文学主体性的理论限度主要表现在文学理论的本体化与本土化两个方面。文学主体论没有正面回应文学的存在方式问题,尤其是文学语言问题,也没有充分吸收现象学以降兴起的交互主体性学说及其伴生的对话理论、互文性研究、普遍语用学、过程中的主体等理论,实现西方文论的本土化。反思文学主体性问题在改革开放40年文论史中的发展流变和理论限度,与其说文学主体论提供了某种完善的理论形态,不如说其构成了这一时期文学理论发展的精神镜鉴和学术张力——在论争和对话中不断发展,在交流和融合中逐渐完善。
李若愚汪正龙
关键词:主体性文学主体性文学主体论
评新世纪前后关于“美的规律”的论争被引量:2
2006年
新世纪前后,我国学界发生了关于“美的规律”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为美的规律究竟是客体的规律还是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规律。本文认为,关于美的规律的争论在语义上进一步辨析了马克思说法的含义,但对美的规律的讨论还应该考虑马克思前后期思想的变化以及实践概念本身对美学研究的适用范围。这场论争本身暴露了我国美学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
汪正龙
关键词:《巴黎手稿》
马克思与弗洛伊德比较与结合中的美学问题
2014年
弗洛伊德的学说与马克思的理论存在着话题对接与语境关联,这为对二者进行比较与结合提供了可能。其中对作为解释学家的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的比较、马尔库塞对弗洛伊德元心理学进行的马克思主义改造和詹姆逊等人综合马克思与弗洛伊德构筑新的理论形态的尝试,是与美学有关的三个方面。怀疑精神与对美好社会以及审美与艺术的共同追求是结合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的深层机理。
汪正龙
关键词:弗洛伊德美学
西方诗学中的“诗史之辨”及其理论思考——兼谈西方诗学从哲性诗学到文本诗学的转变被引量:1
2000年
汪正龙
关键词:西方诗学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