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盎绿

作品数:93 被引量:574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0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7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9篇环境科学与工...
  • 29篇农业科学
  • 18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1篇胁迫
  • 10篇重金
  • 9篇重金属
  • 9篇近海
  • 8篇悬沙
  • 8篇系统进化
  • 8篇进化
  • 7篇毒害
  • 7篇毒害效应
  • 7篇中国近海
  • 7篇牡蛎
  • 6篇毒性效应
  • 6篇盐度
  • 6篇鱼类
  • 6篇污染
  • 6篇米氏凯伦藻
  • 6篇分子系统
  • 6篇长江口
  • 5篇生物富集
  • 5篇菹草

机构

  • 79篇中国水产科学...
  • 14篇上海海洋大学
  • 13篇西南农业大学
  • 6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同济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温州大学
  • 2篇上海水产大学
  • 2篇浙江海洋大学
  • 1篇桂林工学院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江西省水产科...
  • 1篇陕西省水产研...

作者

  • 93篇沈盎绿
  • 28篇沈新强
  • 13篇邵留
  • 11篇马春艳
  • 11篇马凌波
  • 10篇徐兆礼
  • 10篇张永
  • 9篇倪勇
  • 9篇平仙隐
  • 9篇陈亚瞿
  • 7篇唐峰华
  • 7篇姚维志
  • 6篇全为民
  • 6篇施利燕
  • 6篇马胜伟
  • 6篇王云龙
  • 6篇韩金娣
  • 6篇黄厚见
  • 5篇李磊
  • 4篇蒋玫

传媒

  • 13篇海洋渔业
  • 7篇农业环境科学...
  • 6篇中国水产科学
  • 5篇海洋环境科学
  • 4篇水利渔业
  • 4篇西南农业大学...
  • 3篇重庆水产
  • 3篇生态毒理学报
  • 2篇浙江农业科学
  • 2篇上海环境科学
  • 2篇上海海洋大学...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2篇第十一届全国...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上海水产大学...
  • 1篇内陆水产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海洋科学
  • 1篇科学养鱼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3
  • 7篇2012
  • 6篇2011
  • 9篇2010
  • 11篇2009
  • 7篇2008
  • 14篇2007
  • 3篇2006
  • 6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9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江口中华绒螯蟹雌蟹的食性和摄食强度被引量:10
2019年
2017年10月-2018年4月逐月采集长江口生殖洄游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雌蟹,运用胃含物分析法分析雌蟹抱卵前后饵料组成、摄食强度以及营养级,探讨其在长江口抱卵繁殖期间的摄食规律。结果表明:雌蟹摄食率、食物饱满指数、平均胃饱满度系数等3项指标具有明显的月份变动,抱卵前雌蟹的摄食指标在10-11月份(秋季)最高,12-2月份(冬季)最低;抱卵后雌蟹的摄食指标在12-2月份(冬季)最低,3-4月份(春季)最高。洄游期的雌蟹抱卵前后饵料来源多样,包括水生植物、藻类、甲壳类、多毛类、鱼类、软体动物、棘皮动物、卵、颗粒碎屑等。其中,藻类、颗粒碎屑和甲壳类为抱卵前的主要饵料,出现频率分别为68.13%、54.76%和19.05%;藻类、颗粒碎屑和水生植物为抱卵后的主要饵料,出现频率分别为70.35%、73.91%和25.39%。雌蟹抱卵前后饵料组成存在显著差异(χ^2=21.57,P<0.05),对差异贡献最大的饵料组成是颗粒碎屑(χ^2=8.32)、甲壳类(χ^2=5.49)和水生植物(χ^2=4.02)。雌蟹抱卵前后的营养级分别为3.60和3.10,平均营养级为3.35,属于第三营养级动物。
徐静静耿智冯广朋庄平吴晓峰黄晓荣沈盎绿王海华
关键词:长江口中华绒螯蟹饵料组成摄食强度营养级
盐度变化对梭鱼摄食生长以及Na-K-ATPase和HSP90基因表达的影响
长江河口地区盐度的激烈变化会导致河口性鱼类梭鱼产生一定的应激响应,通过测定在不同梯度的盐度下对梭鱼幼鱼摄食、生长以及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从而探讨梭鱼对盐度胁迫的反应。结果表明:盐度变化对梭鱼摄食率的影响比较显著,...
沈盎绿黄厚见蒋科技沈新强
关键词:梭鱼盐度变化摄食率基因表达
文献传递
瓯江口海域夏秋季蟹类多样性分析被引量:12
2008年
利用2007年6月和9月瓯江口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瓯江口海域蟹类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的时空分布,探索地形地貌、海流等因素对蟹类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两次拖网调查中,共鉴定蟹类16种。日本好(Argyrosomus argentatus)是6月的主要优势种,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是9月的主要优势种。在瓯江口近岸水域,单个站位出现的种类并不多,但整个近岸0~10m水域内蟹类种类丰富。这与近岸、近岛水域在不同季节、不同站位生态环境多样化和差异化有一定的关系。在瓯江口外海,海底地势平坦,不同站位之间环境差异不大,也没有岛屿阻隔,使得各个站位种类较多且组成类似。单一优势种出现是导致外部和南部水域蟹类多样性(H')值较低的主要原因。瓯江冲淡水势力和不同水团交汇影响瓯江口海域蟹类种类和多样性的分布。
徐兆礼沈盎绿
关键词:蟹类多样性
基于RAG1基因的中国近海13种石首鱼科鱼类系统进化关系被引量:7
2012年
为探讨中国近海石首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通过PCR扩增和序列测定,获得了石首鱼类9属13个种类的RAG1基因序列。对序列变异进行分析,基于Kimura双参数法计算属间和种间的遗传距离,并结合GenBank中的同源序列,以攀鲈为外群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将所得的分子数据与形态学分类进行比较,推论如下:(1)中国近海石首鱼类分为两个类群。(2)叫姑鱼亚科与石首鱼亚科以极高的置信度(90%)聚类,并处于系统进化树的基部,支持了形态学上二者是原始种类的分类观点。(3)分子系统树显示黄姑鱼属比银姑鱼属更为原始,但二者在形态分类上归为一个亚科的观点有待进一步商榷。(4)支持尖头黄鳍牙与银牙置于同一牙亚科的不同属的观点。(5)支持了形态学上黄鱼亚科分化最晚的结论。
马春艳马凌波倪勇沈盎绿张永
关键词:石首鱼科系统进化
东海原甲藻赤潮生消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近几十年来,每年春夏季节长江口以及东南沿海(东海赤潮高发区)均会爆发大规模赤潮,特别是5月份甲藻赤潮发生频繁,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沈盎绿欧阳珑玲周钦周龙龙马增岭
关键词:东海原甲藻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不同营养盐水平对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生长的影响被引量:8
2016年
为了阐明营养盐水平下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的生长特性,研究了不同营养盐总体浓度和磷限制对两种藻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营养盐水平对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的生长影响显著,培养中期添加营养盐(二次添加)可以显著提高两种藻类的细胞浓度,同步测定氮磷营养盐水平发现,一次性添加营养盐培养时东海原甲藻对硝酸盐和磷酸盐吸收利用率分别为31.6%和76.9%,米氏凯伦藻对硝酸盐和磷酸盐的吸收利用率分别为92.5%和99.9%,二次添加营养盐培养时则稍低,同时两种藻类在实验后期较低磷酸盐水平的情况下仍然能维持较高细胞浓度,说明藻细胞内存在明显的营养盐库。在磷限制情况下,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的生长均受到明显的抑制,东海原甲藻细胞体积在磷限制培养下变化不大,而且米氏凯伦藻细胞体积在磷限制培养一段时间后明显增大,当磷酸盐恢复正常水平,细胞体积又快速恢复。该结果对于阐释不同营养盐水平下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的生长竞争机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沈盎绿李道季
关键词:东海原甲藻米氏凯伦藻营养盐
斑地锦总黄酮的提取及抑菌作用被引量:16
2005年
研究了斑地锦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连续回流法明显优于浸渍法;正交实验得出总黄酮最佳提取条件为A1B3C3D3,即65%的乙醇12倍量提取4次,每次2 h条件下提取液中总黄酮含量最高;各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顺序为D(提取次数)>B(提取时间)>C(加倍量)>A(乙醇浓度)。斑地锦总黄酮是主要的抑菌成分之一,其对温和气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25 mg/mL,最小杀菌浓度为10 mg/mL。
邵留沈盎绿郑曙明
关键词:总黄酮抑菌作用
瓯江口海域夏、秋季口足目和十足目虾类分布特征被引量:26
2009年
采用2007年6月和9月瓯江口海域2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瓯江口海域甲壳动物口足目(Hoplocarida)和十足目(Decapoda)中虾类的资源密度、种类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等分布,探讨优势种、地形地貌、水团、温度和盐度等因素变化对这些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次拖网调查中,共鉴定口足目2种和虾类17种。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和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是6月的关键种,口虾蛄是9月的关键种。6月和9月2类优势甲壳动物平均质量密度分别为41.14kg/km2和32.36kg/km2,尾数密度为18.41×103ind/km2和10.66×103ind/km2。质量密度与尾数密度分布趋势一致,即调查水域东部高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6月,种间分布较均匀,物种数多,多样性指数值(H′)较高;9月,在群岛外侧,由于口虾蛄在质量密度上形成单一优势种,导致质量多样性指数下降;但在尾数密度上,种间分布较均匀,尾数多样性指数值明显高于质量多样性指数值。无论是在6月还是9月,高密度区均出现在瓯江口洞头群岛外侧,特别是东南部受台湾暖流影响的海域。瓯江北口外的冲淡水水团是形成瓯江口北侧口足目和十足目虾类密度、种数和多样性低的重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瓯江冲淡水势力的季节变化是影响瓯江口海域口足目和虾类种类和多样性分布的主要水文因素。
徐兆礼沈盎绿李新正
关键词:口足目虾类渔场优势种
悬沙胁迫下日本囊对虾仔虾的生长和DNA损伤被引量:5
2011年
以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仔虾为受试生物,研究不同悬沙浓度(0、10、50、100、500和1 000 mg/L)下仔虾的存活率、增重率、RNA/DNA比率变化和DNA损伤情况,探讨悬沙对仔虾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悬沙(<500 mg/L)对仔虾的存活率、增重率、RNA/DNA比率和DNA损伤指标无显著影响。高浓度悬沙(≥500 mg/L)为仔虾生长蜕皮提供隐蔽场所,减少自残,但在提高存活率的同时,影响仔虾摄食,表现为仔虾的增重率和RNA/DNA比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且增重率和RNA/DNA比率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在高浓度悬沙组(≥500 mg/L)中,作为DNA损伤指标,彗星细胞拖尾率、尾长和尾矩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但不同的指标灵敏度不同,尾长和尾矩灵敏度较拖尾率更高。结论认为,RNA/DNA比率和DNA损伤指标能够有效评估悬沙对仔虾生长的影响。
李云沈盎绿徐兆礼
关键词:悬沙RNA/DNA比率DNA损伤
巨牡蛎(Crassostrea sp.)的滤水率测定被引量:7
2006年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巨牡蛎在不同个体大小、不同个体数和不同密度单胞藻(三角褐指藻)密度不同水平条件下的滤水率。结果:(1)在上述三个影响因素中,单胞藻的密度对巨牡蛎的滤水率影响最大;(2)巨牡蛎单位体重滤水率均随着巨牡蛎个体数量、巨牡蛎大小及单胞藻密度的增大而下降,它们的关系呈负指数函数和负幂函数关系;(3)在本实验条件下,当三角褐指藻的密度为1.0×104/mL,巨牡蛎的干肉重和个体数分别为0.1114 g和10只时,巨牡蛎的滤水率最高,达2.693 L/h.g。
高露姣沈盎绿陈亚瞿韩金娣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