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洪宇航

作品数:15 被引量:61H指数:5
供职机构:西昌学院动物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9篇中华绒螯
  • 9篇中华绒螯蟹
  • 9篇绒螯蟹
  • 5篇血细胞
  • 5篇细胞
  • 5篇免疫
  • 3篇生物胺
  • 2篇盐基氮
  • 2篇原代培养
  • 2篇贮存过程
  • 2篇溴氰菊酯
  • 2篇免疫指标
  • 2篇菊酯
  • 2篇挥发性
  • 2篇挥发性盐基氮
  • 2篇饵料
  • 2篇高温
  • 2篇THC
  • 1篇单胞菌
  • 1篇毒性

机构

  • 11篇上海海洋大学
  • 5篇西昌学院

作者

  • 15篇洪宇航
  • 10篇成永旭
  • 10篇杨筱珍
  • 7篇张金彪
  • 6篇赵柳兰
  • 5篇王春
  • 4篇杨志刚
  • 3篇何杰
  • 3篇梁攀
  • 3篇范朋
  • 3篇黄毅
  • 1篇杨丽丽
  • 1篇王瑶
  • 1篇邵路畅
  • 1篇沈城
  • 1篇卢义
  • 1篇李萌
  • 1篇徐敏杰
  • 1篇黄根勇

传媒

  • 3篇水产学报
  • 2篇广东农业科学
  • 2篇2011年全...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水产科学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千金对河蟹幼蟹生长的影响及其在体内的蓄积
2014年
设定急性(96 h)和慢性(40 d)试验,以初步探讨千金对河蟹幼蟹生长的影响,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千金在河蟹体内的蓄积,并在急性试验中间隔12 h测定千金在水中96 h内的浓度变化,计算其降解率。结果表明,急性试验中(千金浓度分别为11、5.5、2.8μg/mL),随着水体中千金浓度的升高,幼蟹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在最高浓度(11μg/mL)组,河蟹幼蟹死亡率最高、为33.33%,与其他两组有显著性差异。慢性试验中(千金浓度分别为1.10、0.54、0.22μg/mL),不同浓度千金浸泡对幼蟹的重量、死亡率、蜕壳率和平均蜕壳天数均未产生明显影响。在急性和慢性试验中,千金在肝胰腺中含量均为最高,其最高蓄积量(在最高千金浓度组)为8.61μg/g,与其他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浓度分别为11、5.5、2.8μg/mL的千金在水中降解速度很快,48 h内的降解率分别为83.91%、68.73%和53.09%,48 h后降解率增加明显变缓。结合急性和慢性试验的结果表明,千金不会导致河蟹大量死亡,不会对河蟹的蜕壳与生长产生明显影响,并且千金在河蟹体内并没有大量蓄积。
沈城杨筱珍张金彪洪宇航何杰王瑶成永旭
关键词:千金河蟹蓄积
两种常见淡水鱼在高温储存过程中挥发性盐基总氮和生物胺的含量变化被引量:5
2016年
实验检测了条和红鳍红鲌在30℃下贮存48 h内每隔6 h的挥发性盐基总氮(TVBN)和9种生物胺(尸胺、腐胺、组胺、酪胺、5-羟色胺、亚精胺、精胺、多巴胺和章鱼胺)含量的变化,并对TVBN和生物胺含量与时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期为淡水水产品类饵料安全投喂和人类食品安全提供基础资料。结果显示,两种鱼在相同贮存条件下TVBN和生物胺含量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TVBN含量均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且与时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红鳍红鲌除在42 h时TVBN含量低于■条外,其他时间均高于■条。在30℃贮存下,■条和红鳍红鲌的TVBN含量均在12 h时超过30 mg/100 g,因此,这两种鱼在12 h后不推荐食用。尸胺、腐胺、酪胺和组胺是这两种鱼主要的生物胺类型,且有随贮存时间延长含量显著增高的趋势,并与时间呈显著性相关,可推荐用于评价此两种水产品食用安全的生物胺类型。除此之外,在可测到的生物胺中,红鳍红鲌的尸胺和组胺含量明显高于■条,且红鳍红鲌体内的5-羟色胺与时间也呈显著性相关。
杨筱珍张金彪赵柳兰王春杨志刚洪宇航成永旭
关键词:高温生物胺新鲜度
色氨酸羟化酶在中华绒螯蟹中肠、肠球和后肠组织中的分布和定位被引量:4
2014年
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存在于各种动物的消化道中,并影响甲壳动物的生长和繁殖。色氨酸羟化酶是5-HT生物合成中的限速酶,可作为5-HT免疫活性细胞的特异标志。运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中华绒鳌蟹中肠、肠球和后肠的形态学及色氨酸羟化酶在其中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肠道中肠和后肠组织结构组成基本相似,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四部分组成。然而,肠球外膜非常发达,由结缔组织组成。其余组织形态一部分与中肠相似(近头端),另一部分与后肠相似(近尾端)。色氨酸羟化酶在中华绒螯蟹中肠、肠球和后肠均有分布,阳性物质呈棕褐色。在中肠,主要分布在黏膜上皮细胞的胞核中;在肠球,主要分布在近中肠端黏膜上皮细胞的胞核中、近后肠端的黏膜上皮细胞的胞浆中、以及外周结缔组织中;在后肠,主要分布在黏膜上皮细胞的胞浆中。为进一步了解5-HT在甲壳动物消化道中的生理调节机制奠定了基础。
李萌杨筱珍王春何杰洪宇航成永旭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色氨酸羟化酶消化道免疫组织化学
溴氰菊酯对中华绒螯蟹血细胞DNA的损伤被引量:5
2018年
为研究溴氰菊酯对中华绒螯蟹的遗传毒性作用,将中华绒螯蟹分为5组进行半静水毒性试验,分别为0μg/L的空白对照组,只添加丙酮的溶剂对照组,以及0.10、0.20、0.40μg/L的溴氰菊酯质量浓度试验组。通过彗星检测的方法,分别测定溴氰菊酯暴露1、2、4、8、12d后中华绒螯蟹血细胞拖尾率及Olive尾距(OTM值)。结果显示,溶剂组在各时间点拖尾率及Olive尾距均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溶剂丙酮并非造成中华绒螯蟹血细胞DNA损伤的原因。溴氰菊酯对中华绒螯蟹血细胞有较强的DNA损伤作用,1d后0.20μg/L和0.40μg/L组拖尾率和Olive尾距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此后3个质量浓度组在各时间点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至12d后仍未恢复。拖尾率和Olive尾距随着暴露时间增加而上升,呈现明显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表明其可以作为评估溴氰菊酯对中华绒螯蟹遗传毒性的敏感指标。
洪宇航黄毅
关键词:溴氰菊酯中华绒螯蟹
中华绒螯蟹(Eriochier sinensis)血细胞组成、功能及体外培养的研究
作为细胞免疫的承担者和体液免疫相关免疫因子的提供者,血细胞在甲壳动物非特异性免疫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包括吞噬、包囊、黑化、细胞毒性、胞间信息传递以及酚氧化酶原系统的激活等。本研究选取在我国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主要淡水养殖品种...
洪宇航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体外培养免疫机制
文献传递
不同培养基对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原代培养的影响
中华绒螯蟹,属甲壳纲十足目,是我国水产养殖产业的主要养殖种类之一。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年份的增加,各类疾病,特别是一些病毒病的暴发对中华绒螯蟹养殖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血细胞在宿主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包括识别、吞...
洪宇航杨筱珍张金彪梁攀赵柳兰成永旭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细胞形态存活率
文献传递
两种常见海水鱼高温贮存过程中挥发性盐基氮和生物胺含量变化被引量:19
2012年
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和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是我国沿海常见的两种小型海水鱼,常被作为水产动物饵料,也可被人类食用。研究检测了这两种鱼在30℃下贮存48h每隔6h的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9种生物胺(尸胺、腐胺、组胺、酪胺、5-羟色胺、亚精胺、精胺、多巴胺、章鱼胺)的含量变化,并对这两种鱼的T-VBN和生物胺含量与时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为水产品类饵料安全投喂和人类食品安全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两种鱼在相同贮存条件中T-VBN和生物胺含量均存在一定差异。T-VBN含量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棘头梅童鱼T-VBN含量从0h的8.19 mg/100 g增加到48h的568.05 mg/100 g,龙头鱼从0h的13.16 mg/100 g增加到48h的361.34 mg/100 g,棘头梅童鱼增长值显著高于龙头鱼(P<0.05)。在30℃下,棘头梅童鱼和龙头鱼的T-VBN含量分别在10h和12h达到30 mg/100 g,因此,这两种鱼分别在10h和12h后不推荐食用。在两种鱼的生物胺检测中,含量最高的4种依次是尸胺、腐胺、酪胺和组胺,且有随贮存时间延长含量显著增高的趋势(P<0.05),并在42h内趋于稳定;但是,棘头梅童鱼中尸胺的含量显著高于龙头鱼(P<0.05);章鱼胺、5-羟色胺、亚精胺、精胺含量在两种鱼体内含量较低且均无明显变化(P>0.05);多巴胺在两种鱼体内均未检测到。这两种鱼体内T-VBN、腐胺、尸胺、组胺、酪胺含量与时间的相关性均极其显著(P<0.01)。
张金彪杨筱珍范朋赵柳兰王春杨志刚洪宇航成永旭
关键词:棘头梅童鱼龙头鱼高温生物胺
中华绒螯蟹的血细胞组成、分类及免疫学功能被引量:6
2017年
为了解中华绒螯蟹血细胞组成、分类及其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细胞化学和细胞酶学分析,并结合细胞形态观察,对中华绒螯蟹血细胞的组成、分类进行了研究。同时,通过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血液的总血细胞数(THC)和不同类型血细胞数(DHC)的变化,研究不同类型血细胞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结果显示,依据本实验分类方法,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可以分为4类:大颗粒细胞(G)、中间型颗粒细胞(IG)、小颗粒细胞(SG)和透明细胞(H)。其中小颗粒细胞数量最多,约占33.54%±0.98%,中间型颗粒细胞最少,仅占15.31%±2.01%。4种类型细胞中均含有多糖成分而不含脂质,只有大颗粒细胞在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β-葡萄糖醛酸酶以及酚氧化酶染色中发现阳性反应。此外,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中华绒螯蟹总血细胞数在3 h后明显升高,在6 h达到峰值,约9.57×106个/m L,并显著高于未处理组和生理组;在感染过程中,大颗粒细胞数量明显下降而透明细胞数量明显上升,这种现象在6 h时达到顶峰并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研究表明,在中华绒螯蟹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透明细胞主要通过大量增殖执行吞噬功能来参与免疫应答,而大颗粒细胞主要通过裂解释放胞质中所含免疫相关酶参与免疫反应。其中,各类型细胞之间可能存在相互转化作用,而中间型颗粒细胞为这种转化中的过渡类型。
洪宇航杨筱珍成永旭徐敏杰黄根勇杨志刚黄毅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血细胞THC嗜水气单胞菌
黑褐新糠虾血细胞形态及其与日本新糠虾对溶藻弧菌敏感性的比较被引量:1
2011年
实验采用Giemsa与Wright’s两种染色方法对黑褐新糠虾血细胞进行染色,根据血细胞大小,所含颗粒与否,颗粒多少和核质比将其分型,并对各型血细胞所占比例进行统计。结果表明,通过比较Giemsa染色与Wright’s染色两种方法的染色时间和效果,Wright’s染色更加适合糠虾血细胞。通过染色,将黑褐新糠虾血细胞分为3种类型,它们分别为透明细胞、半颗粒细胞和颗粒细胞。它们的胞体大小依次增大,核质比依次降低。对此3种类型血细胞比例分别统计后发现,颗粒细胞所占比例最多约(48.38%±0.05%),其次是半颗粒细胞约为(35.22%±0.04%),最少的为透明细胞约为(16.40%±0.01%)。对不同浓度溶藻弧菌的感染试验发现,日本新糠虾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死亡,即48 h,而黑褐新糠虾72 h出现死亡,各浓度组中日本新糠虾死亡率均高于黑褐新糠虾。黑褐新糠虾相对日本新糠虾来说,对溶藻弧菌具有较低的敏感性,可能与其血细胞中颗粒和半颗粒比例较高有关。
赵柳兰杨筱珍范朋杨丽丽张金彪梁攀洪宇航成永旭
关键词:黑褐新糠虾日本新糠虾溶藻弧菌血细胞GIEMSA染色
两种常见海水鱼高温贮存过程中挥发性盐基氮和生物胺含量变化
T-VBN和生物胺含量常被作为水产品安全的重要监测指标,但在不同水产品种类间含量存在很大差异,且集中在对常见水产经济动物的研究。野杂鱼除可供人类食用外,由于其产量较大、价格低廉又富含蛋白质,还可作为许多名贵水产动物的饵料...
张金彪杨筱珍范朋赵柳兰王春杨志刚洪宇航成永旭
关键词:盐基氮生物胺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