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中原

作品数:179 被引量:744H指数:15
供职机构: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兵器科学与技术理学航空宇航科学技术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2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7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7篇兵器科学与技...
  • 12篇理学
  • 9篇航空宇航科学...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军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06篇弹道
  • 35篇外弹道
  • 31篇飞行
  • 24篇弹丸
  • 24篇炮弹
  • 23篇制导
  • 20篇弹道修正
  • 19篇气动
  • 18篇制导炮弹
  • 14篇鸭舵
  • 14篇增程弹
  • 12篇弹道修正弹
  • 12篇弹箭
  • 12篇滑翔增程
  • 11篇滑翔
  • 11篇滑翔增程弹
  • 9篇优化设计
  • 8篇伪谱法
  • 7篇弹道特性
  • 7篇气动力

机构

  • 178篇南京理工大学
  • 16篇中国人民解放...
  • 9篇海军驻沈阳弹...
  • 4篇中国兵器科学...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安徽军工集团...
  • 3篇北京动力机械...
  • 2篇无锡商业职业...
  • 2篇黑龙江北方工...
  • 2篇中国船舶信息...
  • 2篇陆军航空兵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无锡职业技术...
  • 1篇沈阳工业学院
  • 1篇沈阳理工大学
  • 1篇华北工学院
  • 1篇中国船舶信息...
  • 1篇中国兵器工业...

作者

  • 179篇王中原
  • 53篇史金光
  • 48篇常思江
  • 45篇易文俊
  • 15篇王旭刚
  • 14篇王良明
  • 14篇陈琦
  • 14篇李岩
  • 9篇林献武
  • 8篇曹小兵
  • 7篇张比升
  • 7篇熊天红
  • 7篇张领科
  • 7篇周卫平
  • 6篇余劲天
  • 6篇牛春峰
  • 6篇陈琦
  • 5篇刘世平
  • 5篇丁松滨
  • 4篇宋成俊

传媒

  • 53篇弹道学报
  • 27篇南京理工大学...
  • 25篇兵工学报
  • 17篇弹箭与制导学...
  • 7篇火力与指挥控...
  • 6篇海军工程大学...
  • 3篇系统工程与电...
  • 3篇哈尔滨工业大...
  • 3篇系统仿真学报
  • 3篇中国兵工学会...
  • 2篇国防科技大学...
  • 2篇战术导弹技术
  • 2篇推进技术
  • 2篇中国兵工学会...
  • 1篇宇航学报
  • 1篇力学学报
  • 1篇空气动力学学...
  • 1篇航空学报
  • 1篇测试技术学报
  • 1篇现代防御技术

年份

  • 2篇2024
  • 8篇2023
  • 10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9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 11篇2011
  • 11篇2010
  • 16篇2009
  • 13篇2008
  • 11篇2007
  • 8篇2006
  • 7篇2005
17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滑翔增程弹箭滑控段弹体运动模式对增程效率的影响被引量:8
2007年
增程技术是弹箭技术重点发展方向之一,而滑翔增程是目前采用的较为有效的一种弹箭增程技术。阐述了滑翔增程弹箭的飞行过程,建立了滑翔增程弹箭的滑翔段弹道模型,在滑翔控制段弹体分别采用俯仰滑翔飞行和旋转滑翔飞行,分析了在滑翔控制段弹体的两种运动模式对弹箭增程效率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在滑翔控制段弹体采用俯仰滑翔飞行,增程效率高,但在滚转控制过程中控制系统复杂,对舵机的要求高;在滑翔控制段弹体采用旋转滑翔飞行,增程效率较低,但整个控制过程中控制系统简单,对舵机的要求低。
史金光王中原曹小兵张冰凌
关键词:流体力学飞行力学控制系统
滑翔制导炮弹自抗扰姿态解耦控制器设计被引量:2
2018年
针对滑翔制导炮弹姿态控制系统设计时存在的交叉耦合、执行机构响应延迟、控制能力约束以及不确定内外扰动等问题,基于自抗扰控制技术,设计了自抗扰姿态解耦控制器。该控制器结构简单、计算量小、需调控制参数少且不依赖精确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该控制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设计的姿态控制器能有效地实现俯仰/偏航解耦,并具有快速精确的跟踪性能以及良好的抗干扰能力。此外,控制参数对较大范围内的模型参数摄动不敏感,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和鲁棒性,可为该类制导炮弹的控制系统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徐秋坪王旭刚王中原
关键词:解耦控制不确定性
高空环境下超远程火箭的角运动模型被引量:2
2009年
为了分析火箭在高空飞行时的角运动特性,基于牛顿第二定律和动量矩定理,分别在线性气动力和非线性气动力假设下建立了同时适用高低空的火箭角运动模型,分析了模型特点及其与弹道学中角运动模型的差异。结果表明,研究火箭在高空飞行的角运动特性时,应当进一步考虑一些在低空模型中可忽略的项;非线性角运动模型不能通过将非线性气动力直接代入线性角运动模型得到,还将含有一些与迎角平方导数有关的项。所建立的新模型对分析火箭在高空环境下的角运动特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林献武王中原王天明张薇
关键词:弹道学非线性
滑翔段弹丸的飞行特性研究被引量:6
2001年
在弹丸稳定飞行的假设条件下 ,根据弹丸滑翔飞行的特点 ,建立了滑翔段弹丸运动的数学模型。在小扰动前提下推导出描述弹丸扰动运动的状态方程 ,据此分析了滑翔段弹丸飞行的一些固有特性和操纵特性 ,推导出滑翔段弹丸的倾角随攻角的变化关系 ,所得结果对于滑翔弹丸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丁松滨王中原马忠山
关键词:滑翔飞行外弹道增程弹飞行特性
求解非光滑最优控制问题的自适应网格优化被引量:3
2015年
针对传统直接配点法在求解非光滑最优控制问题时存在离散误差大、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直接配点法。利用局部分段插值多项式逼近最优解,将最优控制问题离散为非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了离散误差估计方法,根据离散误差的大小确定区间内节点的加密量,提出了自适应网格优化算法,利用该算法将大部分节点配置在非光滑区域以降低离散误差。最后通过仿真算例将所提算法与传统直接配点法和文献中的拟谱自适应算法分别进行比较,验证了所提算法的高精度和有效性。
陈琦王中原常思江舒敬荣
关键词:最优控制问题非光滑直接配点法网格优化自适应算法
导弹模型的靶道试验技术研究
2002年
本文针对弹道靶道试验的基本特点,在分析研究导弹模型在无控飞行条件下的运动特征和试验测试方法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导弹模型的靶道试验原理和方法、试验模型发射技术、导弹试验模型设计、试验数据处理方法等,最后进行了试验方法的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证明,采用本文所述的试验技术在弹道靶道中进行导弹模型的自由飞行试验是切实可行的.
易文俊王中原许兵
关键词:导弹模型数据处理
滑翔增程弹制导与控制系统设计被引量:8
2011年
为控制滑翔增程弹精确跟踪方案弹道及提高落点精度,设计了制导控制系统。基于高度控制原理,设计了鲁棒变结构控制器,实现弹体对方案弹道的精确跟踪;为提高落点精度,在炮弹跟踪方案弹道靠近目标点的时候,采用比例寻的导引律来引导炮弹向落点逼近。根据力矩平衡假设和重力作用,将过载指令转换为舵面偏角指令,设计了开环自动驾驶仪,并采用相位超前角来降低舵系统跟踪误差。六自由度仿真表明,所设计的制导控制方案能够引导制导炮弹跟踪方案弹道,且终端落点误差小于1 m,满足制导控制系统要求。
王旭刚王中原史金光
关键词:滑翔增程弹制导方案弹道
导弹模型的靶道试验技术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针对弹道靶道试验室的试验条件,研究了导弹模型进行靶道自由飞行试验的试验方法。研究了导弹模型与原导弹的外弹道飞行参数和飞行稳定性规律等方面的相似关系和相似条件,分析了采用导弹模型靶道试验分析导弹运动规律和气动特性的可行性。以某典型导弹为例,设计了靶道试验用的导弹模型,选择了合理的气动参数辨识算法,进行了多发导弹模型的靶道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文所述的试验技术在弹道靶道中进行导弹模型的自由飞行试验是可行的。
易文俊王中原钱吉胜宋成俊
关键词:导弹模型气动特性
防空指令修正弹有控弹道仿真被引量:1
2009年
防空指令修正弹药,设计中为满足多组、多发同时修正的作战需求,拟采用控制修正指令仅发送一次的修正方式。针对此种防空指令修正弹药的特点和采用以继电式舵机为修正机构的限定条件,应用周期平均力分析了继电式舵机的修正机理,建立了有控段弹道模型,研究了启控时间,舵机修正力的大小、方向及与之对应的换向角的计算方法,探讨了时间误差所包含的因素。最后基于蒙特卡洛法给定弹道偏差,对有控弹道进行了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按照所设计修正方案,弹道修正曲线符合预期效果,为其工程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李岩王中原易文俊
基于图像的近程防御报警系统研究与设计被引量:1
2008年
针对大型跟踪系统在某些特定场合不适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集视频采集、目标捕获、识别与跟踪、云台随动控制、无线电台通信、远端预警点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导弹近程防御预警点火系统。上位机采用双DSP处理器设计结构,应用波门和相关两种方式跟踪算法,以及三段式云台伺服控制方式确保了系统的跟踪适应能力。下位系统采用LPC936单片机系统完成远端通信和中断点火控制。经实验测试,系统达到预定指标。
李岩王中原易文俊
关键词:双DSP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