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启

作品数:5 被引量:62H指数:4
供职机构:青岛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气候
  • 2篇环流
  • 1篇大洋
  • 1篇大洋环流
  • 1篇跃层
  • 1篇太平洋海温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气候变异
  • 1篇热带
  • 1篇热带太平洋
  • 1篇热结构
  • 1篇主成分
  • 1篇主成分分析
  • 1篇温跃层
  • 1篇空间分布特征
  • 1篇季节内振荡
  • 1篇海平
  • 1篇海平面
  • 1篇海平面高度
  • 1篇海温

机构

  • 4篇青岛海洋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青岛远洋船员...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5篇王启
  • 3篇刘秦玉
  • 1篇廖木星
  • 1篇苏纪兰
  • 1篇胡基福
  • 1篇李炎

传媒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青岛海洋大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基金
  • 1篇海洋预报

年份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5
  • 1篇199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暖池”表层对大气局地强迫的响应特征被引量:7
1995年
利用湍流动能(TKE)垂直混合模式和TOGA-COARE加强观测期的观测资料,对“暖池”上混合层的垂直混合过程进行数值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表层温度、盐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TKE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上混合层,尤其是表层温度、盐度对大气局地强迫的响应;太阳辐射是热源,感热、潜热通量等会造成“暖地”上混合层的温度降低,“暖池”对大气释放热量;降水有利于“淡水盖”形成和维持,从而使层结稳定,SST升高。但在气温低于海温时降水可使SST下降;风应力的垂直混合作用能使SST降低,但也会因造成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减少而使SST上升。正是由于这几种局地强迫与SST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负反馈系统,使“暖池”表层温盐具有季节内振荡的特性。
刘秦玉王启
关键词:大气环流
我国21世纪初海洋科学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被引量:26
2001年
海洋科学在 2 0世纪后半叶得到迅速发展 ,海洋在人类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在 2 1世纪初 ,我国所关注的海洋科学问题中有两方面特别重要 ,一是海洋在季节、年际、年代际尺度的气候变异中的作用 ;二是近海系统对自然变异、人类活动及全球变化的响应。在回顾 2 0世纪对大洋环流和海洋生产力两者所取得进展的基础上 ,对我国在上述两方面应关注的科学问题作了简短的讨论。
苏纪兰李炎王启
关键词:大洋环流气候变异海洋科学
北太平洋海温的主成分分析
1992年
对北太平洋(55°~20°N)的SST进行了主成分分析(1951~1986年)。分析表明:前五个特征向量空间型是北太平洋SST非季节变化的主要型,它们约占海温场总方差的50%。第一特征向量空间型反映了与埃尔—尼诺现象有关的大尺度分布特征。相应的时间系数序列的变化,可以清楚地鉴别50年代以来出现的埃尔—尼诺时期。它的10阶多项式反映了历史上的变暖(变冷)和变冷(变暖)期。其余特征向量空间型,反映了占北太平洋大气活动中心(如阿留申低压和西太平洋高压)和洋流区、非洋流区有关的海温分布特征。同样,对它们的时间系数序列进行了分析讨论。最后,根据前五个时间系数的线性变化趋势。对北太平洋海温变化趋势进行了讨论。
胡基福王启廖木星
关键词:北太平洋海温
热带太平洋海平面高度季节内振荡的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18
1999年
根据三年卫星高度计(TOPEX/POSEIDON)资料和涡分辨率的海洋环流(POP)模式模拟计算的海平面高度资料,利用功率谱和最大熵谱的方法,揭示了热带太平洋海平面高度季节内振荡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准30d 周期的振荡集中出现在东太平洋(160°W 以东)赤道两侧,分别以5°S和5°N 为中心的纬向带状域中;准90d 振荡出现在分别以20°S和20°N为中心的南北二个纬向带状域中,北太平洋西部振荡最明显;准60d 振荡集中出现在分别以10°N和10°S为中心的带状海域中,北太平洋比南太平洋更明显,但比准90d 振荡信号弱;从TOPEX资料分析还发现在赤道中太平洋(5°N~5°S,170°W~120°W),准60d
刘秦玉王启
关键词:热带太平洋海平面高度季节内振荡
太平洋副热带经圈环流的研究被引量:11
2000年
太平洋副热带经圈环流是太平洋热带和副热带上层海洋进行热交换的桥梁,其变化可以影响太平洋热带和副热带之间的热结构,从而影响全球气候。本文简要介绍有关研究工作并提出了今后需要研究的问题。
王启刘秦玉
关键词:气候变化热结构温跃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