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宪德

作品数:41 被引量:81H指数:4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河北省卫生厅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立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1篇心脏
  • 12篇手术
  • 8篇外科
  • 8篇瓣膜
  • 7篇心脏外科
  • 7篇术后
  • 7篇外科手术
  • 7篇抗凝
  • 6篇心脏病
  • 6篇心脏外科手
  • 6篇心脏外科手术
  • 6篇置换术
  • 5篇血浆浓度
  • 5篇抗菌
  • 5篇风湿
  • 5篇风湿性
  • 5篇风湿性心脏
  • 5篇风湿性心脏病
  • 5篇瓣膜置换
  • 5篇瓣膜置换术

机构

  • 31篇河北医科大学...
  • 8篇济宁市第一人...
  • 4篇石家庄市第一...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石家庄市人民...
  • 1篇山东省济宁卫...

作者

  • 40篇王宪德
  • 22篇唐闽
  • 19篇马千里
  • 11篇丁力
  • 9篇梁宜武
  • 9篇于丁
  • 5篇刘苏
  • 5篇崔岭
  • 5篇陈子英
  • 4篇时东彦
  • 4篇周文秀
  • 4篇张合才
  • 3篇赵宏
  • 2篇刘林力
  • 2篇李倩
  • 2篇马丽萍
  • 2篇曲亚萍
  • 2篇刘金荣
  • 2篇石凤梧
  • 2篇赵琦

传媒

  • 12篇河北医科大学...
  • 4篇中国综合临床
  • 4篇山东医药
  • 3篇山西临床医药
  • 3篇中华胸心血管...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河北医药
  • 1篇医药导报
  • 1篇药物流行病学...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中国药房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临床医药实践
  • 1篇医师进修杂志...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6篇2008
  • 1篇2007
  • 5篇2006
  • 4篇2005
  • 5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8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头孢西丁等8种抗菌药物单用或联用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比较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头孢西丁等8种抗菌药物单用或联用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体外抗菌活性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7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患者痰、血、尿液、大便标本,从中分离得到50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棋盘法分别测定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洛西林/舒巴坦、异帕米星、美罗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与头孢西丁单独及联用时对临床分离的50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计算联合抑菌浓度(FIC)指数,应用FIC指数来计算及判读抗菌药物联用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体外抗菌作用的效果。结果: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洛西林/舒巴坦与头孢西丁联合应用后,能显著降低各自的MIC值,分别有62.5%与53.5%的菌株表现为协同作用;37.5%与46.5%的菌株表现为相加作用。结论: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可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洛西林/舒巴坦与头孢西丁进行联合治疗。
丁力王宪德高扬张志清樊德厚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
青霉素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药的体外抗菌活性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比较3种β-内酰胺酶抑制药的作用强弱;观察青霉素类抗生素/他唑巴坦对临床分离的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二倍稀释法,检测这几种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他唑巴坦的酶抑制作用最强。阿莫西林与他唑巴坦,阿洛西林与他唑巴坦,美洛西林与他唑巴坦联合后,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MIC50比单用分别低93.75%,96.88%,93.75%。结论加入他唑巴坦后,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抗菌活性显著提高。
丁力王宪德李仲兴王秀华
关键词:阿莫西林美洛西林他唑巴坦
心脏外科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2008年
目的研究心脏外科术后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性感染(CRI)、导管相关性菌血症(CRB)的发生率及高危因素,为临床预防CRI的发生提供对策。方法将200例危重患者术中随机分为锁骨下静脉置管组及颈内静脉置管组,每组各100例。术后对留置的CVC尖端进行细菌培养,同时进行血培养。结果200例CVC检出CRI 31例,发生率15.5%;CRB 4例,发生率2.0%。其中,锁骨下静脉置管组检出CRI 13例(13.0%),CRB1例(1.0%);颈内静脉置管组检出CRI18例(18.0%),CRB3例(3.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VC留置时间≥6d感染率明显增加。结论危重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放置CVC是重要的病原菌感染途径,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CRI、CRB的发生率比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低。CVC留置时间应尽量〈6d,以减少CRI、CRB的发生。
崔岭唐闽时东彦马千里王宪德
关键词:心脏外科手术导管插入术中心静脉
先天性左心室憩室1例
2014年
患者 男,35岁.劳累后胸闷、气短4个月.X线胸片示心影增大,心胸比率0.82,心功能Ⅲ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超声心动检查示左心室憩室.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检查示左心室憩室(图1). 术后病理结果:切除组织可见心室壁各层组织. 术后9天患者痊愈出院.术后27个月随访行超声心动检查,结果提示患者心室结构、大小正常,心功能I级.
梁宜武刘苏陈子英王宪德马千里唐闽
关键词:先天性左心室憩室超声心动检查切除组织X线胸片示心影增大心胸比率
盐酸小檗碱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研究小檗碱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实验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5mg/kg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实验共分5组,糖尿病大鼠假手术组;糖尿病大鼠模型组;小檗碱5、10、20mg/kg 3个剂量组。用BL-420生物采集系统记录各组大鼠心率、左室收缩压、左室舒张末压、左室压力变化速率;用试剂盒测量血清中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同功酶活性以及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结果小檗碱可升高糖尿病大鼠缺血再灌注后心室收缩压和左室压力变化速率,降低左室舒张末压,降低血清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同功酶活性,降低心肌组织丙二醛含量和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结论小檗碱对糖尿病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于丁于永燕马千里王宪德唐闽李军霞
关键词:小檗碱再灌注损伤糖尿病
凝血酶原前体蛋白血浆浓度在患者出院后抗凝监测中的意义
2008年
目的进一步探讨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roteins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m,PIVKA-II)血浆药物浓度动态变化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30例风湿性心脏病行机械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同步测定PIVKA-II血浆药物浓度、国际标准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和华法林服用剂量的动态变化,同时观察抗凝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①PIVKA-II血浆药物浓度在患者出院后3、6个月、1年保持相对稳定,与出院前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②INR和PT在患者出院前后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③PIVKA-Ⅱ血浆浓度与INR及PT呈显著正相关。结论PIVKA-II血浆药物浓度灵敏而稳定,其与INR及PT等抗凝监测指标结合有助于提高抗凝监测的准确性,减少抗凝并发症的发生。
王宪德丁力马千里梁宜武于丁唐闽
关键词:凝血酶原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
2006年
马千里唐闽于丁王宪德
关键词:婴儿室间隔缺损心脏外科手术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预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前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对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患者是否合并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117例风心病患者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结果双侧颈动脉10个点的IMT平均值(IMTav)增厚和斑块检出率对冠心病预测的敏感性为81.82%(9/11),特异性为75.47%(80/106),阳性预测值为25.71%(9/35),阴性预测值为97.56%(80/82)。IMTav异常与冠状动脉硬化程度积分呈显著正相关(r=0.55,P〈0.01)。结论B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的方法之一。
马千里羡海英刘苏唐闽梁宜武王宪德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超声检查心脏瓣膜手术
凝血酶原前体蛋白血浆浓度在抗凝监测中的意义被引量:3
2004年
王宪德周文秀刘苏赵宏陈子英刘林力
关键词:凝血酶原前体蛋白血浆浓度抗凝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慢性风湿性心脏病
心脏外科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及致病菌分析
2008年
研究心脏外科术后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感染(CRI)和导管相关性菌血症(CRB)。自2006年1月~2006年12月对300例CVC尖端进行细菌培养,结果CR134例(11.3%);CRB5例,发生率1.7%。共分离致病菌34株,最常见革兰阳性球菌为金葡菌、表葡菌等共18株(52.9%),其次是革兰阴性菌铜绿似单孢菌、肺炎克雷伯菌11株(32.4%),真菌5株(14.7%,主要是念珠菌)。CRI有效的处理方法是早期诊断和拔出感染的导管。长期置留者,导管按易感菌类用一种或多种抗菌药物(万古霉素、头孢他啶、氨曲南、氟康唑等)冲洗。
唐闽时东彦马千里王宪德崔岭
关键词:导管相关感染中心静脉导管致病菌分析外科术后心脏导管相关性菌血症革兰阳性球菌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