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微

作品数:17 被引量:124H指数:5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卫生局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影像
  • 6篇影像学
  • 6篇综合征
  • 5篇影像学表现
  • 5篇结核
  • 5篇艾滋病
  • 4篇SARS
  • 3篇严重急性
  • 3篇严重急性呼吸
  • 3篇影像表现
  • 3篇缺陷综合征
  • 3篇免疫缺陷
  • 3篇免疫缺陷综合...
  • 3篇脑部
  • 3篇脑部感染
  • 3篇获得性
  • 3篇获得性免疫
  • 3篇获得性免疫缺...
  • 3篇获得性免疫缺...
  • 3篇急性呼吸

机构

  • 16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作者

  • 16篇王微
  • 15篇赵大伟
  • 7篇袁春旺
  • 6篇贾翠宇
  • 4篇段勇
  • 4篇何宁
  • 4篇马大庆
  • 4篇陈枫
  • 4篇杨露绮
  • 4篇赵璇
  • 2篇张彤
  • 2篇吴昊
  • 2篇赵春惠
  • 2篇李宏军
  • 1篇靳二虎
  • 1篇黄春
  • 1篇袁椿旺
  • 1篇郭雁宾
  • 1篇金征宇
  • 1篇白春生

传媒

  • 9篇中华放射学杂...
  • 4篇传染病网络动...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现代科学仪器

年份

  • 2篇2010
  • 1篇2008
  • 3篇2007
  • 5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螺旋CT,X线胸片和热断层(TTM)对SARS诊断价值的评价被引量:8
2003年
为提高SAR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对螺旋CT(SCT)、X线胸片、热断层 (TTM)诊断SARS进行了对比研究。对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 111例SARS患者 ,全部进行X线胸片、SCT(部分高分辨螺旋CT(HRCT) )、TTM检查 ,复查间隔时间 2~ 6天 ,随访时间 80~ 90天。三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分别为 :早期SARS病变多位于肺下野 ,X线胸片多表现为肺内单发或多发局灶性渗出改变 ,占病例总数的 4 8% (5 3/ 111例 ) ;S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小片状影 ,其中以“棉花团”样磨玻璃影为基本影像表现。进展期表现为大片状磨玻璃影或以实变影为主的影像 ;TTM则表现为与CT显示病变部位一致的高热辐射区 ,脾脏较肝脏热辐射增高 ,脊柱热辐射降低。TTM不仅可以反映人体功能影像亦可提示SARS病变形态、部位及病情的变化 ,它与X线胸片、SCT相互结合可明显提高SARS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因此 ,对于临床疑似SARS的病人应首选X线胸片或TTM检查 ,当X线胸片检查在疾病早期受到一定限度时 ,则应及时应用TTM和SCT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三种检查方式相互结合应用于SARS的诊断 ,不失为医学影像技术的最佳搭配。
王微赵春惠黄春吴昊赵大伟袁春旺杨露绮曾毅马大庆金征宇袁云娥刘忠齐
关键词:X线摄影术热断层
艾滋病合并成人肺结核原发综合征三例被引量:1
2004年
赵大伟王微段勇
关键词:艾滋病肺结核原发综合征并发症
SARS的CT表现及动态变化被引量:58
2003年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CT表现及动态变化。方法 对 60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进行X线胸片 (已有另文报道 )和高分辨率CT(HRCT)的动态观察。患者在入院时及入院后连续进行CT观察检查 ,间隔 4~ 6d。结果 发病初期进行影像检查者 2 5例 ,CT表现为小片状影像者 2 2例 ,占 88 0 % (2 2 2 5) ;其中类圆形磨玻璃样影 2 0例 ,占 80 0 % (2 0 2 5)。其余 3 5例在进行影像检查时已发病 3d ,病变已经有所进展。 3d后患者肺部均出现多发大片状影像 ,其中呈单一磨玻璃样影者 10例 ,占 16 7% (10 60 ) ;磨玻璃样影合并实变影者 45例 ,占 75 0 % (45 60 ) ;主要呈肺实变影者 5例 ,占 8 3 % (5 60 )。入院 10~ 14d内病变明显进展者 50例 ,占 83 3 % (50 60 ) ;病变范围减少者 10例 ,占 16 7% (10 60 ) ;合并肺间质增生者 4例 ,占 6 7%。结论 HRCT可清楚反映SARS病变的密度、形态和范围 ,以及显示肺间质增生改变。因而 。
王微马大庆赵大伟赵春惠郭雁宾吴昊袁椿旺段勇朗振为
关键词: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传染性非典肺炎CT表现
AIDS合并播散性结核的影像学表现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播散性结核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AIDS合并播散性结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9例中,8例累及2个不相邻部位,4例累及2个以上不相邻部位;肺部受累17例,胸膜受累4例,纵隔淋巴结受累3例,颈部淋巴结受累2例,腹部淋巴结受累3例,胰腺受累1例,腰椎受累1例。结论AIDS合并播散性结核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以肺部最常见,其次为淋巴结、胸膜等部位,其影像学表现较无免疫功能损害者所患结核复杂且不典型。
袁春旺赵大伟陈枫何宁赵璇贾翠宇王微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结核磁共振成像
重症及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影像表现被引量:16
2010年
目的探讨重症及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肺部感染的胸部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甲型H1N1流感并发肺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将其分为重症组(11例)及危重症组(7例),所有患者均经胸部X线检查,其中2例行CT检查。结果重症组11例,8例x线表现为双侧肺野中内带分布的、边缘模糊的小斑片和结节状阴影,3例x线表现为局灶性边缘模糊的片状阴影,其中1例胸部CT表现为右下肺大片实变影。危重症组7例,4例x线表现为双肺弥漫分布的磨玻璃密度阴影伴部分实变,其中1例出现胸颈部皮下气肿,1例胸部CT表现为双肺广泛分布的、沿支气管走行的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双下肺结节状实变病灶和胸腔积液;其他3例表现为双侧肺野内大范围实变影。结论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影像表现包括重症患者肺内的结节样和斑片状阴影,危重患者肺内弥漫的支气管周围分布的磨玻璃密度灶和多灶性实变。
陈枫赵大伟文硕李宏军王微何宁张瑞池宋文艳
关键词:流感肺炎病毒性放射摄影术
SARS肺内空洞的影像学表现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探讨SARS患者肺内空洞的X线及CT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特征。方法 对 180例临床确诊SAR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肺内出现空洞病例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 (年龄、病程、治疗措施、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等 )进行评价。结果 X线胸片和胸部CT发现肺内出现空洞者 5例 (占 2 8% ) ,多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形厚壁空洞。该组病例病程较长 (4 4~ 6 6d) ,住院期间 1例诊断为糖尿病 ,4例出现空腹血糖升高 (7 99~ 14 33mmol/L) ,血白细胞升高 [(14 1~ 2 0 4 )× 10 9/L]或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 ,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及糖皮质激素使用量较大、使用时间较长 ;其中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时间为 2 5~ 6 5d ,且最初 10~ 15d每日用量均为 16 0~ 2 4 0mg ;实验室检查均出现乳酸脱氢酶 (LDH)、谷氨酸脱氢酶 (GLDH)、α 羟丁酸脱氢酶 (HBDH)升高 ,其值分别在 2 2 8 0 0~ 4 75 0 0U/L、10 0 8~ 6 0 0 0U/L、190 0 0~ 4 4 4 0 0U/L范围内。结论 SARS患者治疗后期肺内可有空洞形成 ,CT检查能早期准确发现空洞 ;认识其影像学特点有助于鉴别诊断、指导治疗、评价预后。
袁春旺赵大伟王微贾翠宇白春生
关键词:SARS肺内空洞影像学表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放射摄影术
螺旋CT、X线胸片和热断层(TTM)对SARS诊断价值的评价
2003年
王微
关键词:螺旋CTX线胸片热断层SARS
下腔静脉畸形的64层螺旋CT表现被引量:16
2010年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下腔静脉畸形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986例受检者的腹部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资料,共发现25例下腔静脉先天畸形。分析下腔静脉畸形的影像表现。结果25例下腔静脉畸形中包括左下腔静脉6例,CT表现为肾下段腹主动脉左侧上行的下腔静脉。双下腔静脉10例,cT表现为肾下段腹主动脉两侧上行的下腔静脉。左肾静脉畸形5例,CT增强扫描横断面显示腹主动脉后和环主动脉走行的左肾静脉。肝下段下腔静脉中断伴奇静脉延续2例,胸腹部CT增强扫描显示肝段至肾上段下腔静脉缺如,肾段下腔静脉由奇静脉延续回流入上腔静脉,而肝静脉直接回流右心房。腔静脉血管造影见对比剂经增粗的奇静脉和半奇静脉通过上腔静脉回流右心房。肝下段下腔静脉中断伴门静脉延续1例,增强cT显示下腔静脉直接与门静脉在肝门部连接,肝门部门静脉呈瘤样扩张。左下腔静脉伴半奇静脉延续1例,增强cT可见左下腔静脉与半奇静脉连接,上行汇入奇静脉。结论64层螺旋CT可清晰显示下腔静脉及其属支的畸形,可成为下腔静脉畸形的重要诊断方法。
贾翠宇赵大伟何宁陈枫孙斌王微李宏军
关键词:下腔静脉畸形X线计算机
AIDS罕见脑部感染的影像学改变鉴别
2005年
影像学检查除广泛应用于AIDS患者出现的常见的神经系统损害症状、鉴别机会性感染、脑瘤和血管性疾病方面外,对HIV感染过程中出现的罕见的大脑、小脑、脑干、脊髓和周围神经病变、CNS病变都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下面就临床中所遇到的AIDS罕见脑部感染的影像学改变做一分述。
王微赵大伟杨露绮
关键词:AIDS患者影像学改变脑部感染周围神经病变神经系统损害机会性感染
AIDS常见脑部感染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综述)(上)
2005年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一种亲神经性的病毒,在HIV感染后的各个阶段都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引起艾滋病相关性神经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CNS)是HIV攻击的主要目标。在HIV感染的过程中,常发生CNS病变,大脑、小脑、脑干、脊髓和周围神经皆可能受累。病程中大约三分之二病人的CNS受累,30%的患者伴有神经系统症状。上世纪80年代影像学检查就被广泛应用于出现神经系统损害症状的HIV感染者,在鉴别机会性感染、脑瘤和血管性疾病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王微赵大伟杨露绮
关键词:影像学表现脑部感染神经系统症状神经系统损害机会性感染CNS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