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艳

作品数:11 被引量:66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细胞
  • 3篇活性
  • 2篇地黄
  • 2篇乙醇
  • 2篇全合成
  • 2篇全合成研究
  • 2篇肿瘤
  • 2篇藁本
  • 2篇环烯醚萜
  • 2篇苯乙醇
  • 2篇苯乙醇苷
  • 1篇丹酚酸
  • 1篇丹酚酸B
  • 1篇多发性肌炎
  • 1篇学成
  • 1篇血红素
  • 1篇血性
  • 1篇炎性
  • 1篇炎性肌病
  • 1篇药理

机构

  • 6篇中国医学科学...
  • 4篇北京协和医学...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上海市浦东新...
  • 1篇中日友好临床...

作者

  • 11篇王艳
  • 6篇于德泉
  • 5篇刘彦飞
  • 5篇张春磊
  • 4篇陈若芸
  • 4篇罗桓
  • 2篇郝志友
  • 2篇李学东
  • 2篇梁东
  • 1篇周丽莉
  • 1篇贺晓丽
  • 1篇王维伟
  • 1篇史国茹
  • 1篇王倩
  • 1篇张庆建
  • 1篇彭清林
  • 1篇王国春
  • 1篇李平
  • 1篇王欣
  • 1篇李先恩

传媒

  • 3篇中国中药杂志
  • 2篇中草药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08
  • 1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糖尿病肾脏疾病中的自噬分子调控机制
2019年
自噬(autophagy)是一种高度保守的降解方式,利用溶酶体降解、选择性清除自身受损、衰老或过剩的生物大分子和细胞器,释放出游离小分子供细胞回收利用,一方面在生理状态或病理状态下,降解错误折叠或衰老的蛋白质和受损伤的细胞器等来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另一方面在营养缺乏等条件下,降解大分子物质,为细胞提供所必需的氨基酸和能量[1]。在肾脏中,自噬主要发生于足细胞及近端肾小管细胞,其他细胞如系膜细胞也呈现微弱自噬活性[2]。
王艳彭亮王倩彭亮李平
关键词:溶酶体足细胞损伤糖尿病肾脏疾病
丹酚酸B-葛根素联用对氧糖剥夺/复氧损伤的SH-SY5Y神经细胞焦亡的影响
2024年
目的:基于细胞焦亡探讨丹酚酸B和葛根素合用对氧糖剥夺/复氧(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reoxygenation,OGD/R)损伤的SH-SY5Y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利用SH-SY5Y细胞构建OGD/R损伤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OGD/R)、10μmol·L^(-1)丹酚酸B组(salvianolic acid B,Sal B)、100μmol·L^(-1)葛根素组(puerarin,Pue)、10μmol·L^(-1)丹酚酸B和100μmol·L^(-1)葛根素合用组(SP)及10μmol·L^(-1)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抑制剂MCC950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细胞在氧糖剥夺6 h后迅速复糖复氧12 h进行OGD/R造模。采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光学显微镜下观测细胞形态,分光光度计法检测培养上清中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率,Hoechst/PI染色检测细胞膜损伤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NLRP3、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消皮素D(GSDMD)、凋亡斑点样蛋白(ASC)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mRN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NLRP3和caspase-1蛋白表达的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IL-1β、ASC、NLRP3、caspase-1和活化半胱氨酸蛋白酶1(cleaved caspase-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SHSY5Y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0.01),细胞形态受损,培养上清中LDH渗漏率显著提高(P<0.01),细胞膜破损,细胞中NLRP3、caspase-1、GSDMD、ASC和IL-1β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1),IL-1β、ASC、NLRP3、caspase-1和cleaved caspase-1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丹酚酸B、葛根素与丹酚酸B和葛根素合用均能显著提高OGD/R损伤后SH-SY5Y细胞的存活率(P<0.01);与单用组相比,合用组具有更好的效果(P<0.01)。与模型组相比,丹酚酸B和葛根素合用及MCC950均能改善细胞形态,降低细胞上清液LDH的渗漏(P<0.05),减轻细胞膜损伤水平,降低SH-SY5Y细胞NLRP3、caspase-1、GSDMD、ASC和IL-1β的mRNA表达水平(P<0.05,P<0.01),降低IL-1β、ASC、NLRP3、caspase-1和c
涂舒欣王艳贺晓丽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丹酚酸B葛根素
蒺藜状苜蓿尿卟啉原Ⅲ甲基转移酶基因MtSUMT1的克隆及分析
2007年
利用RT-PCR的方法克隆了蒺藜状苜蓿尿卟啉原Ⅲ甲基转移酶基因MtSUMT1,(GenBank登录号:EF520735),经核苷酸序列测定分析,发现该基因的完整阅读框共1086bp,推测其编码361个氨基酸,由核苷酸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该蛋白与UPM1(Arabidopsis thaliana)、ZmSUMT1(Zea mays)的一致性分别高达70%和63%.对其编码的蛋白序列进行了结构域和功能预测.用半定量PCR方法检测不同组织,发现该基因是普遍表达的.
王艳李学东
地黄的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44
2014年
目的研究地黄Rehmanniaglutinosa块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正相硅胶、SephadexLH-20以及反相HPLC柱色谱方法对地黄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应用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地黄块根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2,5,6-四氢-1-甲基-2-氧代-4-吡啶乙酸(1)、5-deoxyantirrhinoside(2)、5-deoxylamiol(3)、去乙酰野芝麻苷(4)、栀子新苷(5)、genipin-gentiobioside(6)、genamesideC(7)、68-hydroxy-2-oxabicyclo[4.3.0]△^8-9_nonen-l-one(8)、焦地黄素D(9)、焦地黄素E(10)、地黄苷(11)、sculponiside(12)、2-phenylethyl—O-β-9-xylopym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13)、毛蕊花糖苷(14)、红景天昔(15)、leueoseeptosideA(16)、焦地黄苯乙醇苷D(17)、deacyl-martynoside(18)、焦地黄苯乙醇苷A1(19)、焦地黄苯乙醇苷B1(20)、3,4-dihydroxy—p-phenethyl—O-α-L-rhamnopyranosyl-(1→3)-O-β-D—galacopyranosyl-(1→6)-4-O—caffeoyl-β-D—glucopyranoside(21)、1-(4-methy-2-furanyl)-2-(5-methyl-5-ethenyl-2-tetrahydrofuranyl)-propan-1-one(22)、2-methoxy-4-methylphenyl-O-β-D—apiofuranosyl-(1→6)-β-D-glueopyranoside(23)、rhamnopyranosylvanilloyl(24)、syringicacid-4·O-α-L-rhamnopyranoside(25)、(7R,8S,7'R,8S,7'4,9,4’,9'-tetrahydroxy-3,3'-dimethoxy-7,7'-epoxylignan9-O-β—D-glucopyranoside(26)、1-methyl-1,2,3,4-tetrahydro-β—carboline-3-carboxylicacid(27)、异直蒴苔苷(28)、直蒴苔苷(29)。结论29个化合物包括9个环烯醚萜类(2-10)、11个苯乙醇苷类(11-21)和9个其他类型(1、22-29)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地黄啶,化合物2~8和24-2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经体外活性筛选发现化合物1、4、13、15、24、25、27和28对D-半乳糖胺诱导的人肝细胞HL-7702损伤有较明显的保护�
刘彦飞梁东罗桓郝志友王艳张春磊陈若芸于德泉
关键词:地黄红景天苷环烯醚萜苷苯乙醇苷保肝活性
藁本酚的不对称全合成研究
罗桓刘彦飞王艳张春磊于德泉
野生地黄种内遗传多样性的RAPD,ISSR分析被引量:10
2008年
目的:分析野生地黄群落之间的遗传差异类型,比较RAPD和ISSR分子标记在分析地黄野生种质遗传多样性中的应用。方法:应用RAPD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55份地黄材料进行了遗传差异分析。结果:平均每条RAPD引物扩增出16.00条带,平均每条ISSR引物扩增出19.08条带,多态性位点百分率分别为89.58%和94.32%;聚类分析表明,55份地黄分成7大类群。结论:野生地黄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地理居群的相似性为0.63—0.98;ISSR标记比RAPD标记能检测到地黄种内更高的遗传差异性。
王艳李先恩李学东祁建军孙鹏周丽莉
关键词:地黄种质RAPDISSR
天目地黄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研究天目地黄Rehmannia chingii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以及反相HPLC柱等色谱方法对天目地黄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应用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天目地黄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8-甲基-9氢环戊烷并吡喃-1,3,6,8-四醇(1)、3,4-二羟基苯乙醇(2)、3-甲氧基-4-羟基苯乙醇(3)、苯乙醇-8-O-β-D-葡萄糖苷(4)、(3,4-二羟基苯乙醇)-鼠李糖-(1→3)-葡萄糖苷(5)、(苯乙醇)-木糖-(1→6)-葡萄糖苷(6)、去乙酰地黄苷(7)、毛蕊花糖苷(8)、异毛蕊花糖苷(9)、地黄苷(10)、异地黄苷(11)、焦地黄苯乙醇苷C(12)、焦地黄苯乙醇苷A1(13)、焦地黄苯乙醇苷B1(14)、3,4-dihydroxy-β-phenethyl-O-α-L-rhamnopyranosyl-(1→3)-O-β-D-galacopyranosyl-(1→6)-4-O-caffeoyl-β-D-glucopyranoside(15)、肉苁蓉苷F(16)、异肉苁蓉苷F(17)。结论共鉴定17个化合物,包括1个环烯醚萜(1),16个苯乙醇及其苷(2~17);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天目地黄素;化合物16、1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经体外活性筛选发现化合物9、12、14~16有醛糖还原酶抑制活性。
刘彦飞史国茹王欣张春磊王艳陈若芸于德泉
关键词:环烯醚萜苯乙醇苷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珍珠菜中黄酮苷类成分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研究珍珠菜Lysimachia clethroides的黄酮苷类成分。珍珠菜乙醇提取物经硅胶、Sephadex LH-20和Pre-HPLC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通过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珍珠菜中分离得到11个黄酮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紫云英苷(1),异槲皮苷(2),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3),槲皮素-3-O-β-D-6″-乙酰基吡喃葡萄糖苷(4),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5),江户樱花苷(6),2-羟基-柚皮素-5-O-β-D-吡喃葡萄糖苷(7),山柰酚-3-O-芸香糖苷(8),山柰酚-3-O-洋槐糖苷(9),芦丁(10),山柰酚-3,7-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11)。化合物4,7和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5和9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2,6,8具有一定的醛糖还原酶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2.69,1.00,1.80μmol·L-1;化合物1~11对5种人肿瘤细胞均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活性(IC50〉10μmol·L-1)。
梁东刘彦飞郝志友罗桓王艳张春磊张庆建陈若芸于德泉
关键词:珍珠菜黄酮苷细胞毒活性
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中的意义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检测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患者血清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水平,探讨其在PM/DM患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125例DM、10例PM、3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30例类风湿关节炎(RA),15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及64名健康对照者血清中MIF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血清MIF在PM/DM患者中[11 622.43(2 216.00~95 968.00)p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1 472.67(805.25~1 940.25)pg/mL,(P<0.05)]。有吞咽困难PM/DM患者血清MIF水平明显高于无吞咽困难的患者(P<0.05);合并肿瘤的PM/DM患者血清MIF水平高于未合并肿瘤的患者(P<0.05),尤其是DM抗转录中介因子(TIF)-1γ抗体阳性患者MIF水平更高。血清MIF水平与B2淋巴细胞百分比(r=0.255,P=0.014)、血细胞沉降率(r=0.231,P=0.011)呈弱正相关;与T抑制性淋巴细胞(r=-0.190,P=0.048)、T淋巴细胞总数(r=-0.244,P=0.011)呈弱负相关。结论 PM/DM患者人群中血清MIF水平升高,血清MIF可作为PM/DM疾病活动标志,它还可能与抗TIF-1γ抗体联合用于DM合并肿瘤的早期诊断。
王艳王艳张亚妹王维伟尹利国彭清林王国春
关键词:特发性炎性肌病皮肌炎肿瘤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
鹅掌柴属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3年
鹅掌柴属Schefflera植物是五加科Araliaceae无刺乔木或灌木,广泛分布于两半球的热带与亚热带区域,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南与东南地区。该属中多种植物可以药用,常被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跌打肿痛、骨折、头痛、牙痛、腰痛、脘腹疼痛等多种疼痛。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主要是三萜及其皂苷类,除此还有长链化合物、甾体及其苷类、倍半萜、有机酸、苄苷类、单糖及寡糖、木脂素、醌类、二萜等。药理活性主要表现在镇痛抗炎、抗肿瘤、抗菌抗病毒、受体结合活性、抗过敏、抗疟疾等方面。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本属药用植物,该文综述了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王艳陈若芸于德泉
关键词:三萜皂苷镇痛抗炎抗肿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