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白兴平

作品数:12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核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理学
  • 1篇核科学技术

主题

  • 5篇激发函数
  • 4篇全熔合
  • 4篇重离子
  • 4篇O+
  • 2篇角分布
  • 2篇12
  • 1篇电离室
  • 1篇气流式
  • 1篇重离子反应
  • 1篇模型分析
  • 1篇N+
  • 1篇NAT
  • 1篇SI
  • 1篇
  • 1篇
  • 1篇BI
  • 1篇PB

机构

  • 12篇中国科学院近...
  • 1篇中国原子能科...

作者

  • 12篇郑纪文
  • 12篇白兴平
  • 10篇陈克良
  • 10篇刘国兴
  • 9篇王素芳
  • 2篇张焕乔
  • 2篇阮明
  • 2篇李光伟
  • 2篇刘祖华
  • 2篇许谨诚
  • 2篇吕俊
  • 2篇徐侃
  • 1篇张焕乔
  • 1篇尹淑芝
  • 1篇靳根明
  • 1篇袁双贵

传媒

  • 5篇高能物理与核...
  • 2篇核物理动态
  • 2篇第八届全国核...
  • 2篇第五次核物理...
  • 1篇核技术

年份

  • 1篇1995
  • 1篇1994
  • 3篇1992
  • 3篇1991
  • 1篇1990
  • 1篇1989
  • 2篇198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6)O+^(28)Si全熔合激发函数
1992年
在50—90 MeV的能量范围内,以1.0 MeV为能量步长,测量了^(16)O+^(28)Si的全熔合激发函数。用熔合模型分析了激发函数,提取了模型参数在质心系能量小于46MeV时,激发函数存在粗结构,其峰位分别在34.5、38.5和43MeV。能量在46MeV以上时,结构逐渐消失。
郑纪文郑平子刘国兴陈克良王素芳白兴平于暹张焕乔许谨诚刘祖华阮明吕俊徐侃
关键词:激发函数
由裂变激发函数直接确定裂变时标
1992年
本工作对曾经测量的^(12)C+^(197)Au、^(12)C+^(209)Bi 和^(14)N+^(207)Pb 裂变激发函数数据进行分析,并直接确定了裂变时标,结果与类似的工作作了比较,并且还讨论了核粘滞性对裂变时标的影响.
刘国兴郑纪文陈克良王素芳白兴平
^(12)C+^(209)Bi和^(14)N+Pb裂变反应碎片角分布和激发函数测量被引量:1
1990年
本工作采用固体核径迹探测器(天然白云母)和金硅面垒型半导体探测器测量了^(12)C+^(209)Bi和^(14)N+Pb裂变反应的碎片角分布和激发函数.由碎片角分布各向异性提取的鞍点有效转动惯量(?)_0/(?)_(eff)与转动有限力程模型(RFRM)做了比较.用统计蒸发模型计算的裂变激发函数拟合实验数据,研究了裂变位垒的角动量效应.
刘国兴郑纪文陈克良王素芳白兴平于暹
关键词:角分布激发函数
12C+12C全熔合反应的研究
为了研究全熔合的限止条件及各个反应道之间的竞争,弄清重离子反应机制,我们测量了C+C 全熔合反应的角分布和激发函数。
梁国照郑纪文李光伟白兴平马骏尹淑芝
文献传递
^(16)O+^(12)C反应全熔合激发函数的测量
1992年
我们用位置灵敏的ΔE-E望远镜系统测量了入射能量为50—90MeV范围内的^(16)O+^(12)C反应全熔合截面,发现全熔合激发函数是不平滑的,存在着一些结构,其峰位约在26.0,31.0和36.4MeV。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与前人的工作进行了比较。
王素芳郑纪文刘国兴陈克良白兴平于暹郑平子张焕乔许谨诚刘祖华徐侃阮明吕俊
关键词:重离子全熔合激发函数
^(16)O+^(nat)S全熔合激发函数
1994年
在入射能量为55—75MeV的范围内,借助于位置灵敏的△E-E望远镜系统测量了(16)O+natS反应的全熔合激发函数并做了讨论分析,提取了模型参数.激发函数存在着粗结构,其峰位分别为EcM=38、43、48MeV.
王素芳郑纪文刘国兴陈克良白兴平郑平子张焕乔许谨诚刘祖华阮明吕俊徐侃
关键词:激发函数重离子反应
位置灵敏的△E-E望远镜计数器
1991年
叙述了所设计和制作的用于重离子反应产物鉴别的位置灵敏△E-E望远镜计数器系统。“△E”是具有薄入射窗的气流式屏栅电离室,“E”则由10个φ8的金硅面垒型半导体探测器组成。
白兴平刘国兴郑纪文陈克良王素芳郑平子
关键词:气流式电离室
重离子裂变反应碎片角分布
1989年
本工作采用固体核径迹探测器和金硅面垒型半导体探测器测量了^(12)C+^((?))Ta,^(197)Au,Pb和^(209)Bi以及^(14)N+Pb裂变反应碎片角分布.还借助于已经发表的若干裂变反应碎片角分布数据,在可裂变参数Z^2/A,激发能E和角动量I较宽的范围内,用碎片角分布统计断点模型分析了重离子裂变反应碎片角分布数据.结果表明,统计断点模型能够解释重离子裂变反应碎片角分布.
刘国兴陈克良郑纪文王素芳白兴平于暹樊治国
关键词:重离子角分布
12C+64Ni转移反应能谱模型分析
工作是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5米加速器上,利用ΔE-E 望远镜鉴别粒子,在■°~70°的范围内,测量了69.4MeV-C+Ni 转移反应发射粒子 Li,■,B 的■谱和角分布。在这样低的能量下,这些粒子产生于■裂型转...
郑纪文刘国兴陈克良王素芳于暹白兴平
文献传递
从裂变激发函数直接确定裂变时标
■经测量了N+Pb 反应裂变激发函数。受 Natowitz 等(2)工作启示,从裂变激■直接确定了裂变几率作为激发■函数的分布,从测量的裂变截面和计算的反应总■积累的裂变几率.在弹核能量不起过10MeV/A 和所研究的裂...
刘国兴郑纪文陈克良王素芳于暹白兴平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