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汁酸测定在临床检验中的意义
- 胆汁酸盐是胆汁的重要成分,在脂类物质消化吸收及调节胆固醇代谢方面起重要的作用。临床上测定胆汁酸在诊断肝脏疾病和胃肠疾病中有重要作用。本文现将胆汁酸的生理作用、临床意义和目前监测方法作一综述。
- 白明晨
- 关键词:胆汁酸生理特性性能监测
- 文献传递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狼疮抗凝物和纤维蛋白原检测的应用价值
- 贾敏刘建辉李静赵培杨朝菊白明晨赵晓云
- 医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被引量:7
- 2004年
- 冯志山周利霞白明晨
- 关键词:生物安全管理
- 2种产前筛查软件在唐氏综合征风险评估结果中的运用分析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比较2T-RISK和PRISCA 2种产前筛查软件进行唐氏综合征风险评估的结果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应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对1 658例的孕中期(14~20周)孕妇血清进行甲胎蛋白(AFP)和游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ree-βHCG)检测,将检测结果分别用2T-RISK和PRISCA3.5产前筛查软件进行唐氏综合征风险评估,对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使用2T-RISK筛查出唐氏综合征高风险59例,筛查阳性率为3.6%;使用PRISCA3.5筛查出唐氏综合征高风险73例,筛查阳性率为4.4%。2种筛查软件对于唐氏综合征筛查的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同一检测系统对孕妇进行唐氏综合征筛查时使用不同的风险评估软件筛查出的结果存在差异,进行产前筛查的实验室应重视对筛查软件的选择。
- 王蕾白明晨刘波张利宾张海丽
- 关键词:产前筛查唐氏综合征
- 糖尿病患者内皮微粒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检测
- 2012年
- 目的检测糖尿病患者血浆内皮微粒(EMP)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探讨内皮微粒和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GMP-140、vWF和与糖尿病患者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糖尿病患者血浆EMP水平,ELISA方法检测血浆GMP-140、vWF水平,并且分析其相关性。结果糖尿病患者血浆EMP、GMP-140和vWF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高血脂症糖尿病患者血浆EMP、GMP-140和vWF水平较血脂正常糖尿病患者明显升高。糖尿病患者血浆EMP、GMP-140和vWF水平之间呈一定的正相关。结论糖尿病患者血浆EMP、GMP-140和vWF水平明显增高,其可能与糖尿病患者体内血栓形成密切相关。
- 刘建辉贾敏白明晨耿瑞丽杨朝菊郭文潮
- 关键词:糖尿病血栓内皮微粒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内皮微粒和狼疮抗凝物检测的意义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浆内皮微粒(EMP)和狼疮抗凝物(LA)的变化,探讨EMP和LA是否与SLE患者的血栓形成有关。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浆中内皮微粒的水平,ELISA方法检测血浆E-选择素水平,应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血浆狼疮抗凝物水平,并且分析相关性。结果 SLE患者血浆EMP、E-选择素和LA的检测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EMP和E-选择素水平升高的患者LA水平也明显升高,呈一定的相关性(P<0.05)。有血栓症状的SLE患者EMP、E-选择素和LA的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SLE患者血浆EMP、E-选择素和LA的检测水平明显增高,其可能与SLE患者体内血栓的形成密切相关。
- 刘建辉孙志平杜月菊贾敏白明晨耿瑞丽谢霞郭文潮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内皮微粒狼疮抗凝物E-选择素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内皮微粒和狼疮抗凝物的检测
- 刘建辉孙志平贾敏白明晨耿瑞丽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内皮微粒和抗β_2-糖蛋白Ⅰ抗体的检测被引量:5
- 2010年
-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起全身多脏器损害,临床上常出现静脉血栓、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及神经系统改变等表现,研究表明SLE的许多临床表现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而内皮功能障碍在血栓形成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内皮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EMP)是内皮细胞凋亡或激活时释放的亚微米级颗粒,检测血浆中EMPs的水平是新近提出的评估内皮功能障碍的方法。
- 刘建辉孙志平贾敏白明晨耿瑞丽谢霞霍丽静郭文潮
- 关键词:内皮微粒E-选择素
-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促进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CD44和连环蛋白表达的研究
- 2012年
- 目的研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作用下,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CD44和连环蛋白的变化,探讨两者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体外原代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用MTT法检测经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处理后不同时间点对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情况;用细胞迁移实验检测平滑肌细胞以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处理后的迁移情况;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0min、20min和6h后,用基因芯片和RT-PCR技术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CD44和连环蛋白的变化。结果 MTT法检测结果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6h、12h及24h后,细胞增殖活力分别是对照组的1.44、2.14和3.05倍(P<0.05);细胞迁移实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作用于细胞20min和6h后,细胞迁移活性分别是对照组的1.58倍和3.37倍(P<0.05);基因芯片筛查和RT-PCR确认: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20min和6h后,CD44基因表达分别是对照组(0min)的3.1倍和5.0倍(P<0.05);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连环蛋白有明显诱导作用,作用20min和6h后的基因表达是对照组(0min)的3.77倍和5.46倍(P<0.05)。结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显著提高血管平滑肌细胞CD44和连环蛋白的表达,同时明显促进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 于悦卿王超刘凌耿瑞丽王蓓谢霞白明晨郝玉宾
- 关键词: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血管平滑肌细胞CD44连环蛋白凋亡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狼疮抗凝物和纤维蛋白原检测的应用价值被引量:4
- 2010年
- 贾敏刘建辉李静赵培杨朝菊白明晨赵晓云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栓形成狼疮抗凝物纤维蛋白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