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纪之莹

作品数:15 被引量:98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中毒
  • 6篇慢性
  • 6篇慢性苯中毒
  • 6篇苯中毒
  • 5篇基因
  • 4篇细胞
  • 4篇
  • 3篇多态
  • 3篇多态性
  • 3篇染色
  • 3篇染色体
  • 3篇染色体畸变
  • 3篇外周
  • 3篇外周血
  • 2篇单细胞
  • 2篇单细胞凝胶
  • 2篇单细胞凝胶电...
  • 2篇电泳
  • 2篇血细胞
  • 2篇易感性

机构

  • 12篇中国疾病预防...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新疆医科大学

作者

  • 15篇纪之莹
  • 12篇李桂兰
  • 8篇尹松年
  • 7篇邢彩虹
  • 5篇陈艳
  • 5篇高耘
  • 2篇吴春玲
  • 2篇石年
  • 2篇李凌凛
  • 2篇许建宁
  • 1篇董杰
  • 1篇陈茂山
  • 1篇王素青
  • 1篇王素青

传媒

  • 5篇中华劳动卫生...
  • 4篇卫生研究
  • 2篇毒理学杂志
  • 1篇卫生毒理学杂...
  • 1篇国外医学(卫...
  • 1篇国外医学(药...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6
  • 5篇2005
  • 5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拟除虫菊酯对大鼠脑组织γ-氨基丁酸转氨酶活力的影响被引量:7
2003年
目的 研究拟除虫菊酯对大鼠脑组织γ 氨基丁酸转氨酶 (GABAT)活力的影响。方法 应用偶联酶学紫外分光光度法 ,在体外和整体实验中 ,观察溴氰菊酯 (DM)和氯菊酯 (PM)对大鼠大脑皮层、海马、纹状体和小脑GABAT活力的影响。结果 在体外 ,终浓度为 10 -9~ 10 -4mol/L的DM或PM对大鼠大脑皮层、海马、纹状体和小脑的GABAT活力无明显影响 ;一次性经口给予 37.5mg/kg的DM组大鼠大脑皮层、海马和小脑的GABAT活力分别为 (2 .96± 0 .4 3)、(2 .13± 0 .4 4 )、(5 .12± 1.36 )nmol·mgpro-1·min-1,低于对照组 [(3.4 3± 0 .4 1)、(2 .6 8± 0 .4 7)、(6 .74± 1.6 4 )nmol·mgpro-1·min-1],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6 0 0mg/kgPM一次性染毒组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的GABAT活力分别为(4.5 7± 0 .30 )、(4.18± 0 .6 3)nmol·mgpro-1·min-1,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连续 5d每天 1次经口给予 12 .5mg/kg的DM或 2 0 0mg/kg的PM ,均对大鼠大脑皮层、海马、纹状体和小脑的GABAT活力无明显影响。结论 在体外 ,DM和PM均对大鼠脑组织GABAT活力无明显影响 ;在整体实验中 ,DM和PM对大鼠脑组织GABAT活力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
纪之莹石年王素青董杰陈茂山
关键词:溴氰菊酯氯菊酯
氯菊酯和溴氰菊酯对大鼠血清及脑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4
2002年
目的探讨拟除虫菊酯对大鼠甲状腺激素(TH)水平的影响。方法经口连续15d给予大鼠氯菊酯(PM)100、200、400mg·kg-1·d-1和溴氰菊酯(DM)6.25、12.50、25.00mg·kg-1·d-1。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大鼠血清、脑组织及其亚细胞结构中的TH水平。结果(1)PM:200、400mg·kg-1·d-1组大鼠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T3)、四碘甲腺原氨酸(T4)、游离T3(fT3)、游离T4(fT4)均下降,而促甲状腺激素(TSH)上升,且现PM呈现剂量依赖关系(T4:r=0.679,fT4:r=0.511,TSH:r=0.738,均P<0.01);100mg·kg-1·d-1组大鼠T4和fT4下降,T3、fT3、TSH无明显变化。3个处理组大鼠大脑皮层T4分别为(39.9±5.0)、(33.4±9.2)、(32.3±8.2)pg/mgpro,明显低于对照[(44.2±7.1)g/mgpro],且有剂量依赖性(r=0.529,P<0.01);而PM染毒400mg·kg-1·d-1组的T3[(21.2±5.2)pg/mgpro比对照[(30.9±10.0)pg/mgpro]明显降低。200、400mg·kg-1·d-1组大鼠海马T4为(19.1±5.5)、(19.2±6.5)pg/mgpro。
王素青石年纪之莹Graziano Pinna
关键词:氯菊酯溴氰菊酯血清甲状腺激素
GPA基因突变与慢性苯中毒的关系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外周血红细胞血型糖蛋白A(glycophorin A,GPA)基因突变与慢性苯中毒的关系。方法用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和流式细胞术,检测63名慢性苯中毒工人和45名同期接苯但无苯中毒表现的同工种对照工人外周血红细胞GPA基因突变频率。结果苯中毒组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GPA-NN、GPA-Nφ突变频率增加,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相应减少,两者间的趋势关系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PA-NN突变频率随着累积接触评分增加而增加,两者间的趋势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5)。GPA-Nφ突变频率与累积接触评分间的趋势关系不明显(P〉0.05)。结论苯中毒所表现的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的降低,可能来源于骨髓干细胞的遗传损伤,即GPA-MN基因的纯合型(NN)基因突变。GPA-NN基因突变在慢性苯中毒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邢彩虹纪之莹李桂兰尹松年
关键词:中毒
单细胞凝胶电泳图像分析软件的比较被引量:14
2005年
邢彩虹李桂兰纪之莹高耘尹松年
关键词:分析软件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彗星试验DNA含量
慢性苯中毒相关基因cDNA的表达与克隆
2004年
目的寻找慢性苯中毒相关基因,为探讨苯血液毒性分子机制提供依据。方法mRNA差异显示(DDPCR)技术分离和克隆慢性苯中毒患者与对照之间表达差异基因。结果共克隆到19条差异表达cDNA片段,7条在苯中毒外周血白细胞中高表达,12条低表达。结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可能与苯中毒的发生有关。
陈艳李桂兰高耘纪之莹
关键词:慢性苯中毒MRNA差异显示克隆
DNA损伤修复能力与慢性苯中毒关系研究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 探讨DNA修复能力与慢性苯中毒的关系。方法 以γ线作为诱变剂造成淋巴细胞DNA损伤,应用彗星试验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胞质分裂阻滞微核检测法,评价63名慢性苯中毒工人和45名同期接苯但无苯中毒表现的同工种对照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链断裂和染色体损伤微核形成的修复能力。结果 苯中毒组的彗星尾长差[(4.64±1.57)μ]显著高于对照组[(3.77±1.30)μm](P=0.0029)。3AB指数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彗星尾长差〉3.81μm的研究对象发生慢性苯中毒的相时危险性显著增高(OR=2.490,95%CI:1.068。5.806,P=0,0346),而且,慢性苯中毒危险性与彗星尾长差之间存在显著性的趋势关系(P=0.0024)。3AB指数〈0.20的研究对象发生慢性苯中毒的相对危险性与3AB指数≥0.20的研究对象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DNA链水平的修复能力与慢性苯中毒的发生关系密切,修复能力越差,发生慢性苯中毒的危险性越高。本研究未证明染色体水平的修复能力与慢性苯中毒的联系。
邢彩虹纪之莹李桂兰尹松年
关键词:苯作业工人慢性苯中毒DNA修复能力
苯接触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被引量:8
2004年
目的 研究苯接触对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影响。方法 以个体采样器测定苯浓度 ,以非分带染色的方法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结果 苯接触组的数目畸变细胞率 [13 0 0 %(2 5 0 %~ 2 1 0 0 % ) ]高于对照组 (10 5 0 % (3 5 0 %~ 18 0 0 % ) ) (P <0 0 5 ) ,畸变细胞率 (不包括裂隙 ) [14 5 0 %(5 0 0 %~ 2 3 5 0 % ) ]高于对照组 [11 75 (3 5 0~ 18 0 0 ) ](P <0 0 5 ) ;超二倍体细胞率、数目畸变细胞率和畸变细胞率 (不包括裂隙 )与 8h TWA之间的剂量 效应关系的趋势检验的P值分别为 0 0 0 0 8、0 374 1和 0 2 816 ,与累积接苯浓度之间的剂量 效应关系的趋势检验的P值分别为 0 0 0 0 9、0 0 376和 0 0 4 86 ;苯接触组工人的未成熟着丝粒分离细胞率 [1 75 % (0~ 19 5 0 % ) ]与对照组 [1 0 0 % (0~ 15 0 0 % ) ]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苯接触导致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增加 ,且呈剂量 -效应关系 ;苯接触是否诱发未成熟着丝粒分离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纪之莹李桂兰李凌凛高耘邢彩虹陈艳尹松年
关键词:染色体畸变
NQO1、GSTT1和GSTM1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苯中毒的遗传易感性被引量:13
2005年
目的探讨NQO1、GSTT1和GSTM1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苯中毒遗传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00名慢性苯中毒病例为病例组及90名同期接苯但无苯中毒表现的同工种工人为对照组,应用PCR-RFLP及多重PCR方法判定NQO1、GSTT1和GSTM1基因型。结果携带NQO1C609TT/T基因型(纯合突变型)个体发生苯中毒的危险性是具有C/T基因型(杂合型)和C/C基因型(野生型)个体的2.82倍(95%CI1.42~5.58,P<0.05),是具有C/C基因型(野生型)个体的2.94倍(95%CI1.25~6.90,P<0.05);携带GSTT1缺失(null)基因型个体发生苯中毒的危险性是具GSTT1非缺失(non-null)基因型个体的1.91倍(95%CI1.05~3.45,P<0.05),未发现GSTM1基因型与苯中毒的关系。同时携带NQO1C609TT/T基因型、GSTT1缺失、GSTM1缺失任何两种基因型的个体发生苯中毒的危险性均高于同时携带野生型及非缺失基因型的个体;并且同时携带NQO1C609TT/T基因型、GSTT1缺失与GSTM1缺失个体接苯时发生苯中毒的危险性最高,是NQO1C609TC/T基因型和C/C基因型、GSTT1非缺失型(non-null)与GSTM1非缺失型(non-null)个体的20.41倍(95%CI3.79~111.11,P<0.01)。结论基因之间的交互作用在苯中毒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同时携带NQO1C609TT/T基因型、GSTT1缺失基因型和GSTM1缺失基因型个体发生苯中毒的风险最?
陈艳李桂兰纪之莹许建宁吴春玲
关键词:GSTT1NQO1慢性苯中毒GSTM1基因C/C
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γ-氨基丁酸转运体的研究进展
2001年
γ 氨基丁酸转运体 (GAT)是一种位于突触前膜、神经胶质细胞膜或囊泡膜上的糖蛋白 ,它能高选择性地与突触间隙的γ 氨基丁酸 (GABA)相结合 ,将其转运入细胞内或囊泡内 ,从而终止GABA的抑制性作用 ,进而参与突触间信息传递的调控。本文就国外对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GAT的研究 ,从GAT的分型、各亚型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及细胞定位、GAT的结构及功能、GAT表达及功能的调控、GAT异常与癫痫、GAT抑制剂的药理学研究等方面作一概要综述。
纪之莹
关键词:Γ-氨基丁酸转运体生物化学药理学中枢神经系统癫痫
苯作业工人外周血细胞DNA损伤的检测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研究苯暴露对苯作业工人外周血细胞DNA断裂损伤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苯暴露与DNA断裂损伤间的剂量-反应关系。方法用3M有机气体被动式采样器监测个体接苯浓度,计算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8hTWA)和累积接苯浓度。用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检测苯作业工人外周血细胞DNA损伤,观察指标包括Olive尾矩和DNA断裂分级。结果接苯工人(51人)Olive尾矩和DNA断裂分级两个参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1人)(F=3003,P<00001;χ2=2399,P<00001),并均与TWA浓度和累积浓度有剂量-反应关系。Olive尾矩与TWA浓度和累积浓度显著正相关。结论苯暴露导致外周血细胞DNA断裂损伤增加,且呈明显剂量-反应关系,累积接苯浓度比单纯苯浓度更能反映苯暴露水平。
邢彩虹纪之莹李桂兰高耘尹松年
关键词:单细胞凝胶电泳DNA损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