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耿林

作品数:467 被引量:742H指数:16
供职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9篇专利
  • 145篇期刊文章
  • 51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46篇一般工业技术
  • 98篇金属学及工艺
  • 10篇文化科学
  • 9篇理学
  • 8篇电气工程
  • 8篇航空宇航科学...
  • 5篇冶金工程
  • 3篇化学工程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建筑科学
  • 2篇机械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85篇复合材料
  • 285篇复合材
  • 136篇合金
  • 76篇钛基复合材料
  • 70篇铝基
  • 64篇铝基复合材料
  • 63篇晶须
  • 60篇热压
  • 46篇金属
  • 42篇钛合金
  • 34篇石墨
  • 31篇力学性能
  • 31篇金属基
  • 30篇真空
  • 30篇碳化硅
  • 28篇原位自生
  • 27篇SUB
  • 26篇热压烧结
  • 25篇真空热压
  • 25篇纳米

机构

  • 467篇哈尔滨工业大...
  • 6篇中航工业北京...
  • 4篇哈尔滨理工大...
  • 4篇东北石油大学
  • 3篇福州大学
  • 3篇广东科信达科...
  • 2篇北京科技大学
  • 2篇北京空间飞行...
  • 2篇哈尔滨商业大...
  • 2篇山东大学
  • 2篇黑龙江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2篇香港城市大学
  • 2篇中航工业沈阳...
  • 1篇哈尔滨工程大...
  • 1篇大阪大学
  • 1篇北京有色金属...
  • 1篇航天材料及工...
  • 1篇南京工业大学
  • 1篇山东建筑工程...

作者

  • 467篇耿林
  • 123篇黄陆军
  • 97篇张学习
  • 83篇王桂松
  • 78篇李爱滨
  • 76篇崔喜平
  • 70篇郑镇洙
  • 58篇范国华
  • 54篇钱明芳
  • 48篇姚忠凯
  • 35篇安琦
  • 33篇王帅
  • 26篇张杰
  • 22篇王德尊
  • 21篇张芮
  • 19篇王晓军
  • 19篇逄锦程
  • 19篇魏陇沙
  • 17篇曹国剑
  • 17篇孟庆武

传媒

  • 14篇材料科学与工...
  • 13篇复合材料学报
  • 7篇金属学报
  • 7篇材料工程
  • 6篇宇航材料工艺
  • 6篇中国有色金属...
  • 5篇中国有色金属...
  • 4篇哈尔滨工业大...
  • 4篇材料导报
  • 4篇兵器材料科学...
  • 4篇航空材料学报
  • 4篇中国材料进展
  • 3篇稀有金属材料...
  • 3篇稀有金属
  • 3篇材料热处理学...
  • 3篇Transa...
  • 3篇第12届全国...
  • 3篇第十三届全国...
  • 2篇大庆石油学院...
  • 2篇金属热处理

年份

  • 1篇2024
  • 23篇2023
  • 36篇2022
  • 15篇2021
  • 16篇2020
  • 25篇2019
  • 19篇2018
  • 26篇2017
  • 26篇2016
  • 18篇2015
  • 12篇2014
  • 24篇2013
  • 36篇2012
  • 25篇2011
  • 17篇2010
  • 13篇2009
  • 13篇2008
  • 12篇2007
  • 19篇2006
  • 14篇2005
46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石墨烯/铝复合材料热挤压过程组织演变被引量:9
2018年
采用冷等静压后热挤压变形工艺制备高含量石墨烯增强6061Al复合材料,研究热挤压变形过程中复合材料显微组织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冷等静压后坯锭的致密度达到92.5%,在挤压温度480℃、挤压比25∶1的条件下,复合材料棒材的致密度达到99.7%。随着塑性变形量的增大,石墨烯团聚体逐渐被打散,并沿挤压方向呈不连续状分布;由于热挤压保温温度远低于热压烧结温度,热挤压态复合材料中石墨烯与铝合金未发生界面反应;冷等静压后进行高温塑性变形可获得高致密度的复合材料,同时避免了石墨烯与铝合金之间生成Al_4C_3的界面反应。
吴海峰李建超张学习耿林
关键词:铝基复合材料粉末冶金热挤压显微组织
热轧制对网状(TiB_(w)+(TiZr)_(5)Si_(3))/TA15复合材料组织及性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TiB_(w)+(TiZr)_(5)Si_(3))/TA15的耐高温性能与强韧性,对烧结态(TiB_(w)+(TiZr)_(5)Si_(3))/TA15复合材料进行热轧制研究。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烧结态与轧制态的钛基复合材料进行组织观察。使用电子万能试验机和电子蠕变试验机对烧结态与轧制态的复合材料进行性能表征。结果通过热轧制变形,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发生细化,内部产生大量位错,(TiZr)_(5)Si_(3)硅化物发生固溶并重新析出,数量增多且更细小弥散,随着轧制变形量的增加,TiB晶须折断现象加重,α相由片层状向等轴状转变。当变形量为60%时,室温抗拉强度为1238 MPa,较烧结态提高11.8%,伸长率为10.1%,较烧结态提高近1倍,700℃下的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为508 MPa和28.6%,较烧结态分别提高了13%和47%。变形量为40%和60%时,复合材料的持久断裂时间分别为39.8 h和37.3 h,较烧结态分别提高了26.3%和18.4%。结论热轧制过程带来的形变强化、热处理强化作用,有效提高了(TiB_(w)+(TiZr)_(5)Si_(3))/TA15复合材料的室温及高温强韧性水平。抗蠕变性能的变化主要归因于轧制带来的组织等轴化、增强相的折断及取向改变等。
陈润安琦张芮刘悦王帅黄陆军耿林
关键词:钛基复合材料粉末冶金
热处理对网状结构TiBW/Ti60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影响
使用大尺寸球形Ti60钛合金粉与细小Ti B2粉,通过低能球磨与反应热压烧结,成功制备了增强相呈网状分布的TiB晶须增强Ti60合金基(Ti BW/Ti60)复合材料。对Ti BW/Ti60进行热处理,以改善其组织结构与...
戎旭东黄陆军王博唐骜耿林
关键词:钛基复合材料粉末冶金
文献传递
一种双连通网状结构钛-镁双金属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一种双连通网状结构钛‑镁双金属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涉及一种双连通网状结构钛‑镁双金属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传统生物医用金属材料如不锈钢、钛合金等弹性模量高而导致“应力屏蔽”、生物活性差的问题。方法:将...
黄陆军姜山耿林王帅安琦王晓军张春雷
文献传递
一种有效抑制Ni-Mn-Sn-Fe合金中析出第二相的方法
一种有效抑制Ni-Mn-Sn-Fe合金中析出第二相的方法,本发明涉及一种Ni-Mn-Sn-Fe金属纤维的制备方法,它为了解决Ni-Mn-Sn-Fe合金在常规冷却凝固过程中容易析出第二相的问题。抑制析出第二相的方法:一、合...
张学习张鹤鹤耿林
文献传递
SiCw/Al复合材料高温高速变形规律及其应用
本文研究了SiCw/6061Al复合材料在接近和略高于基体合金固相线温度下,以较高的应变速率进行压缩变形时,复合材料极限变形量和变形后复合材料拉伸强度随变形参数的变化规律,得到了复合材料最佳变形温度为600℃,应变速率为...
耿林王桂松郑镇洙费维栋王德尊姚忠凯
文献传递
Ti<Sub>3</Sub>Al-TiAl层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Ti<Sub>3</Sub>Al-TiAl层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它涉及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它要解决现有制备方法对设备要求高,工艺复杂的问题。本发明层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一、交替叠层放置的Ti箔和Al箔放入真空...
耿林逄锦程范国华李爱斌崔喜平张杰郑镇洙
文献传递
晶须转动对铝基复合材料热压缩变形行为的影响被引量:5
2004年
采用平面应变有限元方法研究了晶须转动对晶须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热压缩变形行为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晶须转动不仅引起晶须承载能力的下降,而且也影响基体的塑性变形行为,同时复合材料在热压缩变形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应变软化行为.数值分析研究进一步证明:晶须转动是复合材料出现应变软化的重要原因.
耿林李爱滨范学嘉
关键词:铝基复合材料热压缩变形承载能力
一种钛抽芯铆钉铆钉套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钛抽芯铆钉铆钉套及其制备方法,它涉及一种抽芯铆钉铆钉套及其制备方法。解决了我国航空航天用钛抽芯铆钉长期依赖进口,费用昂贵,受制于人的问题,打破了极个别生产厂家的垄断。航空航天用钛抽芯铆钉铆钉套由塑性变形部和承载部组成...
黄陆军魏绍楼耿林唐骜马倚天张博文
文献传递
在三氧化二铋-石墨烯修饰电极上采用阳极溶出伏安法检测铅和镉被引量:11
2018年
采用溶剂热及自组装法制备了三氧化二铋-石墨烯(Bi_2O_3@石墨烯)复合材料,其较大的比表面积增加了电化学反应活性位点,且保留了石墨烯片层之间的孔状结构,利于电子的传导。用Bi_2O_3@石墨烯材料修饰玻碳电极,建立了阳极溶出伏安法同时快速测定痕量Pb^(2+)和Cd^(2+)的新方法。对底液pH值、富集电位及富集时间进行了优化,在0.2 mol/L HAc-NaAc缓冲溶液(pH 4.5)、富集电位-1.2 V、富集时间120 s的条件下,分别在10~200μg/L和25~200μg/L浓度范围内,Pb^(2+)和Cd^(2+)的溶出峰电流与Pb^(2+)和Cd^(2+)的浓度呈线性关系,富集时间为120 s时,Pb^(2+)和Cd^(2+)的检出限分别为0.02和0.25μg/L(S/N=3),对同一样品中Pb^(2+)和Cd^(2+)平行测定10次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4.3%和4.7%,重现性较好。将本方法用于实验室废水样品中痕量铅和镉的测定,结果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试结果一致。
崔闻宇孙言春吕江维耿林
关键词:石墨烯阳极溶出伏安法
共4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