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顺德
- 作品数:14 被引量:168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歧口凹陷新近系油气运移路径和通道及其成藏特征
- 歧口凹陷是黄骅坳陷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新近系地层包括馆陶组和明化镇组,都属于河流相沉积。地层具有较高的砂泥比,而且孔-渗性也很好,但是歧口凹陷新近系本身不生油,油气主要是来自于古近系生油层,所以油气运移路径和通道对于新近...
- 苗顺德
- 关键词:歧口凹陷新近系地质录井油气运移成藏特征油气区域地质
- 隆起区残余凹陷-珠江口盆地石油勘探的新领域
- 本文通过分析珠江口盆地钻井证实的文昌组地层井-震特征,总结文昌组烃源岩地震相-沉积相模式,从而类比分析少井或无井区文昌组烃源岩展布特点。通过对珠江口盆地各洼陷文昌组钻井特征和地震特征的总结与分析,认为珠江口盆地钻井揭示文...
- 郭刚张功成梁建设苗顺德于开平
- 关键词:石油勘探珠江口盆地地震属性发育规律
- 文献传递
- 四川宣汉盘龙洞长兴组生物礁沉积特征及成礁模式被引量:14
- 2015年
- 结合野外露头剖面观察与深入剖析,对宣汉盘龙洞长兴组生物礁沉积特征和成礁模式进行了室内综合分析。该礁位于鄂西-城口海槽西侧台缘带,为相对海平面整体下降背景下形成的一套加积-进积型台地边缘生物礁。该露头出露良好,长兴组以海绵骨架礁灰岩和海绵骨架礁白云岩为主。综合岩性、古生物等沉积相标志,该区长兴组属于碳酸盐岩台地边缘沉积体系,可进一步划分出斜坡相、台地边缘生物礁和台地边缘生屑滩相,其中台地边缘生物礁又可划分为礁基、礁核、礁盖、礁前、礁后等亚相。区域沉积环境、岩性、古生物以及生物礁的内部构成分析认为,盘龙洞生物礁可分为3期成礁旋回:第一旋回礁是低能环境下形成的未经充分生长而被淹死的礁,主要由生屑泥晶灰岩和少量骨架岩组成;第二旋回礁形成于较高能环境下,经历了充分生长后暴露而死亡,暴露时间短,仅顶部发生了较弱的白云岩化;第三旋回礁则形成于高能环境下,经历了充分生长并暴露出海平面后死亡,其死亡后经波浪和水流的改造作用而形成生屑滩,长期暴露发生强烈白云岩化。
- 李秋芬苗顺德江青春王铜山徐安娜翟秀芬
- 关键词:长兴组生物礁
- 黄骅坳陷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特征及模式研究被引量:14
- 2008年
- 层序地层学发展至今已有40多年历史.但在中国陆相盆地中的应用仅十多年.在很多盆地中还没有进行全面综合的层序地层格架建立,如黄骅坳陷地层格架划分标准和划分方案不统一。笔者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层序划分原则入手,通过对一级、二级、三级层序和体系域界面特征和识别标志的研究.提出了该地区的层序划分方案,并将该地区古近纪地层划分为1个一级层序、3个二级层序和11个三级层序。通过对代表性剖面的研究.提出同生断裂坡折带和挠曲坡折带引起沉积斜坡明显突变,对盆地充填的可容纳空间和沉积作用产生重要影响.同时控制着层序和低位砂体的发育。建立了两种坡折带与层序关系的模式,并指出坡折带下部是有利低位砂体的发育带。
- 苗顺德李秋芬欧阳诚
- 关键词:古近系层序地层
- 四川宣汉盘龙洞长兴组生物礁沉积特征及成礁模式
- <正>四川盆地上二叠统发育三大海槽(开江-梁平海槽、鄂西-城口海槽、盐亭-潼南海槽),其台地边缘生物礁滩相带是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工作的深入,在开江-梁平海槽台缘带相继发现了多个生物礁滩气藏,如龙岗气田...
- 李秋芬苗顺德王铜山徐安娜翟秀芬江青春
- 文献传递
- 珠江口盆地荔湾3-1深水气田成藏模拟实验被引量:5
- 2014年
- 为了厘清深水区天然气成藏过程及其成藏控制因素,在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荔湾3-1气田基本地质特征、天然气来源与成藏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深水天然气成藏物理模拟实验,最终建立了白云凹陷的天然气成藏模式,明确了其成藏特征。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1荔湾3-1断背斜型气田的形成与大断层的长期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天然气组成以烃类为主,非烃类含量很低,高成熟阶段的湿气垂向运移效应显著;2天然气伴生液态烃来自晚始新统—早渐新统恩平组和晚渐新统珠海组烃源岩,而天然气则以恩平组烃源岩来源为主,但早始新统文昌组烃源岩也有贡献;3白云凹陷天然气在早期由于断裂活动性较强,虽有运移,但以散失为主,晚期断裂活动逐渐减弱,天然气开始聚集成藏;4油气的垂向运移作用明显大于侧向运移作用,断裂沟通有效烃源岩与储集层的部位最有利于气藏的形成;5源—断—储时空晚期有效耦合是该区天然气成藏的关键;6圈闭距大断裂和烃源灶越近,越有利于天然气的晚期聚集,反之则天然气成藏效率明显降低。
- 高岗刚文哲张功成何文军崔鑫沈怀磊苗顺德
- 关键词: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气藏形成
- 四川盆地晚二叠世克拉通内裂陷作用背景下的盐亭—潼南海槽沉积充填特征被引量:30
- 2015年
- 四川盆地晚二叠世经历了克拉通内裂陷作用以及基底断裂活动,在区域大缓坡背景下,形成"三隆三凹"的古地理格局,发育鄂西—城口海槽、开江—梁平海槽以及盐亭—潼南海槽。在区域背景及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钻井、露头、地震资料等论证了盐亭—潼南海槽的几何形态,盐亭—潼南海槽发育在川中地区,整体呈北西-南东向近平行于开江—梁平海槽展布,向西北部广海开口,向东南台地区逐渐变浅并与鄂西—城口海槽连通。利用地震、地质结合的方法,探讨了盐亭—潼南海槽的沉积格局,其以细粒沉积为主,地层厚度薄,其西侧磨溪—中江台缘带以发育生屑滩为主,东侧广安—公山庙台缘带以发育生物礁为主;生物礁滩的分布随着海平面变化具有明显的迁移特征,整体上可以分为两期,并逐渐由两侧台缘带向海槽内迁移。盐亭—潼南海槽的形成、发展及消亡主要受勉略洋扩张-收缩的影响;晚二叠世勉略洋扩张期,四川盆地NW向基底断裂活动,导致川中地区正断活动,形成断陷海槽,即盐亭—潼南海槽。
- 李秋芬苗顺德王铜山江青春汪泽成李军谢芬殷积锋谷志东
- 关键词:长兴组四川盆地
- 渤海湾盆地东部古近系层序地层及其对构造活动的响应被引量:71
- 2010年
- 充分应用渤海湾盆地东部研究程度相对较高的济阳、黄骅及辽河坳陷丰富的钻井、岩芯和三维地震资料,以构造层序分析的方法对渤海湾盆地东部古近系同裂谷期地层进行了层序地层研究.据渤海湾盆地东部古近系同裂谷期构造演化、地层组合及不整合面发育特征,将古近系划分为一个超层序组(一级层序),四个与裂陷幕对应的超层序(二级层序),10~12个三级层序.超层序1、超层序2分别相当于孔店组(E1-2k1)和沙四段(E2s4),发育在裂陷一、二幕盆地基地沉降速率小、断陷伸展作用较弱的构造背景和较为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发育同沉积断裂坡折(背景)层序.超层序3相当于沙三段(E2s3)和沙二段(E2s2),形成于裂陷三幕盆地基底沉降速率和伸展速率最大,盆地断陷、伸展作用强烈的构造背景和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主要发育同沉积断裂坡折和挠曲坡折(背景)层序.超层序4相当于沙一(E3s1)和东营组(E3d),形成于裂陷四幕渤海湾陆上盆地基底沉降速率和伸展速率减小,滩海及海域盆地基底沉降速率和伸展速率有所增强的构造背景下,在盆地基底沉降中心区(滩海及海域)发育与超层序3相似的同沉积构造坡折(背景)层序.而在陆上区域主要发育挠曲坡折和缓坡(背景)层序.超层序2和3内发育的三级层序低位域砂体的发育主要受同沉积断裂坡折带的控制,并沿同沉积断裂坡折带分布.凹陷内同沉积断裂坡折带从早期层序到晚期层序由凹陷边缘向中心迁移,因此同沉积断裂坡折带及受其控制的低位域砂体的发育带也由凹陷边缘向中心迁移.由于层序低位域砂体发育带分布在湖扩展域泥岩之下,其成藏条件良好,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带.
- 冯有良周海民任建业郑和荣苗顺德
- 关键词:断陷盆地层序地层岩性油气藏古近系
- 南堡凹陷东营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体系分析被引量:4
- 2011年
- 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钻井以及大量地质资料研究基础上,根据层序地层界面特征,将南堡凹陷东营组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和4个三级层序。以初始洪泛面和最大洪泛面识别特征为依据,进一步将三级层序划分出体系域。通过层序地层格架特征及其发育位置分析,认为柳南次凹层序地层格架发育的主控因素为构造、物源和湖平面变化。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及南堡凹陷沉积充填背景研究,认为柳南次凹的沉积体系类型为冲积扇、扇三角洲、水下扇、重力流及湖泊沉积体系。冲积扇及水下扇体系在低位体系域中发育,高位体系域中扇三角洲体系和重力流发育,湖扩体系域中湖泊体系非常发育。
- 苗顺德李秋芬梁建设陈艳鹏
- 关键词:层序地层主控因素沉积学南堡凹陷东营组
- 二连盆地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及砂体分布垂向序列被引量:11
- 2006年
- 二连盆地是在海西期地槽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早白垩世断陷湖泊群,具有潮盆潮侵规模较小、气候条件干燥、湖水咸化、沉积旋回单一、多物源、近物源和粗碎屑等沉积特征,以及发育岩性地层油气藏为主的油气分布特点。本文通过对巴音教兰、乌里雅斯太、吉尔嘎朗图和赛汉塔拉等凹陷层序地层分析,建立了二连盆地下白垩统层序地层综合剖面,并总结了三级层序框架内砂体分布的垂向序列。主要的结论为:其一,受三期幕式话动影响,断陷形成了3个大的沉积旋回和3个区域不整合面,构成了下白垩统3个二级层序;其二,受断陷内翘倾和块断等构造活动的控制,以及三级气候旋回和物源供给因素的影响,下白垩统划分出6个三缓层序;其三,在单断断陷湖盆中,湖泊阶段的早、晚期由于凹陷边界断层活动较弱,断面较缓,陡坡可以发育扇三角洲,在湖泊阶段的中期主要为水下扇砂砾岩体,并在洼槽区发育浊积扇。在整个湖泊阶段,缓坡的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砂体交替出现。
- 方杰赵文智苗顺德
- 关键词:层序地层下白垩统二连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