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振毅
- 作品数:26 被引量:49H指数:5
- 供职机构:宁波市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转归分析
- <正>目的:初步探讨我院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超早期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后临床转归的相关因素。方法:逐步纳入宁波市第二院神经系统疾病诊治中心2016年1月至2016年5月接受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记录...
- 姚银旦范振毅陈飞宇
- 文献传递
- 主动脉夹层相关性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 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rt-PA)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药物,静脉溶栓的风险和获益依赖于时间,越早溶栓,获益越大,风险越小。在临床实践中,由于时间的紧迫性,急诊静脉溶栓之前,卒中的病因很少能被明确。我们...
- 姚银旦姜雅芬陈昭英毛颖盈陈佳琦李达范振毅范伟女
- Otolin-1水平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残余症状的相关性
- 2023年
- 目的探讨血清中耳石蛋白Otolin-1表达水平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复位成功后残余症状(residual dizziness,R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宁波市第二医院确诊的新发的特发性BPPV患者69例作为研究对象。BPPV患者耳石复位治疗成功后,根据随访中是否有RD,分为RD组28例和无RD组41例。收集BPPV患者的人口学数据、合并症等临床资料,同时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Otolin-1及其他实验室相关指标。结果69例BPPV患者,其中40.6%(28/69)患者在治愈后有RD。血清Otolin-1水平在RD组和无RD组分别为357.4(313.6,411.4)pg/mL和312(265.3,345.7)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48,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血清Otolin-1的截断值为330.81 pg/mL时,预测发生RD的曲线下面积为0.739(95%CI:0.622~0.865)。依据Otolin-1截断值,将BPPV患者分为Otolin-1值升高组和正常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tolin-1升高组发生RD的风险是正常组的10.06倍(95%CI:2.33,43.42,P=0.002)。结论血清中Otolin-1水平在有RD的BPPV患者明显升高,推测血清中Otolin-1水平可作为预测BPPV治愈后发生RD的血清学标记物。
- 韩威威杜力文郭旭范振毅周科望周敏卢晓雄刘晓霞李利韩锟吴允钦
-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标记物
- Francisco手法复位治疗外半规管嵴帽结石被引量:5
- 2017年
- 外半规管嵴帽结石诱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在临床上不常见,但患者发病时症状较其他类型BPPV更加严重,而且症状持续时间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Francisco手法复位治疗外半规管嵴帽结石型BPPV,与传统Appiani复位法比较,观察疗效。
- 辜程遥吴允钦范振毅
- 关键词:PAROXYSMALREPOSITIONING
- 25-羟维生素D水平与女性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相关性被引量:11
- 2018年
-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女性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6年1至12月在宁波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67例女性特发性BPPV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期选取95例无眩晕/头晕病史的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疾病史等临床资料,并测定血清25(OH)D的浓度。BPPV患者随访1年,记录期间复发以及复位次数。
结果BPPV组与对照组年龄、体质指数及高血压、糖尿病患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PPV组血清25(OH)D (50.56±13.36)nmol/L,低于对照组的(56.55±16.21)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5,P=0.014)。血清25(OH)D水平低的BPPV患者,其复发频率高,所需复位次数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5(OH)D缺乏和BPPV发病相关(OR=2.054,95%CI:1.088~3.877,P=0.026)。
结论25(OH)D缺乏可能与女性BPPV发病相关。
- 吴允钦卢晓雄范振毅周敏李利严旺辜程遥陈才敬韩威威
- 关键词:前庭疾病眩晕25-羟维生素D耳石复位
- 特发性与继发于前庭神经元炎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征对比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特发性与继发于前庭神经元炎的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继发于前庭神经元炎的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和284例特发性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完整资料,包括年龄、眩晕发病时间、发病侧、涉及半规管、症状严重程度、手法复位治疗效果。结果继发于前庭神经元炎的良性位置性眩晕不同于特发性良性位置性眩晕,有以下特征:(1)平均年龄较小;(2)后半规管位置性眩晕多见;(3)眩晕程度更严重;(4)手法复位治疗效果差。结论继发于前庭神经元炎的良性位置性眩晕在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方面不同于特发性良性位置性眩晕,其眩晕持续时间长、对手法复位治疗效果差。
- 辜程遥范振毅吴允钦
-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特发性继发性前庭神经炎手法复位
- 女性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骨密度研究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探讨女性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和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宁波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并符合标准的58例女性原发性BPPV患者和84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者均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对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进行检测。结果 BPPV组中,骨密度正常18例(31.03%),骨密度下降40例(68.97%),其中骨量减少26例(44.83%),骨质疏松14例(24.14%)。对照组中,骨密度正常44例(52.38%),骨密度下降40例(47.62%),其中骨量减少30例(35.71%),骨质疏松10例(11.91%)。2组骨密度下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PPV组骨密度T值-1.08±1.65明显低于对照组-0.41±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可能与骨密度下降有关。
- 吴允钦范振毅卢晓雄辜程瑶韩威威周敏陈才敬
-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骨密度
-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流程的效果评价
- <正>目的:初步探讨我院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早期血管内治疗流程的实施和效果评价方法:制定我院院外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早期血管内治疗的诊治流程;按照流程进行管理实施;最后,对各关键节点进行质量监控,与国内外指南进行比较,分析可能存...
- 范振毅姚银旦陈飞宇
- 文献传递
- 院内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一例报道
- <正>目的:报道一例我院院内卒中在超急性期行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患者,男,50岁,既往体健,因'一过性左侧肢体乏力1天'于3月14日入院,入院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月15日6:50...
- 范振毅吴允钦辜程遥陈才敬卢晓雄姚银旦陈飞宇
- 文献传递
- 西洛他唑及普罗布考对脑梗死AS相关生物标记物的影响
- 目的:评价西洛他唑、普罗布考及两药联合应用对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生物标记物的影响。方法:根据入选/排除标准,入选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40例。受试者常规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并以阿司匹林为对照,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例,分别为...
- 范振毅
- 关键词:西洛他唑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