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谈龙

作品数:12 被引量:62H指数:5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正畸
  • 3篇正畸学
  • 3篇支抗
  • 2篇单侧
  • 2篇单侧完全性唇...
  • 2篇牙周
  • 2篇牙周炎
  • 2篇三维有限元
  • 2篇塑形
  • 2篇重度牙周炎
  • 2篇腭弓
  • 2篇腭裂
  • 2篇完全性唇腭裂
  • 2篇下颌
  • 2篇口腔
  • 2篇口腔正畸
  • 2篇口腔正畸学
  • 2篇横腭弓
  • 2篇唇腭裂
  • 2篇错HE

机构

  • 5篇西安交通大学...
  • 5篇浙江大学医学...
  • 2篇浙江大学
  • 2篇杭州市口腔医...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作者

  • 12篇谈龙
  • 4篇周洪
  • 4篇叶湘玉
  • 3篇施洁珺
  • 2篇牛百平
  • 2篇管丽敏
  • 2篇蔡霞
  • 2篇丁王辉
  • 2篇李文
  • 2篇王彬
  • 1篇黄吉娜
  • 1篇任战平
  • 1篇王芳
  • 1篇蒋世杰
  • 1篇何福明
  • 1篇陈挺
  • 1篇王菲
  • 1篇刘建华
  • 1篇李锦峰
  • 1篇阿达莱提

传媒

  • 3篇中国美容医学
  • 2篇中华口腔医学...
  • 2篇口腔医学
  • 2篇实用口腔医学...
  • 1篇健康人生
  • 1篇中国口腔颌面...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0
  • 2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06
  • 3篇2003
  • 1篇200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氧诱导因子-2α在不同应力加载髁突软骨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研究低氧诱导因子-2α(HIF-2α)及其下游分解代谢因子(MMP3,MMP13,ADAMTs-4)在不同应力加载髁突软骨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情况。方法对培养到第3代的新生SD大鼠髁突软骨细胞采用5%的低氧培养箱培养。0.5 Hz下分别加载0,1 000,2 000,4 000单位压力,2 h后立即收集样本,台盼蓝染色,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计数细胞数,计算死细胞率。采用westernblot及RT-PCR技术检测HIF-2α及其下游分解代谢因子(MMP3,MMP13,ADAMTs-4)的蛋白及基因表达。结果随着压力的增加,髁突软骨细胞死亡率显著上升(P<0.05)。HIF-2α及其下游分解代谢因子(MMP3,MMP13,ADAMTs-4)的表达相应增加(P<0.05)。结论超负荷压力激活HIF-2α,继而激活下游分解代谢因子可能是导致髁突软骨损伤的一个机制。
李文丁王辉谈龙施洁珺
关键词:低氧培养髁突软骨
成年人还能矫治牙齿吗被引量:1
2006年
以前,口腔正畸治疗的对象几乎全都是儿童和青少年,成年人(18岁以后)正畸因其较为复杂而不被重视,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口腔正畸学理论和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为成年人口腔正畸奠定了基础。
黄吉娜谈龙
关键词:成年人口腔正畸治疗矫治口腔正畸学青少年
上颌切牙段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0
2003年
目的:为研究模拟临床各种矫治力作用下牙齿移动的生物力学机制提供研究手段。方法:应用较先进的螺旋CT技术,结合三维有限元专用软件对CT断层影像进行分析处理。结果:建立了首个包含髓腔和矫治器系统的左侧上颌切牙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形态逼真,精度高。结论:该模型可用于正畸矫治力作用下的牙周组织的生物力学研究。
王彬谈龙叶湘玉周洪阿达莱提
关键词:生物力学口腔正畸学
广泛型重度牙周炎伴咬合紊乱多学科联合治疗一例被引量:2
2020年
伴有咬合紊乱的重度牙周炎是临床治疗的难点,通常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治疗。本文报道1例伴咬合紊乱的广泛型重度牙周炎,通过以菌斑控制为导向的牙周基础治疗、牙周再生手术以及联合正畸、种植、修复等多学科治疗,纵向观察6年,患者牙周状况及咬合关系稳定,牙周再生手术治疗获得明显的组织再生效果,美观和功能得以改善,疗效满意。
蔡霞周梦琪谈龙曹桂芬王雪飞陈志红陈学鹏
关键词:重度牙周炎咬合紊乱咬合关系菌斑控制牙周再生
关于横腭弓Ω曲朝近中或朝远中在增加支抗方面的对比研究被引量:5
2003年
目的:本文对临床使用Ω曲朝近中的横腭弓和Ω曲朝远中的横腭弓在增加磨牙支抗方面进行对比研究,以利于临床应用。方法:选择上颌前突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12例为对照组,使用Ω曲朝近中的横腭弓增加支抗;按照同样病例选择标准选择病例14例为实验组,使用Ω曲朝远中的横腭弓增加支抗,对这两组进行治疗前后的矢状方向及垂直方向测量指标的对比研究。结果:①6-Ptm,6-So在对照组及实验组中治疗前后均增加,但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增加的少,且具有显著性;②6-PP在两组中治疗前后均增加,且两组增加的程度差值不具有显著性;③1-Ptm,1-So,1-NA,1-SN两组中治疗前后均显著减小;④∠GoGn-Sn和ALFH/AFH%在两组中治疗前后均无明显改变。结论:对于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的患者,Ω朝远中的横腭弓在控制磨牙前移方面优于Ω曲朝近中的横腭弓。
王菲周洪叶湘玉牛百平谈龙管丽敏
关键词:横腭弓TPA支抗
单侧唇腭裂鼻-牙槽骨塑形后同期唇-鼻-牙槽骨整复术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探讨唇腭裂婴幼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后的同期唇-鼻-牙槽骨整复术的方法与技术,并进行初步疗效评价。方法:对31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婴幼儿进行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及同期唇-鼻-牙槽骨整复术。术前鼻-牙槽骨塑形主要包括关闭牙槽骨间隙、唇牵张及鼻矫形;早期同期唇-鼻-牙槽骨整复术,即牙龈-牙周膜-牙槽骨整形术和改良Mohler法单侧唇裂唇鼻畸形同期整复术。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31例唇腭裂婴幼儿经2~3个月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唇裂隙宽度显著变窄(P<0.01),裂隙两侧唇组织适度牵张;鼻小柱延长及鼻塌陷畸形显著改善(P<0.05);牙槽裂隙显著变窄(P<0.01)。术后2例失访,29例患者随访6~30个月,结果显示:上唇和鼻形态俱佳,鼻小柱端正,鼻尖形态改善,双鼻孔、鼻底堤状隆起对称;口腔前庭-鼻腔瘘封闭;27例患者牙槽突裂隙关闭,牙槽骨连续性及稳定性增强并在原牙槽裂隙处有牙萌出,其中13例牙槽嵴高度、宽度及厚度不足;2例仍有1~2mm的牙槽裂隙。结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为了获得理想的唇鼻形态及完整稳定的牙槽骨,术前进行鼻-牙槽骨塑形和同期唇-鼻-牙槽骨整复术是值得采用的序列治疗方法。
李锦峰牛百平任战平刘建华谈龙
关键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婴幼儿唇腭裂序列治疗
新生儿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的鼻-齿槽塑形治疗的临床研究
2012年
目的观察鼻-齿槽塑形治疗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婴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出生6~20 d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新生儿进行鼻-齿槽的整形,测量治疗前后的齿槽骨裂隙宽度、上唇裂隙宽度、鼻孔宽度、鼻孔高度和鼻小柱长度,并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3~5个月的鼻-齿槽塑形治疗后,齿槽裂隙、上唇裂隙和鼻孔宽度明显减小,鼻孔高度和鼻小柱长度明显增加,均有统计学意义。鼻外形左右基本对称,患侧鼻孔略大于健侧,鼻小柱位于面部正中位置,上唇组织延长。结论鼻-齿槽塑形塑形治疗能有效减少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婴儿的上唇及齿槽骨的裂隙宽度,改善鼻外观,降低手术难度。
王彬谈龙
关键词:唇腭裂新生儿
横腭弓增强支抗的研究被引量:15
2002年
目的 :评价临床矫治安氏Ⅱ类 1分类错牙合病例使用横腭弓支抗的控制效果。方法 :选择 15~ 2 9岁安氏Ⅱ类 1分类错牙合患者 12例 ,分析用横腭弓增强支抗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值的变化。结果 :① 6 Ptmo、6 So、6 CR So、6 AP So、1 Ptmo、1 So、1 NA、1 SN矫治前后改变极具显著性 (P <0 .0 0 1) ;② 6 PP于治疗后亦增大 ,有显著性 (P <0 .0 5 ) ,但是∠GoGn SN和ALFH/AFH的改变没有显著性 ;③横腭弓用于增强支抗时 ,磨牙前移量被控制在拔牙间隙的 1/3内。结论 :在常规治疗手段如Ⅱ类牵引及后牙段结扎固定的辅助下 ,横腭弓能够提供中到重度支抗 ;横腭弓能够对磨牙伸长进行较为有效的限制。
谈龙叶湘玉周洪陈曦陈挺
关键词:正畸学横腭弓支抗
伴多位点垂直型骨吸收的Ⅲ期牙周炎多学科联合治疗7年纵向观察1例
2024年
伴垂直型骨吸收且存在深牙周袋的重度牙周炎是临床治疗难点。改变患牙预后并获得牙周组织再生有助于满足患者的美观和功能需求。本文报道1例伴多位点垂直型骨吸收的Ⅲ期牙周炎患者,通过牙周基础治疗、牙周手术治疗以及联合正畸和种植修复治疗,纵向观察7年,患者牙周状况稳定,垂直型骨吸收位点获得有效再生,下前牙修复效果满意。
王芳蔡霞何福明谈龙李晓军
关键词:牙周基础治疗重度牙周炎前牙修复牙周状况牙周组织再生
转矩力作用下上颌切牙段应力分布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研究上颌切牙段在10N·mm冠唇向、根舌向力偶作用下,牙齿及其牙周支持组织应力分布及移动趋势。方法: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所采用模型为包括牙齿、牙周膜、牙槽骨、托槽、弓丝的左侧上颌切牙段的有限元模型[1]。模型所加转矩力为10N·mm冠唇向、根舌向力偶。结果:①上颌切牙段在转矩力作用下,中、侧切牙应力分布基本相同,牙根表面最大,齿槽骨次之,牙周膜最小。②上颌切牙段在转矩力作用下,主要产生冠唇向、根舌向的倾斜移动,同时伴有垂直向和近远中向移动趋势。结论:该结果为临床上合理使用转矩提供了力学参考。
管丽敏谈龙叶湘玉周洪
关键词:有限元转矩应力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