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谭姣容

作品数:7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糖尿
  • 6篇糖尿病
  • 5篇2型糖尿
  • 5篇2型糖尿病
  • 3篇血压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硬化
  • 2篇肾病
  • 2篇糖尿病肾病
  • 2篇尿白蛋白
  • 2篇尿白蛋白排泄
  • 2篇尿白蛋白排泄...
  • 2篇排泄率
  • 2篇维生素D
  • 2篇脉搏波
  • 2篇脉搏波传导
  • 2篇脉搏波传导速...
  • 2篇高血压
  • 2篇白蛋白
  • 2篇白蛋白排泄率

机构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上海市普陀区...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宝山区...

作者

  • 7篇谭姣容
  • 3篇宁光
  • 3篇王芳
  • 3篇张立娟
  • 3篇田冬梅
  • 3篇毕宇芳
  • 3篇杨昕
  • 3篇徐敏
  • 2篇童平
  • 2篇陈宇红
  • 2篇徐瑜
  • 2篇黄韵
  • 2篇李小英
  • 1篇顾丽娜
  • 1篇黄红儿
  • 1篇赵志云
  • 1篇项洁

传媒

  • 2篇诊断学理论与...
  • 1篇中华内分泌代...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正常高值血压对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明确正常高值血压对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门诊入选930例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59岁,根据血压分为3组:正常血压组(167例)、正常高值血压组(213例)、高血压组(550例)。通过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以最大IMT≥1.1mm或baPWV≥1400cm/s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结果合并高血压和正常高值血压的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及baPWV较正常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均显著增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与正常血压相比,正常高值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最大IMT≥1.1mm:OR 2.10,95%CI1.28~3.44;baPWV≥1400cm/s:OR3.09,95%CI1.78—5.36)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2型糖尿病中正常高值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在2型糖尿病患者,保持收缩压〈120mmHg(1mmHg=0.133kPa)和舒张压〈80mmHg,可以降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谭姣容陈宇红徐敏黄韵毕宇芳宁光李小英
关键词: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2型糖尿病中肾小球滤过率与踝臂指数的关系
谭姣容陈宇红毕宇芳徐敏徐瑜宁光
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的大动脉硬化情况及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上海普陀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者共1000人。所有对象完成常规的体检、生化检查及脉搏波传导速度等检查。结果:(1)2型糖尿病人群的平均PWV值为1668 cm/秒。(2)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与PWV显著相关的因素依次是有收缩压、年龄、舒张压、糖尿病病程、尿蛋白指数、腰围、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LDL及TC,相关系数分别为0.429、0.360、0.317、0.225、0.163、0.159、0.157、0.110、0.092、0.085(P<0.05)。(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PWV的因素有收缩压、年龄、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病程,β系数分别为:0.334、0.276、0.103、0.067(P<0.05)。结论:2型糖尿病人群中平均脉搏波传播速度高于基准值。血压、年龄、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病程均为糖尿病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谭姣容田冬梅童平张立娟杨昕王芳
关键词:2型糖尿病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动脉硬化
高血压前期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相关性研究
目的:高血压前期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较为明确。然而,在糖尿病人群中,高血压前期对大血管和微血管疾病的影响鲜有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2型糖尿病高血压前期人群中,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明确血压与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关...
谭姣容
关键词: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微血管大血管
文献传递
维生素D_3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 :探讨维生素D3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病间的关系。方法:共收集75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维生素D3水平分为3组,比较3组间的血糖、血脂、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u AER)及糖尿病肾病患病率的差异。以25-羟维生素D[25(OH)D]为因变量,与上述各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并以糖尿病肾病为因变量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中,维生素D3水平不足或缺乏比例者达73.6%,而糖尿病肾病的患病率为47.9%。25(OH)D缺乏组的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u AER及糖尿病肾病患病率均显著高于25(OH)D正常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25(OH)D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u AER均呈负相关(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5(OH)D缺乏与糖尿病肾病相关(OR=1.238,P=0.004)。结论:25(OH)D缺乏与糖尿病肾病密切相关,是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谭姣容田冬梅杨昕张立娟王芳童平
关键词:2型糖尿病25-羟维生素D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排泄率
淞南社区高血压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了解上海社区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为社区高血压的早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宝山区淞南社区下属的8个居委40岁以上的常住居民10185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为高血压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结果宝山区淞南社区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为49.9%,男性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53.7%vs47.3%)(P<0.0001)。该社区高血压的知晓率为70.2%,控制率为23.7%。随着年龄的增加,男性和女性的患病率均呈增高趋势(P<0.0001)。与正常体质量指数者相比,超重、肥胖患者的高血压患病率显著升高(53.7%、70.7%vs36.3%)(P<0.0001)。空腹血糖受损和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患病率也显著高于正常糖耐量者(64.5%、71.2%vs43.7%)(P<0.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男性、饮酒、超重/肥胖、糖代谢异常及高三酰甘油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应加强社区高血压防治力度,尤其关注老年人、超重/肥胖以及存在糖脂代谢紊乱患者中高血压的筛查及早期控制,以期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朱吉伟黄韵刘丽萍高金丽徐瑜顾丽娜赵志云项洁谭姣容徐敏黄红儿毕宇芳宁光李小英
关键词:高血压患病率
维生素D缺乏与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发生率的关系研究:前瞻性3年随访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通过3年随访观察,研究不同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daibetes nephropathy,DN)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在我院内分泌科就诊的尿微量白蛋白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530例,入组时所有患者均需测定空腹血糖、C肽、糖化血红蛋白、25(OH)D、血脂、24 h尿微量白蛋白等。根据基线25(OH)D水平将研究人群分为3组,分别为维生素D(vitamin D,VitD)缺乏组、VitD不足组和VitD正常组,对3组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随访结束时再次留取24 h尿检测尿白蛋白排泄率以确诊有无DN,并分析其DN发病率。结果:3年后,VitD缺乏组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显著高于VitD正常组[25.9(3.1~379.6)mg/24 h比18.8(2.5~103.7)mg/24 h,P<0.01],VitD缺乏组较VitD正常组、VitD不足组的DN发生率更高(26.2%比5.3%,26.2%比12.7%,P<0.05)。行回归分析发现,VitD缺乏显著增加了DN发病风险(RR=1.58,95%CI为1.13~2.79),且在控制多重危险因素后这种作用仍然存在(RR=1.23,1.05~2.12)。结论:通过3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证实,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VitD缺乏使DN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VitD缺乏可能是DN发生及进展的重要原因。
谭姣容田冬梅杨昕张立娟王芳苏玉霞
关键词:维生素D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排泄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