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倩

作品数:17 被引量:69H指数:4
供职机构: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建筑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艺术
  • 1篇理学

主题

  • 8篇气候
  • 6篇气候变化
  • 6篇老红砂
  • 4篇晚更新世
  • 4篇更新世
  • 4篇古气候
  • 3篇泥炭
  • 3篇晚更新世以来
  • 3篇腐殖化
  • 3篇腐殖化度
  • 2篇第四纪
  • 2篇东亚冬季风
  • 2篇冬季风
  • 2篇新构造
  • 2篇新构造运动
  • 2篇天湖
  • 2篇剖面
  • 2篇主元素
  • 2篇粒度特征
  • 2篇科任

机构

  • 15篇福建师范大学
  • 9篇教育部
  • 5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赣南师范大学

作者

  • 17篇赵倩
  • 13篇胡凡根
  • 12篇张辉
  • 12篇李志忠
  • 12篇靳建辉
  • 4篇夏菁
  • 4篇陈秀玲
  • 3篇祝淑雅
  • 3篇王贤立
  • 2篇姜修洋
  • 2篇马鹏
  • 1篇王希思
  • 1篇高超
  • 1篇林舒倩
  • 1篇赵文
  • 1篇张胜
  • 1篇熊平生
  • 1篇吴美榕
  • 1篇齐升吉
  • 1篇叶桂萍

传媒

  • 2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地理学报
  • 1篇癌症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宁夏大学学报...
  • 1篇山地学报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亚热带资源与...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 1篇中国地理学会...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4
  • 3篇2013
  • 9篇2012
  • 2篇2011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福建仙山泥炭腐殖化度记录的1500年来气候变化被引量:2
2012年
以福建北部屏南仙山泥炭剖面岩性、孢粉记录、C/N值作为参考,讨论了仙山泥炭剖面腐殖化度的气候环境意义。依据AMS^(14)C测年数据构建年代序列,以腐殖化度为主要代用指标,将最近1500 a来的气候变化划分为3个主要阶段——Ⅰ:AD 527—850,相当于隋唐温暖期,泥炭腐殖化度较高,指示气候温暖湿润;Ⅱ:AD 850—1750,腐殖化度总体较低,反映总体上较寒冷干燥的气候,其中中世纪暖期(MWP)信号较弱,而小冰期(LIA)寒冷气候表现明显。Ⅲ:约AD 1750至今,腐殖化度为剖面最大值,且波动较大,显示为温暖湿润环境。利用re dfit方法对泥炭剖面腐殖化度和C/N时间序列进行谱分析发现,存在173 a、41 a、32 a、22 a的显著周期,反映了中低纬度亚热带季风区气候变化对太阳活动的响应。
胡凡根李志忠靳建辉张辉赵倩
关键词:泥炭腐殖化度古气候变化
福建东部海坛岛老红砂敏感粒度组分对东亚冬季风演变的响应被引量:12
2013年
本文在福建东部海坛岛青峰老红砂剖面年代学框架基础上,通过2.5cm等间距高密度采样进行粒度分析,采用粒级-标准偏差方法提取敏感粒度组分,并证明敏感粒度组分平均粒径可作为东亚季风的强弱变化的替代指标,据此建立了约44.0ka以来青峰剖面老红砂记录的冬季风演变序列。结果显示,约44.0ka以来东亚冬季风经历了3个演变阶段:①44.0~25.5ka BP东亚冬季风较弱,呈现在波动中逐步增强趋势;②25.5~15.5ka BP为东亚冬季风最强盛期,并呈现高频波动特点,东亚冬季风在21.8ka BP前后达到鼎盛期;③15.5~7.1ka BP为冬季风减弱期,但在11~10ka BP前后,冬季风突然显著增强。相邻剖面平均粒径记录的冬季风演变阶段也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对比发现,青峰剖面老红砂敏感粒度组分的气候记录与长江下游葫芦洞石笋δ18 O和格陵兰GISP2冰芯δ18 O记录之间有较好的吻合,尤其对新仙女木事件和4次H事件三者都有记录,但青峰剖面对D-O旋回记录信号不明显。
胡凡根李志忠靳建辉赵倩张辉王贤立夏菁
关键词:老红砂东亚冬季风HEINRICH事件
福建东部海坛岛老红砂敏感粒度组分对东亚冬季风演变的响应
本文在福建东部海坛岛青峰老红砂剖面年代学框架基础上,通过2.5 cm等间距高密度采样进行粒度分析,采用粒级标准偏差方法提取敏感粒度组分,并证明敏感粒度组分平均粒径可作为东亚季风的强弱变化的替代指标,据此建立了约44.O ...
胡凡根李志忠靳建辉赵倩张辉王贤立夏菁
关键词:老红砂东亚冬季风HEINRICH事件
文献传递
晚更新世以来闽东南老红砂沉积粒度特征与古气候变化被引量:1
2012年
对闽东南深沪湾老红砂风沙沉积进行粒度测试,提取对环境变化敏感的粒级组分,结合年代学数据,初步划分了研究区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的气候变化阶段和气候驱动因素。研究发现,研究区经历了较冷干-暖湿-冷干-暖湿4个气候变化过程。气候变化主要受控于太阳辐射,表现出明显的23 ka长岁差周期、14.2 ka、11.8 ka半岁差周期,叠加约0.25 ka的双世纪周期,陆地-海洋-大气系统的内部因素对表现出来的百年周期可能产生放大或缩小影响。70.8—46.4 ka BP和21.3—11.6 ka BP两个阶段老红砂沉积速率较大,是老红砂风沙堆积的两个主要时期,两个阶段沉积速率分别达到30 mm/(100 a)、650 mm/(100 a)。
靳建辉李志忠陈秀玲齐升吉吴美榕胡凡根张辉赵倩林舒倩祝淑雅
关键词:晚更新世古气候老红砂
论花笺图底在书法创作中的审美趣味
一尺见方,制作精美的尺牍称为“笺”,最为华美的一种古代笺纸叫做花笺,也可称为彩笺。花笺属于尺牍书法的一种表现形式,从产生即为历代文人所喜爱,花笺用纸的图纹设计与尺牍书法的书写相得益彰。花笺的设计与使用使古人的日常书写诸如...
赵倩
关键词:审美趣味图底关系
文献传递
福建晋江科任剖面老红砂主元素反映的晚更新世以来气候变化被引量:4
2012年
以福建晋江科任剖面老红砂为研究对象,对剖面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的古环境意义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科任剖面以湿润型元素SiO2、Al2O3、Fe2O3为主,含量范围依次为68.88%~93.77%、9.03%~19.1%和2.14%~5.32%;干旱型元素CaO、Na2O、MgO和K2O的含量均小于0.5%,K2O的含量略高于2%,表现为较强烈淋溶;主元素分布特征、风化特征值、CIA值等均表明,科任剖面老红砂总体上属于轻度富铝化。(2)对特征元素组合、元素比值和磁化率等古气候古环境代用指标进行分析,认为晚更新世中期以来,科任剖面记录了较干冷—暖湿—干冷—暖湿4个阶段的气候变化:55.9~43.9kaBP和27.0~10.8kaBP两个时期,气候干冷,冬季风强烈,为风沙堆积的两个主要阶段;43.9~27.0ka和10.8ka以来,气候温暖湿润,为风沙经历强烈风化和红化作用阶段。
赵倩胡凡根李志忠陈秀玲靳建辉张辉
关键词:晚更新世老红砂主元素气候变化
福建北部天湖山全新世泥炭古气候记录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通过对福建北部天湖山泥炭沉积记录的有机质含量和腐殖化度等多种环境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在可靠14C测年技术的支持下,恢复了福建北部天湖山近10cal kyr BP以来的气候与环境演变过程.结果发现,泥炭有机含量和腐殖化度敏感地记录了研究区古气候变化信息,其低值指示气候相对暖湿,高值指示气候相对冷干.约10~4cal kyr BP泥炭有机质含量和腐殖化度较高,指示气候暖湿,是该区域水热组合状况最好;4cal kyr BP以来泥炭有机质含量和腐殖化度较低,指示气候相对干冷.细分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阶段有待于测年精度的进一步提高.
张辉李志忠姜修洋靳建辉胡凡根赵倩马鹏
关键词:泥炭有机质腐殖化度古气候
基于释光测年的福建晋江海岸沙丘粒度记录的风沙活动被引量:28
2013年
采用OSL测年技术对福建晋江海岸沙丘剖面(SHA)进行加密采样测年和粒度分析,初步确定了研究区近1000a以来海岸沙丘发育的主要时段,以QSL测年值为基础,在统一时间标尺上综合对比东亚季风变化序列和福建沿海地区台风登陆记录,探讨了控制研究区海岸沙丘发育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1)SHA沙丘表现为典型的海岸风成砂特征,海岸沙丘沉积后受风力侵蚀和后期化学风化作用的影响,粒径变粗,分选性变差,各粒级组分和粒度参数特征发生较大变化;(2)近1000a以来晋江海岸带海岸沙丘发育可划分为3个时期,分别为AD1050~1300、AD1470~1600、AD1720~1950,尤其是小冰期(LIA),海岸风沙活动强烈,海岸沙丘发育盛行;(31近千年来区域降水量、海平面和台风强度变化与研究区海岸沙丘发育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而冬季风强度对海岸沙丘发育的影响明显,即海岸风沙活动期主要对应冬季风较强时期,但近50年来海岸风沙活动较弱除了主要受冬季风减弱影响外,主要与人类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地表覆被条件发生变化有关。
胡凡根李志忠靳建辉赵倩张辉王贤立夏菁陈秀玲
关键词:海岸沙丘光释光测年粒度特征风沙活动
福建东南沿海第四纪老红砂沉积特征与环境演变
我国东南沿海广泛分布的老红砂是一种典型的海陆过渡相松散沉积,是我国海岸带第四纪环境演变的重要信息载体,前人主要从风化壳岩性特性厘定了老红砂的岩石地层学年代框架。本文对福建两个典型的老红砂剖面加密采样进行了ESR和OSL测...
李志忠靳建辉胡凡根赵倩张辉王贤立夏菁
关键词:老红砂气候变化新构造运动环境演变
11q23缺失在无MYCN基因扩增的骨髓转移神经母细胞瘤中预后不良被引量:3
2020年
背景与目的骨髓细胞的双色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nterphase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被证实是研究骨髓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患者v-myc禽类骨髓细胞瘤病毒癌基因神经母细胞瘤衍生同源基因(v-myc avian myelocytomatosis viral oncogene neuroblastoma derived homolog,MYCN)扩增的直接、有效的方法。然而,单凭MYCN扩增不足以进行预处理风险分层。最近,染色体11q23缺失被纳入神经母细胞瘤的风险分层中。在本研究中,我们旨在研究11q23缺失和MYCN扩增在骨髓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预后影响。方法我们利用骨髓细胞的双色间期FISH方法分析了101例骨髓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MYCN和11q23状态,并比较了两种畸变的生物学特征和预后影响。结果有12例(11.9%)和40例(39.6%)患者分别出现MYCN扩增和11q23缺失。这两个标志物几乎不同时出现。MYCN扩增主要发生在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升高的患者中(P<0.001);与MYCN-正常患者相比,MYCN扩增的患者多伴有事件发生(如肿瘤复发、进展或死亡)(P=0.004)。11q23缺失仅与年龄相关(P=0.001)。与MYCN正常患者相比,MYCN扩增患者的预后较差3年无事件生存率(event-free survival,EFS):8.3±8.0%vs.43.8±8.5%,P<0.001;3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10.4±9.7%vs.63.5%±5.7%,P<0.001。11q23缺失仅在MYCN正常患者预后不良(3年EFS率:34.3±9.5%v s.53.4±10.3%,P=0.037;3年OS率:42.9±10.4%vs.75.9±6.1%,P=0.048)。同时具有MYCN扩增和11q23缺失的患者预后最差(P<0.001)。结论染色体11q23缺失仅在无MYCN基因扩增的骨髓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预示预后不良。在识别高危患者方面,两种标志物的联合评估远优于单一标志物评估。
岳志霞邢天禹高超刘曙光赵文赵倩王希思金眉马晓莉
关键词:神经母细胞瘤骨髓转移总生存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