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引红
- 作品数:13 被引量:54H指数:4
- 供职机构:河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 白光LED用新型红色荧光粉Sr_5(BO_3)_3Cl:Eu^(3+)的制备与发光特性被引量:3
- 2013年
-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Sr5(BO3)3Cl:Eu3+新型红色发光材料,并对其结构和发光特性进行了研究。X射线衍射测试表明合成材料为纯相Sr5(BO3)3Cl晶体。材料的主发射峰位于587,596,613nm和626nm,对应Eu3+的5 D0→7F1,7F2辐射跃迁。监测626nm发射峰,激发光谱主峰位于392nm,可被InGaN管芯有效激发。通过时间分辨光谱测得Eu3+离子5 D0能级的荧光寿命约为2.28ms。研究了Eu3+离子掺杂浓度对Sr5(BO3)3Cl:Eu3+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随着Eu3+离子浓度的增大,样品的发光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最佳掺杂浓度为16%(摩尔分数)。计算了Eu3+离子浓度猝灭的临界距离为1.46nm。测量了不同Eu3+浓度样品的色坐标,均位于色品图红光区,符合NTSC标准。
- 杨志平宋延春韩月潘飞刘鹏飞赵引红
- 关键词:发光浓度猝灭
- Ca10Li(PO4)7:Dy3+,Ce3+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能
- 杨志平赵引红刘鹏飞吕梁梁晓双
- 关键词:发光浓度猝灭
- 新型单基质白光荧光粉Sr_3La_(1-x)(PO_4)_3:xDy^(3+)制备及发光性能被引量:3
- 2012年
-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Sr3La1-x(PO4)3:xDy3+荧光粉,并对其结构和发光特性进行了研究。样品发射光谱呈多峰发射,主峰位于482,576和666 nm,分别对应Dy3+的4F9/2→6H15/2,4F9/2→6H13/2和4F9/2→6H11/2特征跃迁。监测不同发射峰,激发光谱峰位置不变,主激发峰位于348,362和385 nm,可以被InGaN管芯有效激发。分析了Dy3+掺杂浓度对样品发光强度的影响,确定Dy3+的最佳掺杂摩尔分数为10%。根据Dexter理论分析其浓度猝灭机理为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不同Dy3+掺杂浓度样品发射光谱的色坐标均在白光区域内。
- 杨志平刘鹏飞宋延春韩月赵引红周东站
- 关键词:发光特性
- 稀土掺杂Ca10Li(PO4)7荧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特性
- 本文采用高温固相法,在1050℃条件下,灼烧4小时合成了稀土离子(Sm3+,Eu3+,Tb3+和Dy3+)掺杂的Ca10Li(PO4)7荧光粉,并分别讨论了不同稀土离子掺杂的荧光粉的物相结构、发射光谱、激发光谱、浓度对发...
- 赵引红
- 关键词:稀土掺杂荧光材料发光特性
- 文献传递
- KNaCa_2(PO_4)_2基质中Ce^(3+)→Tb^(3+)的能量传递与发光特性被引量:1
- 2012年
-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Ce3+,Tb3+激活的KNaCa2(PO4)2发光材料,并对其发光特性进行了研究。荧光光谱测试表明:Ce3+的加入显著增强了Tb3+的发射强度,观察到Ce3+对Tb3+的发光存在明显的敏化现象,且测得KNaCa2(PO4)2∶xCe3+,yTb3+的最佳掺杂浓度为x=0.01,y=0.16。根据Forster-Dexter理论判定KNaCa2(PO4)2∶Ce3+,Tb3+中Ce3+对Tb3+的能量传递属于电偶极-电四极相互作用引起的共振能量传递。研究表明,KNaCa2(PO4)2∶Ce3+,Tb3+材料是一种优良的紫外-近紫外激发白光LED用高亮度绿色发光材料。
- 杨志平刘鹏飞宋延春韩月赵引红周东站
- 关键词:高温固相法
- Ca_(10)Li(PO_4)_7∶Dy^(3+),Ce^(3+)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能
- 2013年
-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Ca10Li(PO4)7∶Dy3+发光材料,研究了Dy3+在Ca10Li(PO4)7基质中的发光特性。XRD测量结果表明,烧结温度为1 050℃时所制备的样品为纯相Ca10Li(PO4)7晶体。从激发谱可以看出样品主激发峰位于349 nm(6H15/2→6P7/2),363 nm(6H15/2→6P5/2),385 nm(6H15/2→6M21/2),样品可被UVLED管芯有效激发。发射谱由位于481 nm(蓝)和572 nm(黄)的两个峰组成,对应的能级跃迁为4F9/2→6H15/2、6H13/2。研究了不同Dy3+掺杂浓度对发光强度的影响,当Dy3+的摩尔分数为10%时发光最强。掺入Ce3+作为敏化剂,Ce3+→Dy3+发生共振能量传递,当掺杂量为10%Dy3+、14%Ce3+时,样品发光最强,其强度为单掺10%Dy3+时的13.4倍,发光颜色由黄白变为蓝白。
- 杨志平赵引红梁晓双刘鹏飞吕梁
- 关键词:浓度猝灭
- 新型橙红色荧光粉KNaCa_2(PO_4)_2:Sm^(3+)的发光性能被引量:4
- 2013年
- 利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KNaCa2(PO4)2:Sm3+系列橙红色荧光粉,并对其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样品的激发光谱在402nm有很强的发射带,与近紫外LED芯片匹配。在402nm近紫外光激发下,KNaCa2(PO4)2:Sm3+的发射光谱由3个峰组成,发射峰值位于569、601和648nm处,分别归属于Sm3+的4G5/2→6HJ/2(J=5,7,9)跃迁。随着Sm3+掺量的增加,样品发光强度先增强后减弱,当Sm3+掺量为0.02 mol时发光强度达到最大,浓度猝灭机理为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分析了不同Sm3+掺杂浓度样品的荧光衰减时间,并研究了电荷补偿剂Li+对样品发光强度的影响。样品KNaCa1.96(PO4)2:0.02Sm3+,0.02Li+发射光谱(402nm激发)的积分强度是商用红色荧光粉Y2O3:Eu3+发射光谱(253nm激发)的1.5倍。
- 杨志平刘鹏飞李娇娇吕梁赵引红董宏岩侯春彩
- 关键词:发光电荷补偿固相法
- 白光LED用Ba_3La(PO_4)_3∶Dy^(3+)荧光粉的制备与发光性能被引量:7
- 2013年
- 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一系列Ba3La1-x(PO4)3∶xDy3+荧光粉材料。利用XRD测量样品的物相,结果显示样品为纯相Ba3La(PO4)3晶体。样品的激发光谱由一系列宽谱组成,峰值分别位于322,347,360,386,424,451 nm。在347 nm激发下,荧光粉在482 nm(4F9/2→6H15/2)和575 nm(4F9/2→6H13/2)处有很强的发射。研究了不同Dy3+掺杂浓度对样品发射光谱的影响,当Dy3+摩尔分数x=0.10时出现猝灭现象,浓度猝灭机理为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确定了不同Dy3+掺杂浓度的Ba3La(PO4)3∶Dy3+的荧光寿命。Ba3La(PO4)3∶Dy3+荧光粉发射光谱的色坐标位于白光区域。
- 杨志平刘鹏飞宋延春韩月赵引红吕梁潘飞
- 关键词:荧光粉白光
- 橙红色荧光粉Ca_3Y_2(Si_3O_9)_2∶Sm^(3+)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的表征被引量:20
- 2014年
-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Ca3Y2-2x(Si3O9)2∶2xSm3+系列荧光粉,并表征了材料的发光特性.X射线衍射图谱表明:得到的样品为纯相Ca3Y2(Si3O9)2晶体;样品的激发光谱主要来源于Sm3+的特征激发;分别采用紫外、近紫外和蓝光作为激发源,样品均发射橙红光.在402nm近紫外光激发下,Ca3Y2(Si3O9)2∶Sm3+发射光谱主要由3个峰组成,发射峰值分别位于565nm、604nm和651nm,归属于Sm3+的4G5/2→6HJ/2(J=5,7,9)跃迁,其中发射主峰位于604nm处.通过时间分辨光谱测得Sm3+的4G5/2能级的荧光寿命.随着Sm3+摩尔浓度的增加,样品发光强度先增强后减弱,当x=0.02时发光强度达到最大,浓度猝灭机理为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
- 杨志平梁晓双赵引红侯春彩王灿董宏岩刘利鹏
- 关键词:荧光粉发光SM^3+
- 新型红色荧光粉NaY(MoO_4)_2:Sm^(3+)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的研究被引量:13
- 2012年
-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NaY(MoO4)2:Sm3+新型红色荧光粉,研究了Sm3+在NaY(MoO4)2基质中的发光特性。X射线衍射(XRD)测量结果表明,烧结温度为550℃时,制备的样品为纯相NaY(MoO4)2晶体。样品激发谱由两部分组成:220~340nm为电荷迁移带,峰值位于297nm;350~500nm的一系列线状峰为Sm3+的特征激发峰,最强峰位于403nm(6 H5/2→4 F7/2)。样品可被UV-LED管芯及蓝光激发。发射谱由564nm(4 G5/2→6 H5/2),600nm和607nm(4 G5/2→6 H7/2)、647nm(4 G5/2→6 H9/2)和708nm(4 G5/2→6 H11/2)4个峰组成,最强发射峰位于647nm(4 G5/2→6 H9/2),呈现红光发射。研究了不同Sm3+掺杂浓度对NaY1-X(MoO4)2:xSm3+材料发光强度的影响,X=0.05时出现浓度猝灭,分析表明,其猝灭机理是电偶极-电偶极的相互作用。
- 杨志平赵引红赵青韩月宋延春周东站刘鹏飞
- 关键词:发光荧光粉浓度猝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