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邵技新

作品数:18 被引量:67H指数:5
供职机构:贵州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贵州省省长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经济管理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建筑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7篇农业
  • 6篇岩溶
  • 5篇岩溶山区
  • 4篇景观
  • 3篇生态
  • 3篇足迹
  • 3篇县域
  • 3篇县域农业
  • 3篇基于GIS
  • 3篇碳足迹
  • 2篇人居
  • 2篇生态足迹
  • 2篇碳排放
  • 2篇农村
  • 2篇农业投入
  • 2篇自我
  • 2篇自我发展
  • 2篇乡村景观
  • 2篇喀斯特地区
  • 2篇可持续发展

机构

  • 17篇贵州师范学院
  • 5篇贵州科学院
  • 5篇南京大学
  • 4篇重庆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遥...
  • 1篇毕节教育学院

作者

  • 18篇邵技新
  • 10篇张凤太
  • 5篇苏维词
  • 2篇邓宝昆
  • 2篇李松
  • 2篇梁玉华
  • 1篇王腊春
  • 1篇赵卫权
  • 1篇孙德亮
  • 1篇杨鸿雁
  • 1篇曹欢
  • 1篇龙守梁
  • 1篇徐红勤
  • 1篇谭姚
  • 1篇石韦
  • 1篇李恋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广东农业科学
  • 2篇贵州农业科学
  • 2篇热带地理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生态经济
  • 1篇贵州教育学院...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南方农业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成都工业学院...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6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贵州农村自我发展模式探析
2014年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自我发展是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能力的关键,人居环境改造是提升农村自我发展的新视角。因此,本文基于农村人居环境改造与自我发展能力培育关系,总结提练贵州省基于传统聚落景观的村落人居环境优化建设、基于原生态民族旅游村寨建设、基于旅游景点和自然遗产辐射带动村寨建设、基于户外探险旅游的山地村寨建设等自我发展导向模式。并从规章制度建设、规划、融资渠道、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等方面提出实现自我发展的农村人居环境改造的对策。
邵技新张凤太
关键词:农村自我发展
基于GIS的贵阳PM_(2.5)质量浓度城乡过渡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1
2014年
PM2.5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和身体健康的主要污染物,也是气候和环境问题的热点研究问题之一。PM2.5即大气污染细颗粒物,是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来源,通过选取具有明显城乡过渡趋势的环保局、太慈桥、小河、花溪、马鞍山、金阳和桐木岭监测点,采集2013年12月20日到2014年2月27日的PM2.5日均质量浓度数据,以及2014年1月20日到2月18日的时均质量浓度数据,分析研究PM2.5质量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和浓度变化的影响因素。PM2.5数据覆盖了优良中差多种污染类型,在数据平均抽样误差分析的基础上,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的空气质量准则,探索性地利用遥感、GIS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贵阳市PM2.5质量浓度的城乡变化特征,以及与气象因素、土地利用信息和城市区域之间的关系。1973、1990年的贵阳城区信息分别提取自1973年12月30日的LANDSAT MSS影像(辅以1:50000地形图)、1990年10月16日的LANDSAT 5影像,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和2010年贵阳建成区信息提取自2010年9月21日的LANDSAT 5。以监测点为原点生成监测点500 m缓冲区,以资源1号02C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目视解译方法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分析PM2.5质量浓度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利用GIS量取监测点与1973年贵阳市主城区边缘的最短距离,分析其与监测点PM2.5质量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PM2.5日均质量浓度值呈现由农村向城市递增的趋势,并随着监测时间的推移形成明显的递减趋势,7个监测点日均数据均值是77μg·m-3,农村监测点桐木岭的监测值是56μg·m-3,马鞍山74μg·m-3,和金阳73μg·m-3,花溪81μg·m-3,小河86μg·m-3,太慈桥86μg·m-3,环保局85μg·m-3。质量浓度>100μg·m-3的总时数,桐木岭为13 h,金阳81 h,环保局、马鞍山106 h,花溪118 h,小河154 h,太慈桥157 h。2PM2.5日均质量浓度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除夕以后PM2.5浓度显著下降,平均浓度相差47μg·m-3。PM2.5时
李松邓宝昆邵技新徐红勤李恋
关键词:PM2.5质量浓度城乡影响因素GIS
贵州喀斯特山区乡村景观生态优化模式研究被引量:15
2009年
根据贵州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农村生态环境脆弱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特点,指出贵州喀斯特乡村景观优化的意义,提出喀斯特地区乡村景观优化的"景观异质性与多样性、尺度性、因地制宜、特色突出和持续性原则",并将景观优化与农业生产、旅游开发、山地开发和石漠化治理相结合,设计出了城郊旅游农业模式、丘陵山地农业旅游优化模式、水域渔业旅游模式和小流域石漠化治理生态农业模式4种贵州喀斯特山区乡村景观优化模式。
张凤太邵技新苏维词
关键词:喀斯特山区乡村景观生态优化
岩溶山区县域农业碳足迹分析——以毕节地区为例
<正>为探索岩溶落后地区的低碳农业发展途径,选择典型岩溶地区-毕节地区,以2010年统计数据为例,对其农业碳排放、碳固定和碳足迹进行估算。研究结果表明:(1)毕节地区8个县市的农业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明显,农业...
邵技新
关键词:岩溶山区农业碳足迹
文献传递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喀斯特高原山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依据生态赤字占人均生态足迹比率,建立了基于生态足迹的喀斯特高原山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标准。以毕节地区为例,通过生态足迹的需求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得出,在考虑化石燃料情况下,毕节地区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2.970 3hm2,区域发展的人均生态足迹供给为0.267 9hm2,人均生态赤字为-2.702 3,人均生态赤字与生态足迹比率为-0.877 9,反映了毕节地区生态系统整体处于病态状态。在不考虑化石燃料消耗对生态系统健康产生的后果前提条件下,毕节试验区及所属8个县市均为亚健康状态和欠健康状态。在空间格局上,毕节地区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由西北向北部、南部和东部地区逐渐变差;在不考虑化石燃料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空间变化也大致从中心向周围方向变差。化石燃料、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密度大小及喀斯特出露面积(人地矛盾)对毕节喀斯特高原山地生态系统影响较大。
张凤太苏维词赵卫权梁玉华邵技新
关键词:生态足迹
基于农业投入的贵州农业碳排放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基于化肥、农膜、农药、农业机械(柴油机械,汽油机械,电力机械等)等农业投入,根据其碳排放系数,准确核算贵州农业投入引起的碳排放。结果表明:2000年贵州农业投入的碳排放为710 141 t,2010年为936 636 t,总增长率为31.89%,处于缓慢增长状态;农业投入的单位耕地面积和农业人均碳排放强度增长趋于吻合,处于缓慢增长阶段;化肥使用导致的碳排放在整个农业投入的碳排放中始终占据绝对支配地位,农机总体使用量还很少,由其导致的碳排放所占比例十分有限和微小。
张凤太邵技新孙德亮
关键词:农业投入碳排放
基于农业与能源资源消费的岩溶山区碳排放效应研究
2012年
岩溶山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且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准确评估岩溶山区农业与能源消费碳排放对区域碳汇核算有重要意义。参考已有研究,借助生态足迹的理论,将资源消费转化为土地面积,利用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转换系数,间接计算毕节地区2008年资源消费的碳排放。结果表明:(1)2008年毕节地区的生物资源消费(农作物)产生的总的碳排放为535960.68t,人均碳排放量0.0643t/人,单位面积碳排放量0.1996t/km2;能源消费碳排放中,标准煤消费、天然气消费、油料消费碳排放分别为30058347.94、1707.766204、18956.56547t,人均碳排放量分别为3.6046、0.0002、0.0023t/人,单位面积碳排放量分别为11.1937、0.0006、0.0071t/km2;(2)毕节地区主要是以煤炭消费的碳排放为主,煤炭消费碳排放在能源消费碳排放中占99.9%;(3)毕节地区的碳汇(固碳)效果较差,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导致的石漠化加剧,森林覆盖率较低,其次是岩溶背景所致。探讨典型岩溶地区基于资源消费的碳排放,可以完善中国碳排放理论,也为国家制定差异化的区域碳减排目标和碳排放调控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邵技新
关键词:资源消费岩溶山区碳排放
基于GIS的毕节市岩溶山区乡村景观格局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采用2000年贵州省毕节市的TM/ETM卫星影像数据,依据GIS软件对毕节市岩溶山区乡村景观格局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毕节市的农村景观分布差异性比较大,景观的破碎程度较高,农业景观的完整性较差,景观除了聚落景观的分维数较低外,其他农村景观的分维数比较高。其农村景观的斑块形状极不规则,形状无规律性。
邵技新张凤太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GIS)岩溶山区
贵州省喀斯特景观分类及退化喀斯特景观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按照≥10℃活动积温、年平均日照时数、年降水量并结合贵州省喀斯特地区的地形地貌,将贵州省喀斯特景观分为5个景观大类(南亚热带喀斯特景观、中亚带喀斯特景观、北亚带喀斯特景观、暖温带喀斯特景观和中温带喀斯特景观)和28个景观亚类。同时,结合喀斯特地区植被生态系统的逆向退化特征,将两者有机结合,分析得出喀斯特地区的退化生态景观类型。
邵技新
关键词:喀斯特景观
岩溶脆弱生态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创新构想——岩溶流水养鱼生态沟驱动模式被引量:6
2012年
以贵州省为例,借鉴传统农业开发模式,充分挖掘岩溶区资源优势,通过改造传统养鱼业,提升产品质量,将生态农业开发、特色冷水鱼养殖、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业"串并"结合,实现融合互动,提出岩溶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岩溶流水养鱼生态沟驱动模式。进而阐述其概念和内涵,在此基础上,从资源依托性、经济价值、生态效应、交通和市场角度,分析该模式在岩溶区实施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岩溶流水养鱼生态沟驱动模式是有别于岩溶区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模式,在岩溶区具有推广的可行性以及生态和经济价值,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张凤太王腊春苏维词邵技新杨鸿雁谭姚龙守梁石韦
关键词:农业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