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冰清

作品数:4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视网膜
  • 3篇视网膜病
  • 3篇视网膜病变
  • 3篇糖尿
  • 3篇糖尿病
  • 3篇糖尿病视网膜
  • 3篇糖尿病视网膜...
  • 3篇糖尿病视网膜...
  • 3篇网膜
  • 3篇病变
  • 1篇代谢
  • 1篇代谢记忆
  • 1篇单抗
  • 1篇心房
  • 1篇心房颤动
  • 1篇血栓
  • 1篇血栓栓塞
  • 1篇药物辅助
  • 1篇增生
  • 1篇增生性糖尿病...

机构

  • 4篇上海市第一人...

作者

  • 4篇郑冰清
  • 3篇郑志
  • 2篇李涛
  • 1篇赵姝芝
  • 1篇蔡泠
  • 1篇洪江
  • 1篇倪丽莎
  • 1篇赵淑芝
  • 1篇陈威
  • 1篇盛源

传媒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中华眼底病杂...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补体系统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3年
补体系统生物学活性包括细胞毒、溶菌、杀菌、调理、免疫黏附、中和并溶解病毒和炎性介质的作用,主要通过经典、替代、凝集素3种途径被激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工作人群中首位致盲性疾病,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有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补体系统的活化与DR的发病过程有着密切联系,这将为DR的预防和治疗提出新的研究思路。
郑冰清郑志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补体系统蛋白质类补体激活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代谢记忆”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3年
糖尿病患者若高血糖不能及时有效控制,即使后期血糖长期控制良好,仍可能发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即为高血糖的“代谢记忆”效应。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早期高血糖如不能得到及时控制,后期及时严格控制血糖,DR仍会发生、发展。多项糖尿病临床试验研究发现早期严格控制血糖可以延缓DR的病程,但糖尿病血管性应激物仍然处于高水平。炎症因子瀑布、氧化应激增强以及表观遗传修饰的变化等在高血糖“代谢记忆”现象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赵姝芝李涛郑冰清郑志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理生理学
贝伐单抗辅助的23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2011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高达9240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作为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在糖尿病人群中的患病率为37%,是导致成人获得性盲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出血为特征,具有致盲率大,手术难度高等特点。针对与此,本文主要探讨术前注射贝伐单抗对23 G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共收集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70例,药物辅助手术组(A组)21例,术前3-7天行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1.25 mg/0.05 mL);单纯手术组(B组)49例,行23G玻璃体切割术。分析两组术前及术后视力、手术时间、医源性裂孔、电凝、术后出血的不同。结果:在术后3月,两组视力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均手术时间为74分钟,而B组平均手术时间为85分钟(P>0.05)。医源性裂孔在A组中有1例,而B组中有16例(P<0.05),在A组中有3例使用电凝,B组中有25例使用电凝(P<0.05)。A组有1例出现术中及术后出血,B组为20例(P<0.05)。结论:在这个回顾性研究中,我们发现对于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人,术前玻璃体腔注射1.25 mg/0.05 ml贝伐单抗可以显著减少医源性裂孔的发生,减少术中电凝使用及术中术后出血的发生。
李涛郑志郑冰清赵淑芝陈威倪丽莎
关键词:贝伐单抗阿伐斯汀
心房颤动并发血栓栓塞患者脑钠肽与D-二聚体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观察房颤及房颤并发血栓栓塞患者血浆内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和D-二聚体(D-dimer)的表达水平;探讨两者表达水平的关联性以及两者对房颤血栓栓塞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5月-2012年12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病人;根据入组及排除标准将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74例分为对照组、单纯房颤组与房颤血栓组;对所有对象进行数据采集,包括年龄、性别、血脂情况、高血压病史、血糖等情况;对所有对象进行D-dimer及BNP水平的数据采集。结果:(1)房颤血栓组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和单纯房颤组(P<0.001);(2)房颤血栓组的D-dimer和BNP水平高于单纯房颤组(P<0.05)和对照组(P<0.001);(3)单纯房颤组BNP水平与D-dimer水平呈正相关性(r=0.507,P=0.004),房颤血栓组BNP水平与D-dimer水平呈正相关性(r=0.680,P<0.001)。结论:(1)心房颤动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并发血栓栓塞风险也增加,指导我们在临床治疗时需要重视年龄因素。(2)患者血浆中D-dimer和BNP水平的增高是心房颤动并发血栓栓塞患者的危险信号。(3)D-dimer和BNP检测在预防心房颤动并发血栓栓塞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盛源郑冰清蔡泠别立展洪江
关键词:心房颤动血栓栓塞D-二聚体脑钠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