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淞文

作品数:12 被引量:62H指数:5
供职机构:大连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成像
  • 5篇弥散
  • 4篇弥散加权
  • 4篇骨头
  • 4篇股骨
  • 4篇股骨头
  • 3篇影像
  • 3篇弥散加权成像
  • 3篇加权成像
  • 3篇磁共振
  • 2篇影像学
  • 2篇头坏死
  • 2篇细胞
  • 2篇弥散系数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坏死
  • 2篇急性
  • 2篇急性脑梗死
  • 2篇健康成人

机构

  • 6篇大连市中心医...
  • 5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滨州医学院
  • 1篇青岛大学
  • 1篇聊城市人民医...

作者

  • 11篇郑淞文
  • 4篇王绍武
  • 4篇王琰
  • 4篇董越
  • 4篇姜原
  • 3篇宁殿秀
  • 3篇宋清伟
  • 1篇孙美玉
  • 1篇李金莲
  • 1篇张泳华
  • 1篇王春波
  • 1篇邴晶
  • 1篇郎志谨
  • 1篇谭晓天
  • 1篇徐哲
  • 1篇王燕
  • 1篇陶芳
  • 1篇韩彦弢
  • 1篇王楠
  • 1篇王茹欣

传媒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国CT和M...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磁共振成像
  • 1篇航空航天医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评估脊髓病变的临床应用进展
2013年
常规MRI可以清晰显示脊髓占位、水肿、出血或受压等征象,成为目前临床诊断脊髓病变的重要手段,但对脊髓微结构及病变真实范围显示的敏感性低,与神经功能缺失程度不符.损伤程度难以量化。且对纤维束的受损情况无法直观显示。
郑淞文谭晓天
关键词: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脊髓病变常规MRI
双侧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CT影像学的客观评估被引量:14
2019年
背景:对于合并有显著的腰椎不稳定的患者,需要通过外科手术将突出的椎间盘部分切除,同时扩大变窄的神经根管以缓解腰神经根的压迫,并且在切除突出椎间盘和扩大神经根管的同时还需要内固定联合植骨融合以恢复脊柱的稳定性,以解除不稳定因素所导致的腰神经根受压迫而产生的腰腿疼痛症状。有研究认为,CT检查可以准确的反映椎间盘是否发生突出,清楚显示椎间盘突出的形态、大小和部位。目的:CT影像学评估双侧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7月在大连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双侧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治疗。研究于2018-06-30通过大连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完成随访;②治疗后1,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③随着时间的延长,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治疗后MacNab疗效的优良率逐渐显著增加(P<0.05);④治疗后各时间点的椎间盘腹侧高度、椎间盘背侧高度、椎间孔间最大高度、棘突顶距均显著性高于治疗前(P<0.05);影像学显示治疗后患者的腰椎角度逐渐恢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恢复,CT扫描检查显示椎弓根螺钉固定良好,没有断裂和松动现象;治疗前及治疗后随访,CT影像检查的椎间盘腹侧高度、椎间盘背侧高度、椎间孔间最大高度、棘突顶距离与腰痛目测类比评分、腿痛目测类比评分之间均呈负相关(P<0.05);⑤结果提示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联合椎体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显著,使用CT影像学方法不但可以评估病情而且还可以评估椎间盘腹侧高度、椎间盘背侧高度、椎间孔间最大高度、棘突顶距恢复情况、腰
郑淞文孟仪龙钰函徐哲张泳华
关键词:椎间融合
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被引量:1
2012年
背景: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已经成为目前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研究的重点。但对于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自体骨髓移植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研究鲜有报道。目的:抽提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行体外扩增和表型鉴定。方法:取成年大耳白兔10只,对照组2只不给任何药物;模型组8只每周2次臀肌注射甲基强的松龙8mg/kg制备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29、CD34、CD44的表达。结果与结论:经过大量激素作用后,MR灌注成像及病理切片结果显示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组造模成功。模型组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h内仅有少量细胞贴壁,12d左右细胞铺满瓶底的85%-90%,传代培养生长良好;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曲线呈典型S型,第4-7天处于高速增殖期,与对照组生长曲线相近;经流式细胞术鉴定,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34表达呈阴性,CD29,CD44表达呈阳性,证明所培养的细胞为较纯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示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强的生长和增殖能力,可用于干细胞标记及进一步自体移植治疗。
郑淞文王楠王琰刘洋姜原董越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干细胞标记自体移植
MR弥散加权成像诊断股骨头坏死被引量:16
2012年
目的探讨MR DWI在股骨头坏死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应用MR SE-EPI-DWI序列对34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共40个髋关节[根据Steinberg分期分为I~Ⅱ期(第1组)、Ⅲ~Ⅳ期(第2组)、Ⅴ~Ⅵ期(第3组)]及90名健康志愿者共180个髋关节进行图像采集,b值分别选取300、500、700s/mm2。应用Functool软件进行分析,得到ADC图。选取ROI为100mm2,测量双侧股骨头的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值为300、500、700s/mm2时,股骨头坏死患者股骨头的ADC均值分别为(13.00±2.54)×10-4 mm2/s、(10.73±3.10)×10-4 mm2/s、(8.77±1.55)×10-4 mm2/s,正常股骨头的ADC均值分别为(3.63±1.34)×10-4 mm2/s、(1.87±0.76)×10-4 mm2/s、(1.49±0.53)×10-4 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第1组股骨头坏死区ADC值最小,第2组ADC值最大,而第3组ADC值又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 DWI可以清晰显示股骨头坏死的病变区域,ADC值对于区分正常及病变区域、指导股骨头坏死分期有一定价值。
董越王琰王绍武郑淞文姜原王茹欣宁殿秀宋清伟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股骨头坏死表观弥散系数
双源CT头颈部血管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评估作用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讨双源CT头颈部血管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评估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征得患者家属知情同意下实施双源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参照标准,探讨双源CT头颈部血管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评估作用。结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证实,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无狭窄5例、轻度狭窄8例、中度狭窄35例、重度狭窄14例、完全闭塞8例,双源CT头颈部血管成像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00%、100.00%、94.74%、92.86%、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源CT头颈部血管成像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95.00%、特异度100.00%、准确率95.71%,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评估工作中双源CT头颈部血管成像可收获理想的评估结果,值得于今后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郑淞文陶芳周杰汝小双牟肖霖宋扬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狭窄
视神经脊髓炎患者临床诊断中MRI检查的准确性及影像特征
2021年
目的探讨视神经脊髓炎患者临床诊断中MRI检查的准确性及影像特征。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视神经脊髓炎患者8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头颅CT检查,研究组给予MRI检查。观察分析两组检查准确性、诊断价值、MRI影像特征分析以及相关sw指标变化情况等。结果研究组病灶部位最长直径、病灶数量等相关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检查准确性也明显高99于对照组(P<0.05);<5 mm病灶以及>5 mm的病灶中,研究组检出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病灶MRI特征,大部分病灶均在皮层下及深部脑白质处,其余分别在胼胝体、脑桥、延髓、脑室室管膜附近以及丘脑等位置;病灶形态特征,基本上都表现为斑片样,只有小部分表现为明显的点状以及类圆形等。结论视神经脊髓炎患者在接受临床诊断时应用MRI检查具有理想效果,可以对视神经脊髓炎疾病做到尽早发现以及救治,有利于促进病灶检出率提升,从而对病灶数量进行全面检测,可进一步减少患者死亡率。
龙钰函王燕郑淞文
关键词:视神经脊髓炎MRI检查影像特征
中波紫外线诱导HaCaT细胞凋亡与扇贝多肽的影响:肿瘤坏死因子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通路的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背景:扇贝多肽可以通过Fas通路及NF-κB通路发挥对中波紫外线照射后的人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的保护作用。目的:观察中波紫外线辐射后HaCaT细胞的凋亡情况和细胞内肿瘤坏死因子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的活化情况,以及扇贝多肽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以20mJ/cm2中波紫外线辐照HaCaT细胞0.5h建立细胞辐射损伤模型,药物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抑制剂组分别在造模前2h加入1.42,2.84,5.69mmol/L的扇贝多肽、5.68mmol/L的维生素C及50mg/L的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结果与结论:中波紫外线辐照后,HaCaT细胞凋亡增多,肿瘤坏死因子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 mRNA及磷酸化JNK蛋白表达量增加;1.42,2.84,5.69mmol/L的扇贝多肽均可降低中波紫外线辐照引起的细胞内肿瘤坏死因子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 mRNA及磷酸化JNK表达,抑制HaCaT细胞凋亡,以5.69mmol/L扇贝多肽的作用效果最明显,与5.68mmol/L维生素C的作用相当,且50mg/L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也可明显降低中波紫外线辐照引起的细胞内磷酸化JNK表达。说明扇贝多肽能抑制中波紫外线辐照引起的HaCaT细胞凋亡,其可以通过肿瘤坏死因子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通路发挥抗凋亡作用。
郑淞文郑淞文李金莲王春波
关键词:扇贝多肽JNK中波紫外线凋亡HACAT细胞
健康成人股骨头MR弥散特征与年龄相关性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股骨头MR弥散加权特征,ADC值范围,以及年龄与ADC值的相关性;为DWI在股骨头病变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随机选取健康成人志愿者90人,共180个髋关节参与研究,其中男42例,女48例,年龄24-78岁,平均年龄57.3岁。志愿者纳入标准:①双侧髋关节发育对称、无髋关节疼痛症状,影像学排除髋关节疾病;②无髋关节外伤及手术史;③无代谢性骨病、肿瘤史。应用GEsigna1.5TMRI扫描仪,DWI应用SE-EPI序列进行图像采集,扩散敏感系数(b值)分别选取500s/mm2,700s/mm2。应用Functool软件进行分析,得到ADC图。选取感兴趣区大小为100mm2,测量双侧股骨头的ADC值。比较不同b值股骨头ADC值的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ADC值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健康成人股骨头DWI影像呈均匀的低信号;在b值分别为500s/mm2,700s/mm2时,健康成人股骨头的ADC值分别为(1.87±0.76)×10-4mm2/s,(1.49±0.53)×10-4mm2/s;并且ADC值与年龄具有相关性,随着年龄的增大,ADC值有变小趋势。结论本研究得到了1.5T健康成人股骨头的ADC值范围,ADC值与年龄呈负相关;为DWI在股骨头相关疾病的研究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董越王琰王绍武郑淞文姜原宁殿秀宋清伟
关键词:股骨头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
胫骨上段尤文肉瘤误诊为化脓性骨髓炎的影像学分析1例被引量:5
2012年
病例女,11岁。主诉:无诱因左小腿间断疼痛9月,与活动无明显关系,有夜间痛。2009年3月行X线检查示左股骨下段、左胫骨上段局部骨质密度增高,建议随诊。遂于当地诊所行抗炎对症治疗(具体药物名称与剂量不详),症状未见明显缓解。2009年9月以症状加重伴左小腿肿胀来我院就诊。2009年12月行X线检查示左胫骨上段病变,建议详查。
郑淞文王绍武孙美玉郎志谨
关键词:骨髓炎放射摄影术
健康成人股骨头及颈部的MR弥散加权成像表现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探讨健康成人股骨头、颈MR弥散加权特征,为进一步研究DWI在股骨头病变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健康志愿者90人,共180个髋关节参与研究,其中男42例,女48例,年龄24~78岁,平均年龄57.3岁。志愿者纳入标准:①双侧髋关节发育对称、无髋关节疼痛症状,影像学排除髋关节疾病;②无外伤及手术史;③无代谢性骨病、肿瘤史。应用GEsigna1.5TMRI扫描仪,DWI应用SE-EPI序列进行图像采集,b值分别选取300s/mm2,500s/mm2,700s/mm2。应用Functool软件进行分析,得到ADC图。选取感兴趣区大小为100mm2,分别测量双侧股骨头、股骨颈干交界区的ADC值。并比较同一b值不同部位ADC值的差异。结果在b=300s/mm2时,股骨头、股骨颈ADC值分别为(3.63±1.34)×10-4mm2/s、(5.36±1.50)×10-4mm2/s;在b=500s/mm2时,股骨头、股骨颈ADC值分别为(1.87±0.76)×10-4mm2/s、(3.75±1.03)×10-4mm2/s;在b=700s/mm2时,股骨头、股骨颈ADC值分别为(1.49±0.53)×10-4mm2/s、(3.54±0.93)×10-4mm2/s。成像条件相同时,股骨颈的ADC值大于股骨头的ADC值,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得到了1.5T正常人股骨头、股骨颈的ADC值范围。相同成像条件股骨头的ADC值低于股骨颈的ADC值,为DWI在股骨头相关疾病的研究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琰董越王绍武郑淞文姜原宁殿秀宋清伟
关键词:股骨头弥散加权成像ADC值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