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黏膜
  • 4篇内镜
  • 3篇息肉
  • 3篇广基息肉
  • 2篇直肠
  • 2篇切除
  • 2篇切除术
  • 2篇黏膜切除
  • 2篇黏膜切除术
  • 2篇黏膜下
  • 2篇黏膜下剥离术
  • 2篇腺瘤
  • 2篇膜切除术
  • 2篇膜下
  • 2篇内镜下黏膜
  • 2篇内镜下黏膜切...
  • 2篇内镜下黏膜切...
  • 2篇内镜黏膜
  • 2篇内镜黏膜下
  • 2篇内镜黏膜下剥...

机构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4篇姜红红
  • 4篇赵克
  • 4篇丁健华
  • 4篇郑玲
  • 2篇朱军
  • 2篇汤海燕
  • 2篇佟静
  • 2篇尹淑慧
  • 2篇王秋枫

传媒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中华腔镜外科...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巨大广基息肉被引量:5
2012年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近年来开展的内镜切除技术,主要用于胃肠道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的较大、广基病变的一次性大块和完整切除。与上消化道相比.结直肠壁更薄,ESD难度更高。第二炮兵总医院对2008年12月至2010年2月肠镜检查发现的14例直径大于或等于3cm的结直肠巨大广基息肉行ESD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朱军丁健华赵克汤海燕王秋枫姜红红郑玲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结直肠息肉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七例临床总结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e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直肠类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7例结肠镜发现的距肛门8cm以内直肠肿物行ESD治疗。内镜下先于病变边缘做标记点,沿标记点环形切开黏膜,于病灶下方剥离黏膜下层,同时多次黏膜下注射,保持病灶与肌层分离,直至完整剥离肿瘤。结果7例术后病理诊断为直肠类癌,肿瘤直径0.9~1.6em,均成功经内镜切除,基底及距切缘0.2cm以内无类癌组织累及。随访13~28个月,未见肿瘤残留和复发。结论ESD用于治疗直径≤2.0cm、未侵犯固有肌层的直肠类癌,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朱军王秋枫丁健华汤海燕郑玲姜红红赵克
关键词:直肠肿瘤病理学类癌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大肠广基息肉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大肠广基息肉的治疗价值。方法利用结肠镜下染色、气量诱导试验及非抬起征,确定病变的范围及浸润深度,对82例大肠广基息肉患者共95个息肉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标本回收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所有息肉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切除,病理结果增生性息肉8例,绒毛状腺瘤24例,管状腺瘤12例,绒毛状管状腺瘤54例,其中腺瘤伴中重度异型增生51例,局部癌变4例。无严重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随访中,2例4cm大小绒毛状腺瘤行分片黏膜切除治疗后1个月,原创面见0.5cm大小息肉复发,予热活检钳钳除,随访1年未见复发。其余病例随访3~24个月未见复发。结论EMR是治疗大肠广基息肉安全、有效的方法。
丁健华赵克尹淑慧姜红红佟静郑玲
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息肉腺瘤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大肠广基息肉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对大肠广基息肉的治疗价值。方法利用结肠镜下染色、气量诱导试验及非抬起征,确定病变的范围及浸润深度,对82例大肠广基息肉患者共95个息肉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标本回收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所有息肉完成EMR切除,病理结果增生性息肉8例,绒毛状腺瘤24例,管状腺瘤12例,绒毛状管状腺瘤54例,其中腺瘤伴中重度异型增生51例,局部癌变4例。无严重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随访中,2例4 cm大小绒毛状腺瘤行EPMR治疗后1月,原创面见0.5 cm大小息肉复发,予热活检钳钳除,随访1年未见复发。其余病例随访3~24个月未见复发。结论EMR是治疗大肠广基息肉安全、有效的方法。
丁健华赵克尹淑慧姜红红佟静郑玲
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息肉腺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