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郝利恒

作品数:8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巴彦淖尔市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切除
  • 2篇切除术
  • 2篇阑尾
  • 2篇阑尾炎
  • 2篇腹腔
  • 2篇腹腔镜
  • 2篇肝癌
  • 1篇胆囊
  • 1篇胆囊切除
  • 1篇胆囊切除术
  • 1篇电刀
  • 1篇电流
  • 1篇炎症
  • 1篇炎症因子
  • 1篇乙肝
  • 1篇乙肝相关
  • 1篇乙型
  • 1篇乙型肝炎
  • 1篇营养状态
  • 1篇预后

机构

  • 7篇巴彦淖尔市医...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郝利恒
  • 4篇乔桐杉
  • 2篇王猛
  • 1篇乔山
  • 1篇温鼎东
  • 1篇柳利
  • 1篇王金哲
  • 1篇孙海昌

传媒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药学学报
  • 1篇辽宁医学杂志
  • 1篇中国伤残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心血管外科杂...
  • 1篇肿瘤代谢与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中医辨证分型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分型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巴彦淖尔市医院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225例慢性乙肝患者,按3∶1∶1随机分为三组,1组患者采用中医辨证分型联合恩替卡韦治疗,2组患者采用固定处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3组患者单用恩替卡韦治疗,48周为一疗程。分别在治疗的第0、12、24和48周对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治疗48周后,1组患者的HBV-DNA水平变化、中医证候疗效与总体生理、心理健康水平均优于2组和3组(P<0.05)。结论中医辨证分型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良好,可明显改善患者健康水平。
郝利恒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恩替卡韦临床疗效
酯蟾毒配基抑制人肝癌细胞体外增殖和迁移侵袭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本文旨在探讨酯蟾毒配基对人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侵袭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采用MTT比色法测定酯蟾毒配基对4种肝癌细胞的体外生长抑制作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用来评估酯蟾毒配基对MHCC-97H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经不同浓度酯蟾毒配基处理后,MHCC-97H细胞内迁移侵袭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酯蟾毒配基能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其对MHCC-97H、HepG2、SK-Hep-1、Huh-7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值分别为0.55±0.06、2.83±0.24、5.25±0.49、14.89±2.28μmol·L^(-1);酯蟾毒配基还能显著抑制MHCC-97H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且具有显著的浓度依赖性。MHCC-97H细胞中的整合素α2(integrinα2)、整合素α6(integrinα6)、整合素β1(integrinβ1)、N-钙黏蛋白(N-cadherin)、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转录因子Twist的蛋白表达随着酯蟾毒配基的浓度增加而明显降低,而E-钙黏蛋白(E-cadherin)蛋白表达升高。此外,研究发现酯蟾毒配基作用细胞后p-PI3K/PI3K和p-AKT/AKT比值显著降低。综上所述,酯蟾毒配基明显抑制肝癌MHCC-97H细胞的体外增殖和迁移侵袭能力,与调控细胞内迁移侵袭蛋白表达及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
乔桐杉周雯敏范欣悦张雨荃谢婷林晓琪乔山郝利恒王猛张建业
关键词:酯蟾毒配基肝癌体外生长迁移
观察糖皮质激素(小剂量)对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治疗价值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小剂量)对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7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共90例,按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进行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小剂量糖皮激素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的好转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接近观察组(P>0.05)。结论在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时,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小剂量)不会影响治疗效果。
郝利恒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小剂量
肝癌患者营养状态与肝功能、炎症因子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营养状态与肝功能、炎症因子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巴彦淖尔市医院行半肝切除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7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患者主观整体评估(PG-SGA)结果将患者进行分组,0~≤1分组(13例)、2~≤3分组(34例)、4~≤8分组(58例)、≥9分组(65例)。比较各组患者肝功能指标与炎症因子水平差异,分析PG-SGA评分与肝功能指标、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并比较营养良好组(4~≤8分组+≥9分组)、营养不良组(0~≤1分组+2~≤3分组)预后生存状态。结果PG-SGA≥9分组患者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分别高于0~≤1分组、2~≤3分组、4~≤8分组(F=20.870、18.633、835.004、1190.48、26.283、28.242、31.109,P<0.05),白蛋白(ALB)分别低于0~≤1分组、2~≤3分组、4~≤8分组(F=-18.755,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G-SGA评分与ALB呈负相关(r=-0.403,P<0.05),与DBIL、TBIL、ALT、AST、TNF-α、IL-1、IL-6呈正相关(r=0.412、0.451、0.862、0.849、0.530、0.543、0.515,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营养良好组总生存情况优于营养不良组(χ^(2)=6.364,P<0.05)。结论肝癌患者多存在营养不良状况,且营养状态与肝功能、炎症因子及预后相关密切,临床需注重肝癌患者营养状态监测,保证患者术前营养状态良好.
郝利恒王猛乔桐杉
关键词:肝癌营养状态肝功能炎症因子预后
全层缝合在坏疽性阑尾炎术中的应用
2013年
目的:探讨应用全层缝合在坏疽性阑尾炎术中的疗效。方法 25例实验组(应用全层缝合)与25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缝合)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感染率的差异。结果:2组在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感染率与平均住院天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全层缝合的疗效优于常规缝合,值得临床推广。
乔桐杉恩日乐图郝利恒孙海昌
关键词:全层缝合坏疽性阑尾炎
腹腔镜超声刀与普通电刀下行阑尾切除术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14年
自上世纪80年代,腔镜技术的问世为阑尾切除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因具有对机体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使其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使用[1]。传统电刀产生的单相高频电流,在通过组织时瞬间产生100℃~200℃高温而达到止血和切割组织的目的,因此对周边组织的烧灼在所难免。超声刀的工作原理与电刀有本质的不同,进而有效的减少了对组织的损伤。
乔桐杉郝利恒
关键词:阑尾切除术超声刀急性阑尾炎高频电流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脓肿形成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脓肿形成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0年6月—2011年12月共完成465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的临床资料,分析6例发生腹腔脓肿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结果发生腹腔脓肿的6例患者,原因有术中止血不彻底、凝血功能差、分解粘连创面大、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短等。结论防止LC术后腹腔脓肿形成需注意鉴别诊断、术中操作轻柔、明确胆囊三角结构,有效引流等方面的内容,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柳利王金哲郝利恒温鼎东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脓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