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郝明

作品数:9 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九江市妇幼保健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新生儿
  • 2篇胆红素
  • 2篇药性分析
  • 2篇治疗新生儿
  • 2篇耐药
  • 2篇耐药性
  • 2篇耐药性分析
  • 2篇静脉
  • 2篇换血
  • 2篇红素
  • 2篇高胆红素
  • 2篇败血症
  • 1篇胆红素血症
  • 1篇蛋白
  • 1篇低出生体重
  • 1篇低出生体重儿
  • 1篇丁胺
  • 1篇动静脉
  • 1篇动脉
  • 1篇多巴

机构

  • 9篇九江市妇幼保...

作者

  • 9篇郝明
  • 5篇王强
  • 2篇唐军
  • 2篇江建华
  • 2篇李迎春
  • 2篇赵丽芳
  • 1篇高群英
  • 1篇许佳
  • 1篇黎瑞春
  • 1篇程灏
  • 1篇李卫
  • 1篇吴淑娟
  • 1篇闵青
  • 1篇胡小凤

传媒

  • 2篇九江医学
  • 2篇实用临床医学...
  • 1篇上海医药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中国生化药物...
  • 1篇中国小儿急救...
  • 1篇中国医学前沿...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新生儿败血症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了解病原菌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 2 1 0株从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中分离的阳性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分离的 2 1 0株病原菌中 ,革兰氏阳性球菌 1 4 2株 (6 7.6 % ) ,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CNS) 1 2 0株 (5 7.1 % )。革兰氏阴性杆菌 6 8株 (32 .4 % ) ,其中普通变形杆菌 1 6株(7.6 % ) ,大肠埃希氏菌 1 5株 (7.1 % ) ,肺炎克雷伯氏杆菌 1 2株 (5 .7% )。药物敏感试验显示病原菌对丁胺卡那、头孢哌酮、头孢噻肟、环丙沙星、亚胺培南、万古霉素的耐药性较低。结论 :对新生儿败血症应积极抽送血液培养和耐药监测 ,以快速确诊及指导合理用药 ,在未获得明确病原菌之前 ,可早期选用头孢派酮、头孢噻肟 ,对多重耐药菌株所致的严重感染可选用环丙沙星。
郝明黄会金王强唐军赵丽芳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耐药性
多巴酚丁胺对新生儿肺动脉高压患儿C-反应蛋白、D-二聚体、BNP水平及血气分析影响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多巴酚丁胺对新生儿肺动脉高压患儿C-反应蛋白、D-二聚体、BNP水平及血气分析的影响。方法收集江西省九江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患者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3例,对照组给予镇静、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血压、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盐酸多巴酚丁胺注射液5μg/(kg·min)静脉泵入,连续48 h。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儿的外周血C-反应蛋白、D-二聚体、BNP水平及血气分析情况进行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实验组患儿的血清CRP水平、血浆D-二聚体水平、BNP水平均较低(P<0.05);实验组患儿的Pa O2、Sp O2水平明显较高,PAH水平明显较低(P<0.05)。结论多巴酚丁胺能够显著降低新生儿肺动脉高压患儿血清CRP、血浆D-二聚体以及BNP水平,降低肺动脉高压。
程灏郝明江建华
关键词:多巴酚丁胺新生儿肺动脉高压C-反应蛋白D-二聚体
外周静脉营养在极低出体重儿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探讨外周静脉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长及其并发症情况。方法将7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分成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出生后第2-3天开始用外周静脉营养,经微电脑输液泵24h内均匀输入静脉营养液。对照组给予一般综合治疗。二组病情好转后及早开始经口或鼻饲微量喂养,以后逐渐增加奶量。结果治疗组出生后4-7d起体重开始增长,每天增重(20.06±7.64)g,对照组出生后10-15d起体重开始增长,每天增重(11.78±3.36)g。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11.9%(5/42),对照组为33.3%(10/30)。治疗组治愈率78.6%,对照组治愈率50.0%,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外周静脉营养能明显增加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体重,合理的营养素有利于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及早经口或鼻饲微量喂养效果好,可缩短静脉营养时间及住院天数。
郝明黎瑞春高群英江建华王强陈萍许佳
关键词:静脉营养极低出生体重儿
固尔苏与珂立苏联合鼻塞型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研究被引量:18
2014年
目的:探讨固尔苏与珂立苏联合鼻塞型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125例,45例采用固尔苏联合鼻塞型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治疗(固尔苏组),40例采用珂立苏联合鼻塞型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治疗(珂立苏组),40例单纯采用鼻塞型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治疗(对照组),比较3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经不同方式治疗后,全部患儿血气指标(PaO2、PaCO2、PaO2/FiO2)、氧合指数(OI)、平均气道压(MAP)、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氧疗时间均明显改善(P<0.05),其中固尔苏组、珂立苏组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固尔苏和珂立苏组的肺出血、肺炎、气胸、颅内出血及动脉导管未闭等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固尔苏或珂立苏联合鼻塞型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和安全性相近,且均明显优于单纯鼻塞型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郝明
关键词:固尔苏珂立苏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败血症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提高对新生儿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败血症的认识并进行耐药性分析。方法:对120例新生儿CNS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药敏试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CNS败血症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症,多以黄疸加重或持续不退为主要症状,药敏试验显示CNS对青霉素、红霉素、阿莫西林/棒酸、复方新诺明、头孢唑啉、庆大霉素等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其中对青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达到100%,而对丁胺卡那、第三代头孢抗生素、环丙沙星、亚胺培南、万古霉素的耐药率较低。结论:新生儿败血症病情发展快,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对黄疸加重或持续不退的新生儿须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抽送血培养以快速确诊及指导合理用药,在未获得明确原菌之前,可早期选用头孢第三代抗生素,如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对多重耐药菌株引起的严重感染,可选用环丙沙星,亚胺培南以提高疗效。
郝明王强黄会金赵丽芳
关键词:败血症新生儿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药性药敏试验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22例临床分析
2003年
郝明李迎春王强
关键词:先天性梅毒新生儿血清学
去白细胞换血疗法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患儿血浆凝血因子、白蛋白的影响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去白细胞换血疗法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患儿血浆凝血因子、白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55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患儿为研究对象,采取去白细胞换血疗法治疗(160 ml/kg),比较患儿治疗前后血浆凝血因子和换血即刻血清总胆红素和白蛋白水平变化。结果患儿治疗后血浆凝血因子和白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患儿换血即刻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较换血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t=7.48,P<0.05)。结论去白细胞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在保证正常治疗效果的前提下降低血浆凝血因子和白蛋白水平。
郝明闵青詹志义
关键词:高胆红素血浆凝血因子白蛋白
外周动静脉快速同步换血用于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采用经外周动静脉快速同步换血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46例符合采用换血疗法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换血疗法,治疗中予以持续心电监护和监测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经皮血氧饱和度,并保证各管道的通畅。结果:平均换入血量(168.12±21.64)ml/kg,平均抽出血量(162.20±18.39)ml/kg;换血时间100~240 min,平均180 min。换血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换出率分别为48.61%、47.06%和53.85%,三者换血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换血后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血K+、Ca2+浓度有所下降,血糖水平升高(P〈0.05);红细胞数和血Na+、C1-浓度无明显变化。无明显换血并发症发生。结论:外周动静脉快速同步换血可大大降低患儿的死亡率及致残率。
郝明吴淑娟唐军胡小凤李卫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治疗
新生儿窒息并发多器官损害26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后并发多器官损害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提高对窒息后多器官损害的认识 ,为临床尽早、及时进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 2 68例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新生儿窒息后并发器官损害主要发生在脑、肺、心、肾和胃肠道 ,发生率分别为 76 12 %、70 90 %、5 0 3 7%、3 3 5 8%、2 5 75 % ;②新生儿窒息并发器官损害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与窒息程度的轻、重相关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③新生儿窒息并发多器官损害与孕周、宫内窘迫和分娩地点等围生因素密切相关 ,与新生儿体重、胎粪羊水污染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新生儿窒息并发多器官损害是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其防治应做到尽早、及时。
郝明李迎春王强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并发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