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阙志萍

作品数:3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季风
  • 1篇东亚季风
  • 1篇年际
  • 1篇年际变化
  • 1篇气候
  • 1篇相互作用
  • 1篇季风区
  • 1篇季节内振荡
  • 1篇风区
  • 1篇ISO
  • 1篇大气季节内振...

机构

  • 3篇解放军理工大...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3篇李崇银
  • 3篇阙志萍
  • 1篇潘静
  • 1篇李琳

传媒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大气科学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亚洲两个季风区大气季节内振荡的比较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本文利用ECMWF逐日再分析资料(1961~2000年),主要从结构和水平传播包括经向传播和纬向传播方面对南海和南亚两个季风区的30~60天振荡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两个季风区的大气季节内振荡都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但并没有出现同相或反相的变化关系。两个季风区ISO在结构上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点,在垂直结构上都有"斜压"特征,但南海大气季节内振荡的风场和温度场随高度西倾都要比南亚地区大气季节内振荡更明显;在水平结构上南海低频(30~60天)季风槽也要比印度低频季风槽显著。另外以1996年夏季为例比较分析了两个季风区的大气ISO的经向传播和纬向传播特征,结果发现两个季风区ISO在经向上的传播都是在5月初开始,且以向北传播为主,但在南海季风区向北传播开始的时间比在印度季风区要稍早,起始纬度更高,北传到达的纬度更低,传播特征也不如印度季风区典型。纬向传播上在不同时间传播特点不同,传播方向也不同。但无论是向东还是向西传播,南海地区ISO相对比南亚地区的ISO要强,传播速度也相对要快一些。
阙志萍李崇银
东亚季风演变与对流层准两年振荡被引量:10
2010年
对流层准两年振荡(TBO)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揭示出的新现象,其机理尚未完全搞清楚.用ECMWF逐日格点再分析资料(1961~2000年)以东亚季风为研究对象,首先选取对东亚冬季风和夏季风都具有一定表征能力的区域,根据风场(东北-西南向风速)定义了一个冬、夏季统一的通用东亚季风指数(EAMI),它既可描写东亚冬季风,也可以描写东亚夏季风,还能反映东亚冬季风和东亚夏季风之间的转换特征.进一步分析发现,东亚冬季风和东亚夏季风的变化之间有很好的联系.一般,强东亚冬季风活动有利于其后东亚夏季风偏强;反之,弱东亚冬季风活动则有利于其后东亚夏季风偏弱.但是,强(弱)东亚夏季风活动却有利于其后东亚冬季风偏弱(强).因此,东亚季风异常的这种循环变化特征,也就是东亚夏季风与东亚冬季风的相互作用可以认为是导致东亚地区出现TBO的一个重要机制.
李崇银阙志萍潘静
关键词:东亚季风年际变化相互作用
南亚季风区TBO机制的进一步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1961—2000年的ECMWF逐日格点资料和印度降水量资料,分析研究表明南亚地区的气候,特别是印度的夏季降水存在明显的准两年振荡(TBO)特征。为了研究南亚地区TBO的机理,定义了一个统一的南亚季风指数来描述南亚冬季风和南亚夏季风以及两者之间的转换特征。通过研究南亚季风指数的异常变化特征,发现南亚冬季风和南亚夏季风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通常来说,强(弱)的南亚冬季风后南亚夏季风活动一般偏弱(强);另外,偏强(弱)的南亚冬季风一般发生在强(弱)南亚夏季风活动后。南亚夏季风和南亚冬季风的这种循环演变特征可能是南亚地区出现TBO的重要机制之一。
李琳李崇银阙志萍
关键词:气候季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