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小兰

作品数:45 被引量:229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泰山学者”建设工程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0篇天文地球
  • 10篇理学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1篇海-气通量
  • 10篇卤代
  • 10篇卤代烃
  • 10篇挥发性卤代烃
  • 8篇一氧化碳
  • 6篇通量
  • 5篇教学
  • 4篇日变
  • 4篇通量研究
  • 4篇化学实验
  • 3篇有机物
  • 3篇周日变化
  • 3篇夏季
  • 3篇氯甲烷
  • 3篇光化学
  • 3篇二甲基硫
  • 3篇DMSP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影响因素

机构

  • 45篇中国海洋大学
  • 6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山东省环境监...
  • 1篇青岛市环境保...

作者

  • 45篇陆小兰
  • 29篇杨桂朋
  • 10篇高先池
  • 6篇任春艳
  • 5篇宋贵生
  • 4篇王晓蒙
  • 4篇张桂玲
  • 3篇刘春颖
  • 3篇随伟伟
  • 3篇陈岩
  • 3篇唐洪杰
  • 3篇张亮
  • 3篇王为磊
  • 3篇尹士序
  • 3篇赵保振
  • 2篇徐冠球
  • 2篇彭彤
  • 2篇丁海兵
  • 2篇何真
  • 2篇景伟文

传媒

  • 11篇中国海洋大学...
  • 5篇环境科学
  • 5篇海洋学报
  • 4篇海洋与湖沼
  • 3篇广东化工
  • 2篇分析化学
  • 2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化学教育
  • 1篇山东化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大学化学
  • 1篇海洋通报
  • 1篇化工高等教育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6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6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胶州湾表层海水碳酸盐体系的季节变化被引量:6
2016年
根据2007年8月(夏季),11月(秋季),2008年1月(冬季)和2010年4月(春季)在胶州湾海域测得的p H、溶解无机碳(DIC)、总碱度(Alk),以及通过以上参数计算得到的二氧化碳分压(p CO2)的数据,结合现场的化学、水文、生物等参数,探讨和分析了该海域的二氧化碳各参数的分布特征、季节变化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胶州湾p H、DIC、Alk和p CO2的年变化范围分别为:7.77—8.30,1949.2—2201.8μmol/kg,2033.9—2382.5μmol/kg和89.9—745.3μatm,均呈现明显的时空变化。温度是影响胶州湾碳酸盐体系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同时陆地径流和降水会降低海水碳酸盐体系中各参数的含量,但是人类活动和生物活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DIC、Alk和p CO2的含量。
邓雪胡玉斌刘春颖杨桂朋陆小兰张洪海
关键词:影响因素
胶州湾海水中一氧化碳光致生成影响因素的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海水中的一氧化碳(CO)主要由溶解有色有机物(CDOM)光降解产生,且CO的光致生成量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采集了胶州湾及其河口表层水样,通过实验室模拟实验开展了不同的环境条件(辐射强度、光照时间、温度、pH和盐度)以及水体中CDOM的来源对CO光致生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海水中CO的光致生成速率随辐射强度的增强、水温的升高和水体pH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水体盐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不同来源的CDOM对水体中CO的光致生成速率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陆小兰张聪杨桂朋谭勇任春艳
关键词:一氧化碳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测定海水中氯甲烷和溴甲烷被引量:15
2010年
建立了海水中CH3Cl和CH3Br的吹扫-捕集-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吹扫时间12min、吹扫气流速50mL/min、吹扫温度40℃、干燥剂Mg(ClO4)2、液氮捕集、沸水解吸2min。本方法对CH3Cl和CH3Br的检出限分别为2.7和0.3pmol/L,相对标准偏差分别1.9%和7.1%,回收率分别为89%~97%和75%~85%。对海水样品保存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进行了现场研究,结果表明:在24h内样品浓度没有明显变化,在现场调查过程中,一般6h内可测定完毕,因此本方法可以得到准确结果。同时应用本方法对胶州湾表层海水样品中的CH3Cl和CH3Br进行了测定,其浓度范围分别为130~346pmol/L和3.90~20.7pmol/L,和文献报道的其它沿岸水体中的浓度一致,表明本方法能够满足海水中CH3Cl和CH3Br浓度测定的要求。
杨桂朋陆小兰宋贵生王晓蒙
关键词:氯甲烷溴甲烷气相色谱分析
青岛近岸、东海海水CDOM特性及一氧化碳光产生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研究了青岛近岸和东海海水中CO的光化学产生,比较了两个不同水域海水中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光学特征和CO的表观量子产率.结果表明:青岛近岸海水和东海海水α(355)范围分别为0.381~0.868m-1和0.083~0.427m-1,平均值分别为0.622m-1和0.196m-1,青岛近岸海水α(355)大于东海.其中近岸海水α(355)和Sg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而东海海水这两个参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表现出α(355)和Sg关系的不确定性.α(355)与CO的光致产生速率呈现正相关(R2=0.8188),说明了CDOM光化学降解是CO产生的重要途径.青岛近岸海水CO的表观量子产率高于东海海水,与α(355)具有相同变化规律,说明含有高光学活性物质的CDOM发生光降解反应能更加有效地产生CO.
张东妮陆小兰彭彤赵保振刘春颖
关键词:一氧化碳有色溶解有机物
顶空法测定海水中一氧化碳被引量:11
2010年
建立了顶空分析法结合ta3000痕量气体分析仪测定海水中CO浓度的方法,对实验条件进行了选择,确定了环境温度、平衡时间和液气相比等最佳实验条件。结果表明,在20℃的环境温度下采用50mL玻璃注射器进行测定,液气相比为44∶6和平衡时间为5min能够较好地测定出海水中CO的浓度。在优化实验条件下,CO测定的线性范围为0~2.7×10-6(V/V),r=0.999,P<0.0001;相对标准偏差<4.4%;回收率为90.5%;检出限为0.02nmol/L。同时应用该方法测定了北黄海海水中的CO,测得CO的浓度是0.20~3.13nmol/L,表明该方法能够满足于海水中CO浓度的测定。
陆小兰杨桂朋王晓蒙王为磊任春艳
关键词:一氧化碳
一种液-液萃取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液-液萃取装置,它包括萃取容器、微萃取器和电磁搅拌器,所述微萃取器包括平行的分离管和加水管;所述分离管上下两部分的直径不同:下端较粗,与萃取容器的口大小相配合,上端较细,利于少量的有机相的分离;加水管...
陆小兰杨桂朋尹士序高先池
文献传递
温度及pH敏感性羟乙基甲壳素水凝胶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被引量:13
2005年
为得到应用性能好的医用材料 ,用氯乙醇对甲壳素进行醚化改性 ,得到水溶性甲壳素衍生物———羟乙基甲壳素(Hydroxyethylchitin ,HECH) ,用丙三醇三缩水甘油醚 (PTGE)对羟乙基甲壳素进行交联 ,得到了新型的水凝胶。考察了不同交联度的水凝胶的 pH和温度敏感性 ,发现该水凝胶是pH敏感性水凝胶 ,在 pH <6.98的缓冲溶液中 ,凝胶的溶胀度随着 pH的下降而迅速增大 ,在 pH =1.0 0的缓冲溶液中 ,凝胶的溶胀度达到了最大值 ;在去离子水中凝胶的溶胀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是“热胀型凝胶”。
赵育陈国华陆小兰吕新华高从堦
关键词:敏感性水凝胶溶胀性
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安全责任制的完善与实践被引量:1
2020年
安全责任制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化学实验室教学实验内容繁多,涉及不同层次的师生,情况复杂。本论文在常规安全责任制的基础上,基于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具体实践,综合考虑空间、时间和人员等构成因素,制定了一套新的化学实验中心安全责任体系。该体系时间包含了学生实验时间及非实验时间,空间包含了实验中心所有实验室,人员包含了实验技术人员、实验指导教师、参与实验的学生。实践表明,该安全体系自2017年开始实施以来,我校化学实验中心的安全事故发生率明显降低,有力地证明了该体系的有效性。
陈岩高先池陆小兰周立敏
关键词:安全责任制化学实验中心
微藻脂肪酸在中国近海缺氧海水-沉积物界面中的降解模拟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通过一系列培养实验,模拟了有机物在中国近海季节性缺氧环境沉积物-海水界面的降解过程.以中国近海典型的赤潮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为研究对象,对中肋骨条藻中的几种典型脂类生物标志物在不同程度缺氧海水.沉积物界面中的降解行为进行追踪.通过分析测定不同培养时间获取的不同含氧体系(氧饱和度100%、50%,25%和0%)中中肋骨条藻4种主要脂肪酸[14:0、16:0、16:1(7)、20:5]的含量,结果表明,在前2-3周4种脂肪酸迅速减少,之后则变化很慢甚至几乎不变.在不同含氧体系中4种脂肪酸的降解存在很大差异,14:0、16:1(7)、20:5经过两个月的培养,在4种不同含氧体系中几乎降解完全,而16:0在4种体系中剩余25%-35%.根据multi-G模型对4种脂肪酸降解进行定量描述,结果表明,每种化合物可以分为降解较快和较慢的部分,各化合物的平均降解速率常数kav范围在0.079-0.84d-1,14:0与16:1(7)的降解在25%含氧体系中最快,在降解最快的体系中,14:0的kav是最慢体系(含氧50%)的2.3倍,16:1(7)的kav是最慢体系(含氧100%)的1.7倍;16:0的最快降解速率出现在无氧体系中(0.17d-1),是最慢体系[50%含氧体系(0.079d-1)]的2.1倍;20:5的降解速率常数则与含氧量呈正相关.结果表明,影响中国近海缺氧海区沉积物-海水界面中中肋骨条藻中脂肪酸降解的因素除了含氧量之外,有机化合物本身的结构和性质以及环境中微生物作用等对其降解也存在着很大影响.
随伟伟丁海兵杨桂朋陆小兰李文娟孙立群
关键词:沉积物-海水界面脂肪酸有机物降解中肋骨条藻
有机化学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探索和效果被引量:20
2006年
介绍了我校有机化学设计实验的教学探索与实践,阐述了有机化学设计性实验的可行性,并对其内容、开展方式以及所取得的效果等进行了探讨。实践证明,开展设计性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提高学生的创新与综合能力,效果良好。
陆小兰唐洪杰高先池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