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义华

作品数:6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 2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颠覆
  • 2篇殖民
  • 2篇文化
  • 2篇后殖民
  • 1篇对移
  • 1篇性权利
  • 1篇叙事
  • 1篇印度英语
  • 1篇英语
  • 1篇英语文学
  • 1篇语文
  • 1篇语文学
  • 1篇政治
  • 1篇政治性
  • 1篇殖民话语
  • 1篇殖民主义
  • 1篇诗歌
  • 1篇诗歌创作
  • 1篇史书
  • 1篇女史

机构

  • 6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延安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6篇陈义华
  • 1篇孔岩
  • 1篇刘飞

传媒

  • 1篇外国文学动态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延安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女子学院...
  • 1篇中山大学研究...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后殖民书写的抵抗与颠覆——《肯萨村》的叙事策略分析
2008年
本文聚焦于《肯萨村》这部小说的叙事要素分析,研究该小说的叙事特点以及其抵抗与颠覆殖民主义话语所采用的策略,并在后殖民的语境下重新审视这种抵抗与颠覆策略所具有的冲击力与局限性。
陈义华
关键词:殖民颠覆叙事
她们是沉默的羔羊吗?——全球化语境下对《贱民可以说话吗?》的再思考被引量:1
2005年
每个主体,在一定的语境当中,都有自我意识和行动力,能够协商身份政治的疆界。但是这种协商是以呈现的某个范式作为模本的。比如萨提①,就是以印度的女神萨提作为模板的。在论文中,笔者以狄帕·梅塔(DeepaMehta)②的电影《火》为例来探讨印度妇女的萨提传统,重新思考贱民,进而思考贱民妇女在全球化语境下,通过新的媒介方式来言说的可能性。
刘飞陈义华
关键词:妇女女性权利女性主义
从颠覆到建构——从《简·爱》的多种解读看阅读的政治性被引量:6
2006年
吉伯特和古芭的《阁楼上的疯女人》、斯皮瓦克的《三个女性文本与帝国主义批判》、琼.里丝的《藻海无边》都是对《简.爱》进行抗拒性批判解读的经典文本。作为批评家的读者,其抗拒性阅读有等级之分,建立在没有对话基础上的抗拒性阅读是主观臆想的霸权式阅读;从叙事与美学角度抗拒原文本意识形态属于理性颠覆阅读;通过建立自我叙事而形成的抗拒性阅读是建设性颠覆阅读。这三种抗拒性阅读的不同运作机制,体现出阅读的政治性。
孔岩陈义华
关键词:《简爱》殖民话语
印度后殖民妇女史与妇女研究的互动被引量:2
2006年
印度学者们学术活动从关注历史档案中的女性到关注印度女性的现实生存状态再到全面挑战传统的性别社会角色,极大地推动了妇女与性别研究的发展。本文主要考察印度妇女史的书写与妇女研究的互动关系。
陈义华
关键词:历史书写妇女研究
从六位获奖诗人看当代印度英语诗歌创作
2007年
“印度中央诗歌学会”(Central Sahitya Akademi)自1955年成立以来长达二十六年间,还没有英语诗人获得过其颁发的代表印度诗歌最高成就的“年度奖”。1981年,马哈帕特拉以诗集《关系》首次获奖,其后又有五位诗人赢得这一荣誉,他们分别是N.厄则克尔(《未来之歌》,1983年)、K.N.达卢瓦拉(《死亡守护神》,1984年)、K.达斯(《诗集》第一卷,1985年)、S.K.库马尔(《天空的陷阱》,1987年)和D.莫拉尔(《锡兰》,1994年)。这标志着印度后殖民英语文学在沉寂三十多年之后进入了全面复兴时期。当代印度英语诗人在创作中抽空或置换了殖民主义者浇注在语言中的意义,赋予它本土的意义与文化经验,从而使得它能够承载本土的价值和文化特殊性,同时诗人也将印度独特的历史、传说以及神话融入到诗歌创作中;或将笔触深入到当代印度人生活细节,描写他们的喜怒哀乐。当代印度英语诗歌创作克服了英国文学的强势影响,超越了印度早期的英语诗歌,取得了巨大成功。
陈义华
关键词:印度英语诗歌创作文化特殊性英语文学殖民主义文化经验
后殖民移民文学对移民文化身份失落/重构的思考与再现被引量:8
2006年
在后殖民移民文学中,移民作家从自身经历以及写作实践当中意识到了移民群体的文化身份危机并积极思考造成这种危机的原因和重构移民文化身份的可能性,同时努力在现有模式下再现这种文化现象。他们的努力可以为其他后殖民作家以及后殖民批评家思考移民提供有用的资源。
陈义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