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兰飞
- 作品数:21 被引量:153H指数:7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不同布野方法对非小细胞肺癌调强放疗计划的影响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 探索非小细胞肺癌(NSCLC)调强放疗(IMRT)计划设计时不同的设野方法 对于计划质量的影响.方法 21例Ⅰ~Ⅲ期NSCLC患者进入本研究.IMRT采用固定野静态调强技术.每例患者采用不同的设野方法 共设计3套调强计划,分别为:IMRT-7,使用等角度的7个射野,射野的入射角度分别为0°、51°、102°、153°、204°、255°、306°;IMRT-5,使用等角度的5个射野,射野的入射角度为0°、72°、144°、216°、288°;IMRT-5m,使用不等角度的5个射野,设野的方法 为从前述IMRT-7的7个射野中去除2个野(若患者的病灶位于左肺,则去除角度为255°、306°的两野;若病灶位于右肺则去除角度为51°、102°的两野).IMRT计划设计时正常肺剂量限制取之于同一患者实际治疗采用的3D-CRT计划肺V5~V60.IMRT开始取处方剂量为65 Gy,根据靶区和关键器官剂量要求按每2 Gy一阶梯进行递增或递减,直至获得最佳计划.结果 比较正常肺受量时发现,在V5~V25之间IMRT-5m的值较另两套计划均明显降低;V30~V40间3套计划相互间无明显差异;V45~V60间以IMRT-5计划最差;肺的平均剂量IMRT-5m最低.食管和脊髓的受量,靶区的适形性指数,以及治疗过程机器的总跳数3套计划间差异不明显.心脏V40以IMRT-5m计划的值最低.两两比较时,IMRT-5较IMRT-7明显增加了靶区的异质性指数值,而其他比较无明显差异.相比于3D-CRT,IMRT-7、IMRT-5和IMRT-5m分别可提高靶区剂量(5.1±4.6)Gy、(3.1±5.3)Gy和(5.5±4.8)Gy.结论 对于NSCLC的IMRT计划设计,射野方向是重要因素,调整好设野的方向可以减少照射野数目保证甚至提高IMRT计划的质量.
- 朱正飞徐志勇陈兰飞胡伟刚樊旼吴开良夏冰傅小龙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调强放射治疗剂量学
- 乳腺癌调强放射治疗和常规切线野治疗的三维剂量学研究被引量:68
- 2006年
- 背景与目的:乳房保留治疗已在早期乳腺癌患者中逐渐推广应用,其中全乳根治性放疗的标准技术通常采用常规切线野技术。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radiotherapy,IMRT)技术有望在保障相同疗效的同时进一步减少放疗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利用三维计划系统评价全乳IMRT的剂量学优势与适应证。方法:选择10例接受保乳手术的Tis~2N0M0早期乳腺癌病例,利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为每例患者设计两种全乳放射治疗计划,切线野常规计划与IMRT计划,处方剂量均为5000cGy。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volumehistograms,DVH)来比较各种计划中计划靶体积(planningtargetvolume,PTV)、危及器官(organsatrisks,OARs)的剂量学差异。结果:靶区覆盖率在两种计划中相似,分别为98.3%和97.7%。与常规计划比较,IMRT计划的PTV接受<95%处方剂量与>103%处方剂量的体积百分比之和(inhomogeneityindex,IHI)从29.9%减少到2.9%,PTV接受至少105%处方剂量照射的体积百分比(V105%)从28.2%减少到0.6%;IMRT计划改善IHI和减少V105%的平均值在PTV较大的患者中优势更明显。左侧患者中冠状动脉的最大剂量(Dmax)以及心脏的平均剂量(Dmean)分别从5057.1cGy减少到4832.9cGy和从629.8cGy到450.7cGy;右侧患者肝脏的Dmean从283.9cGy减少到172.0cGy;所有患者中同侧肺的Dmean、至少接受20Gy照射的体积百分比(V20)分别从925.2cGy减少到765.9cGy,从16.0%到15.3%,Dmean与V20的平均值在IMRT计划中减少的百分比在不同射野中心肺厚度(centrallungdistance,CLD)亚组中分别是14.7%与20.9%,7.0%与12.9%;对侧乳腺和对侧肺的Dmean也分别从75.4cGy减少到20.3cGy和从30.9cGy到16.1cGy。结论:全乳IMRT的剂量学优势主要在于保证靶区覆盖率的前提下,显著改善靶区的剂量分布均匀性并一定程度上降低OARs的受照剂量与容积。乳房体积和CLD较大的病例可以通过IMRT技术获得更好的剂量学结果。
- 黄晓波蒋国樑陈佳艺陈兰飞胡伟刚
- 关键词:调强放射治疗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剂量体积直方图
- 早期乳腺癌乳房保留术后部分乳腺加速照射的临床Ⅰ/Ⅱ期试验及影像引导下放射治疗的初步探索
- 本文目的在于观察在低危的早期乳腺癌接受乳房保留治疗的患者中采用部分乳腺加速照射替代全乳照射的可行性和乳房的急性皮肤反应,并进行图像引导下的放射治疗(IGRT)技术在乳腺癌放射治疗中运用的初步探索。研究结论指出,三维适形外...
- 蔡钢陈佳艺伟刚陈兰飞俞晓立杨昭志潘自强
- 关键词:乳腺癌
- 乳腺癌全乳调强放射治疗计划设计方法的研究被引量:3
- 2008年
- 背景与目的:调强放射治疗(IMRT)可显著改善全乳切线野照射中靶区与邻近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分布,然而各放疗单位优化设计全乳IMRT计划的方法仍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利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进行全乳IMRT的多种计划设计,以探讨最优化的设计方法。方法:选择10例接受保乳手术的乳腺癌病例进行全乳放射治疗的常规、正向与逆向计划设计。用子野总数、总跳数等评价计划效率,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比较靶区剂量和危及器官的受照射剂量差异。结果:正向IMRT计划包括人工优化法(MO)、多点强制均匀优化法(PO)和自动逆向优化法(AO)等3种,子野总数的中位数分别是5、5.5和5个,逆向IMRT的中位数为20个。总跳数分别为225.8、228.4、226.4和345.8。在正向调强计划中,靶区覆盖率和剂量分布均匀性以AO计划较好(P≤0.01),而心脏、同侧肺、肝脏、对侧肺和对侧乳腺的平均剂量(D_(mean))在AO和PO计划中明显小于MO计划(P≤0.05)。逆向IMRT计划在改善PTV剂量分布均匀性以及减少OARs照射上较正向IMRT计划更好(P≤0.05)。结论:初步建立了全乳IMRT计划设计的方法,以正向计划中AO优化法在效率和剂量学优势上最适合。逆向IMRT计划较正向计划体现了更好的剂量学优势,但需要进一步研究其成熟的设计方法。
- 黄晓波蒋国樑陈佳艺陈兰飞胡伟刚徐志勇
- 关键词:调强放射治疗剂量体积直方图
- 子宫颈癌患者术后给予三维适形延伸野同步放化疗的可行性研究
- 2007年
- 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接受延伸野放疗后其总生存率提高,远处转移率降低,但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增加。近年的多个研究结果显示,宫颈癌患者术后给予以顺铂为主的同步放化疗提高了患者的局部肿瘤控制率和生存率。如果延伸野放疗再联合以顺铂为基础的同步化疗,则消化道、泌尿生殖道、血液学毒副反应必然增加,减低了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许多患者将不能按时完成治疗计划,影响疗效。
- 柯桂好黄啸吴小华黄晓伟刘素萍冯炎陈兰飞汪隽琦蔡树模
- 关键词:同步放化疗子宫颈三维适形总生存率远处转移率
- 左侧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PET—CT上心脏主要亚结构勾画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13
- 2011年
- 目的探讨PET-CT对左侧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左心室(LV)显示和心脏亚结构[IJV及左侧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勾画,以及心脏、心脏亚结构放疗剂量体积间关系。方法2008—2009年问14例左侧乳腺癌患者进入本研究,放疗前接受氟脱氧葡萄糖PET—CTLV心肌显像扫描,继而用ADACPinnacle^37.6c计划系统与增强定位CT融合。LV在PET—CT图像上勾画,LAD的勾画参考前室间隔解剖及增强CT图像。放疗计划采用6个野简化调强放疗(sIMRT)技术,并用Pearson法分析sIMRT下心脏与亚结构接受≥50%处方剂量(25Gy)的体积占总体积百分比(V25)间关系。结果14例患者PET—CT图像勾画的LV体积(LV—PET)均值为112.9310131cm^3。心脏V25与LV—PET V25,间呈正相关(R=0.869,P=0.000),心脏V25与LAD—cTVV25问无关(R=0.220,P=0.440)。结论对左侧乳腺癌患者以PET.CTLV代谢显像为基础能有效勾画LV解剖结构,sIMRT计划显示了心脏与其亚结构的剂量体积问关系,为进一步分析这些正常组织的放射损伤提供了量化的基础和可能。
- 俞晓立陈佳艺郭小毛陈兰飞潘自强章真胡四龙章英剑冯炎
- 关键词:发射型计算机
- 放疗联合含铂新辅助化疗所致急性食管损伤的预测因子
- 目的前瞻性研究放疗联合含铂新辅助化疗治疗非食管癌胸部肿瘤患者所致急性食管损伤的生物、物理学预测因子。方法2003.01-2004.12,82名病理明确的非食管癌胸部肿瘤患者(肺癌71例,胸腺瘤6例,纵隔肿瘤5例) 进入本...
- 蔡旭伟樊旼陈兰飞张碧媛付小龙蒋樑
- 文献传递
- 肺癌CT增强定位扫描对放疗的剂量影响被引量:13
- 2005年
- 杨焕军蒋国梁傅小龙钱浩陈兰飞丘健建王孝深梁世雄
- 关键词:CT增强肺癌大体肿瘤体积周围软组织肺门区GTV
- 用三维放射治疗计划系统评估食管癌常规放射治疗计划
- 2008年
-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常规放射治疗计划已沿用几十年,但具体三维剂量分布情况不清楚。此研究使用三维放射治疗计划系统(3D-TPS)对胸段食管癌中常用的常规放射治疗计划进行重新评价,比较他们之间的优劣。方法:胸上段、胸中段食管癌各5例,每位患者均设计3个方案。①胸上段食管癌:方案1为一前二后的三野方案;方案2为二前野成角照射:方案3为前后对穿照射后改为右前左后避开脊髓照射。②胸中段食管癌:方案1为一前二后的三野方案;方案2为前后对穿后改为左右水平对穿的四野方案。方案3为前后对穿后改为右前左后避开脊髓照射。剂量均为大野照射40 Gy后缩野加量30 Gy。用3D-TPS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图)的相关参数比较不同计划的正常组织的受量(脊髓、肺和气管)及靶区剂量的均匀性。结果:胸上段食管癌:方案3的脊髓平均剂量超过正常脊髓耐受量,为(57.1±4.9)Gy。方案1和方案2的脊髓剂量均在正常范围内,<50 Gy。方案2中,有1例的PTV2剂量不在90%~110%之间(此病例病灶长度7 cm),其余所有病例的PTV2剂量均在此范围内。三种方案的肺V_(20)和V_(30)差异无显著性(P>0.05),方案2的肺平均剂量低于其他两个方案[(12.8±2.1)Gy VS(18.2±4.1)Gy和(14.7±4.2)Gy,均P<0.05]。胸中段食管癌:方案1和方案2的最大脊髓剂量均<50 Gy,方案3有8/10例患者脊髓剂量高于50 Gy。PTV2的剂量均在90%~110%之间,且PTV2中最高剂量与最低剂量的差值(D_(PTV))差异无显著性(P>0.05)。方案2的V_(20),V_(30)高于方案1[(29.2±1.9)%比(23.6±2.3)%和(20.9±1.3)%比(13.9±2.3)%,P<0.05],方案2的D_(mean)高于方案3[(13.0±0.6)%比(11.9±1.1)%,P=0.045]。方案3比方案1的气管的V_(70)稍高[(20.3±15.9)%比(10.5±9.8)%,P=0.058],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胸上段食管癌前后对穿后改右前左后照射方案(方案3)的脊髓最大剂量较其他两方案高,且超过50 Gy。方案1的肺受量可能略
- 李伟赵快乐蒋国梁周莉君陈兰飞施学辉
- 关键词:食管癌常规放射治疗
- 主动呼吸控制技术用于原发性肝癌放疗的可行性及剂量学研究被引量:9
- 2006年
- 目的研究主动呼吸控制技术(ABC)用于原发性肝癌放疗的可行性并且与自由呼吸(FB)的放疗计划进行剂量学参数比较。方法入选病人完成ABC呼吸训练后,进行CT模拟定位,TPS计划设计,摆位验证以及实施放疗,评估ABC应用于原发性肝癌放疗的可行性,ABC放疗的摆位误差和肝脏位置的重复性,并且与平静呼吸的放疗计划比较计划靶体积(PTV)、未受肝癌累及的正常肝脏的平均剂量(MDTNL)、接受≥23Gy照射的肝脏体积比(V23)和放射性肝病的发生概率(NTCP)等剂量学参数。结果有11例病人入选该研究,所有病人配合良好,没有因为不能耐受屏气而中断放疗者。PTV的平均体积由FB下的757cm3±475cm3减少到了ABC技术的444cm3±297cm3(P=0.002)。ABC技术下的平均MDTNL为15.9Gy±5.4Gy,而FB则为24.6Gy±6.5Gy(P<0.01)。ABC计划和FB计划平均的V23分别为31%和55%,而NTCP分别为11%和21%。ABC放疗的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在头脚、前后和左右方向分别为4.8mm和1.3mm、3.5mm和1.6mm以及2.4mm和1.7mm,肝脏位置一次放疗内和分次放疗间在头脚方向上的重复性平均分别为1.5mm(范围:0.5~3.0mm)和5.1mm(范围:1.9~9.2mm)。ABC放疗所需的时间平均为6分钟(范围:5~14分钟)。结论ABC技术用于肝癌放疗是可行的。没有显著增加治疗时间,摆位精确性和重复性好。该技术能减少正常肝的照射体积,降低平均剂量,减少了放射性肝病的发生概率。
- 赵建东徐志勇胡伟刚陈兰飞邱健健陆惠忠蒋国梁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立体适形放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