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小良

作品数:7 被引量:83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 2篇建筑科学

主题

  • 2篇主体功能区
  • 2篇功能区
  • 1篇园区
  • 1篇政府
  • 1篇制造业
  • 1篇生态
  • 1篇土地利用
  • 1篇贫困
  • 1篇贫困现状
  • 1篇企业
  • 1篇企业迁移
  • 1篇区域产业集聚
  • 1篇区域制造业
  • 1篇县级财政
  • 1篇县级政府
  • 1篇小尺度
  • 1篇绿心
  • 1篇ORIENT...
  • 1篇AGRICU...
  • 1篇FUNCTI...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长沙理工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浙江省发展规...
  • 1篇住房和城乡建...
  • 1篇南宁市国土资...
  • 1篇辛辛那提大学

作者

  • 7篇樊杰
  • 7篇陈小良
  • 4篇梁育填
  • 2篇张有坤
  • 2篇孙威
  • 2篇陶岸君
  • 1篇唐常春
  • 1篇韩晓旭
  • 1篇丁哲澜
  • 1篇柳林
  • 1篇陈东
  • 1篇洪辉
  • 1篇张沛

传媒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经济地理
  • 1篇城市规划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 1篇Agricu...

年份

  • 4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优化开发区域制造业企业迁移的因素及其区域影响——以广东东莞市为例被引量:26
2013年
优化开发区域是区域发展的较高级阶段,其内部企业迁移的规律比较复杂。选择制造业发达地区——广东东莞市为案例区,采取半结构式访谈法和调查问卷法探讨优化开发区域制造业企业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影响。研究表明,现阶段东莞市劳动密集型企业迁出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迁入并存,劳动密集型企业迁出是要素成本、环境管制、区域依赖性和地方政府博弈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产业基础、区域创新要素、产业政策和区域软环境等因素促进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迁入;企业迁移可以促进区域产业升级转型,提高区域生产空间质量和优化区域国土空间结构。
梁育填樊杰柳林张有坤陈小良
重点开发区域产业集聚的机理分析--以广西梧州市为例被引量:7
2010年
重点开发区域是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的重要区域,以广西的省级重点开发区——梧州市为例,通过对梧州市2006—2009年招商引资的数据分析发现:梧州市承接转移产业转移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承接产业转移与地方资源禀赋相关性强,产业转移来源地以广东、广西和福建为主,产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的主要载体。进一步分析认为:东部地区生产成本上升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推力因素,较为宽松的资源环境压力和地方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是梧州产业集聚的拉力因素,开放程度提高与资源依赖性增强、以及廉价的运输成本使得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和集聚成为可能。寻找企业最小综合成本的区位是我国现阶段产业转移的主导因素,因此,重点开发区域产业集聚是地域功能属性、综合成本和产业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梁育填樊杰韩晓旭孙威陈小良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产业转移产业集聚
基于地域功能的土地利用协调研究——以长株潭生态绿心暮云镇为例被引量:10
2012年
论文以长株潭生态绿心暮云镇为例,基于地域功能及其格局视角,采用整体协调性(C1)和有效协调性(C2)等指标,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态势与地域功能规划的数量协调性、空间协调性、主要协调问题及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暮云镇生态空间C1为54%,C2为69.81%,存在较大缺口,应新增面积高达802.95 hm2,绿心建设任重道远,需重点加强东北部—东部山林生态和北部绿带建设;农业空间C1为38.08%,C2为91.28%,转换潜力较大,但应加强区内土地整理和村庄整治,提升生产效能和生态服务功能;建设空间C1为36.11%,C2为82.94%,增长速度过快,威胁生态绿心功能定位及格局形成,扩展速度与空间布局亟需优化调整。研究区应实行功能空间三重保障、统筹城乡人口与用地、建设适度复合功能空间及构建区域协调长效机制,促进土地利用与地域功能协调发展。
唐常春樊杰陈小良
关键词:土地利用
地域功能识别的研究现状与思考被引量:18
2013年
地域功能学说是我国在区域发展实践中的理论创新。该文对国内学者在地域功能识别过程中涉及的研究基础、指标体系、研究方法等现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研究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当前地域功能识别的机理研究相对薄弱,统一的功能分类体系尚未建立;地域功能识别形成基本的研究范式:以空间技术为依托,遵循"先易后难"的路径,通过适宜性评价和功能判别进行识别,但综合集成中的技术性问题仍未解决;地域功能识别研究正向市县层级集中,但对市县层面的划分方式还有待斟酌。为此,未来应加强机理研究,对分类体系、指标体系和方法进行标准化建设,提高地域识别成果的应用性,并建立监测、后评估与动态调整机制。
陈小良樊杰孙威陶岸君梁育填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
我国县级政府贫困现状与空间特征被引量:3
2013年
县级政府贫困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一种现象。从政府贫困角度研究贫困问题,并把财政作为一种新因素引入地理学研究,通过构建综合模型分析2011年全国1 984个县级政府(不包含市辖区)的财政空间格局,划定全国政府贫困的区域范围,并对我国县级政府贫困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界定上,县级政府贫困的实质是地方财政的匮乏,但并不能说政府贫困就是财政赤字;在分布上,县级政府贫困与县域经济发展有较强的趋同性;在数量上,从"穷政府"到"富政府"县级单位数量逐渐减少;在范围上,政府贫困的范围要远远大于人口贫困的范围。基于此,提出政府脱贫的主要手段是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制定以及地方层面县域经济的发展。
丁哲澜陈东樊杰陈小良
关键词:县级财政
小尺度产业空间组织动向与园区规划对策被引量:19
2010年
全球化和气候变化加速了产业空间组织影响因素的改变,约束条件由原料、市场和劳动力三大因素扩展到产业协作、投资与人居环境、资源环境、文化等多方面,从而使得小尺度的产业空间组织出现新动向。本文认为小尺度产业空间合理的演变应遵循园区综合效益正向最大化的规则,演变过程体现为空间布局、时序安排和系统组织三者的综合效率最优的目标指向,园区规划应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案设计;园区规划同时要充分考虑土地资源总量约束和建设适宜性综合平衡问题。本文从产业体系节点组织、资源环境要求、园区功能塑造、与城镇化的关系以及市场和政府驱动等方面对园区规划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樊杰陶岸君梁育填陈小良张有坤
关键词:小尺度产业园区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e Oriented County Based on Territorial Function ——A Case Study of Long’an County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2013年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research development plan of major agriculture-oriented county (MAOA or MAOC hereafter) based on territorial function. [Metho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 (MFOZ hereafter)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explored with the case of Long'an County in Guangxi. [Result] In the research, agricultural function, featured by composi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is considered one of territorial function typs, contributed by ecology, land, industries and population. With Long'an as a study case,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plan of major agriculture-oriented counties is as follows: With guidance of territorial function, the counties should formulate the strategies of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es, strive for more social and economic resources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extend agricultural functions, enhance the role of agricultural additional functions, strengthen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improv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transportation, reinforce exchange of countryside with other regions. In addition,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reconstruction of population and industry pattern for redistribution on the basis of evaluation on bear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onclusion] In future, major agriculture oriented county should coordinate relationship among agriculture, industries, ecology and population with rational distribution of territorial function in county to guarantee stable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陈小良樊杰莫雄礼洪辉张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