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新敬

作品数:38 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福建省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4篇动脉
  • 9篇冠状
  • 9篇冠状动脉
  • 8篇血管
  • 8篇介入
  • 7篇导管
  • 7篇心肌
  • 6篇球囊
  • 6篇主动脉
  • 5篇动脉瓣
  • 5篇心脏
  • 5篇主动脉瓣
  • 5篇介入治疗
  • 4篇心肌梗死
  • 4篇术后
  • 4篇梗死
  • 3篇心病
  • 3篇心肌梗塞
  • 3篇血管成形
  • 3篇植入

机构

  • 29篇福建省立医院
  • 11篇福建医科大学
  • 3篇福建中医药大...
  • 2篇福建省心血管...
  • 1篇云南省第一人...

作者

  • 38篇陈新敬
  • 17篇郭延松
  • 16篇浦晓东
  • 11篇吴志勇
  • 7篇陈诗泉
  • 7篇颜光烈
  • 5篇陈威
  • 5篇关瑞锦
  • 4篇黄鼎三
  • 2篇陈威
  • 2篇卢荔红
  • 2篇王热华
  • 2篇林锋
  • 2篇陈海峰
  • 2篇陈斌
  • 1篇郑炜平
  • 1篇郭薇
  • 1篇蒋辉
  • 1篇蒋辉
  • 1篇许庆华

传媒

  • 5篇心血管康复医...
  • 4篇福建医药杂志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华急诊医学...
  • 2篇华西医学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华肾脏病杂...
  • 1篇中国胸心血管...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海峡药学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实用中西医结...
  • 1篇国际免疫学杂...
  • 1篇中华高血压杂...
  • 1篇中外医疗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6
  • 6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5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皮腔内室间隔支微粒球栓塞术在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中的应用
2021年
目的比较经皮腔内室间隔无水酒精消融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eptal branch anhydrous alcohol ablation,PTSAAA)和经皮腔内室间隔支微粒球栓塞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eptal branch microsphere embolization,PTSBME)在治疗有症状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55例应用PTSAAA和PTSBME治疗有症状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采用PTSAAA,28例采用PTSBME。对比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活动后气促(心功能NYHA分级)、胸闷、胸痛(心绞痛CCS分级)及黑朦等症状改善程度,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pressure gradient,LVOTPG)下降程度,室间隔厚度变化,并发症发生率及12个月随访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采用LSD-t、χ^(2)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间指标的差异。结果与术前相比,PTSAAA组和PTSBME组患者术后6个月和12个月黑朦症状、气促、胸痛、LVOTPG、室间隔厚度、并发症发生率及12个月随访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TSAAA组相比,PTSBME组6个月及12个月的心功能NYHA分级、心绞痛CCS分级改善程度及左室射血分数均不劣于PTSAAA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VOTPG下降程度和室间隔厚度在术后6个月不劣于PTSAAA组,[(16.8±7.5)mmHg vs(15.8±7.3)mmHg,(19.8±4.9)mm vs(17.4±4.1)mm,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优于PTSAAA组,[(15.2±6.7)mmHg vs(9.8±5.4)mmHg,(18.4±5.1)mm vs(12.2±3.2)mm,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PTSAAA组相比,PTSBME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例vs 1例;5例vs 0例,P<0.05),安全性优于PTSAAA组。结论PTSBME可能是治疗有症状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手段。
陈新敬吴志勇郭延松张胜利
关键词: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无水酒精
泛素-蛋白酶体通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07年
陈新敬浦晓东
关键词:泛素-蛋白酶体通路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冠心病介入治疗细胞内蛋白质代谢活动
泛素及大鼠蛋白酶体第三亚基在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的表达
2008年
目的研究泛素(ubiquitin)、大鼠蛋白酶体第三亚基(rat component 3 of proteasome,RC3)在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的动态表达及在内膜增生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单纯球囊损伤组(48只,包括1、4、7、14、21、28d组),建立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血管内膜增生情况;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观察泛素、RC3mRNA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泛素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明显,第28天内膜与中膜(Intima/Media,I/M)厚度比值最高[(2.31±0.43)比对照组(0.02±0.005),P〈0.01];泛素、RC3mRNA表达升高,泛素第7天达高峰[(1.33±0.26)比对照组(0.21±0.04),P〈0.01],RC3第14天达高峰[(1.35±0.26)比对照组0.31±0.06,P〈0.01];球囊损伤后泛素蛋白表达升高,第14天达高峰[(21.53±4.09)比对照组(4.21±0.78),P〈0.01]。相关分析显示泛素蛋白表达与血管内膜增生呈正相关(r=0.827,P〈0.05)。结论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明显,泛素、RC3mRNA及泛素蛋白表达增高,球囊损伤后泛素蛋白表达与血管内膜增生呈正相关。
陈新敬浦晓东
关键词:血管内膜泛素颈动脉损伤
TL1A:一个新的TNF家族成员被引量:3
2007年
TL1A是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的一个新亚群。通过与受体DR3和DcR3/TR6的结合, 既可诱导细胞凋亡,也能活化NF—KB。在淋巴细咆、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活化和增殖,炎症反应的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陈新敬浦晓东
预置心脏临时起搏器在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2019年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缓慢型心律失常,可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在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时,可通过经验性置入心脏临时起搏器,预防或减少缓慢型心律失常导致的严重后果。然而这种预防性干预能否提高PCI手术成功率或者改善患者的近远期临床结局,鲜见文献报道。本研究通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预后,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行急诊PCI时,是否需要常规预置心脏临时起搏器。
陈新敬郭延松吴志勇张胜利
关键词:缓慢型心律失常心脏临时起搏器血流动力学紊乱预防性干预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急诊PCI
雷帕霉素与紫杉醇洗脱支架置入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性被引量:4
2015年
背景: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治疗冠状动脉病变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但不同支架的治疗效果可能存在一定差异。目的:比较不同支架置入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78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均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其中91例置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92例置入紫杉醇洗脱支架,95例置入裸金属支架。支架置入后随访12个月,记录死亡和心肌梗死等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以及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情况及材料宿主反应。结果与结论: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组与紫杉醇洗脱支架组冠状动脉再狭窄率、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或再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率均低于裸金属支架组(P<0.05),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组与紫杉醇洗脱支架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均未发生支架移位、脱落、断裂、置入位置不良及白细胞增多和血小板减少、溶血等情况。表明两种药物洗脱支架的治疗效果相当,均优于裸金属支架。
杨俊陈冬林陈银朝陈新敬
关键词:冠状动脉支架药物洗脱性支架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紫杉醇洗脱支架裸金属支架冠状动脉病变
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Amp-latzer法对182例PDA患者经不同介入途径分别进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术中术后测肺动脉压力,以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术后24~48h封堵结果、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并随访1~12月并发症发生情况。对合并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者同时进行介入治疗。结果:本组患者封堵成功178例(97.8%),其中经常规途径封堵143例(80.3%),经建立动静轨道途经封堵22例(12.4%),经单静脉途径封堵13例(7.3%)。术中封堵术15min后残余少量分流4例,微量分流12例。与术前比较,所有封堵成功患者术后平均肺动脉压明显降低[mPAP,(32.3±15.7)mmHg比(21.1±9.9)mmHg,P<0.05]。术后24~48h复查心脏彩超示1例存在微量分流,LVEDd明显减小[(50.8±8.9)mm比(47.2±7.1)mm,P<0.05]。随访1~12(4.2±1.5)月无残余分流、死亡病例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确切。
吴志勇关瑞锦蒋辉陈斌卢荔红陈海峰陈明光浦晓东陈威陈新敬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导管插入术封堵器
不同时间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危险因素变化情况分析
2011年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危险因素变化情况。方法对A组(1 9 9 3-0 9-0 8~1 9 9 5-1 2-3 1)和B组(2 0 0 9-0 3-0 4~2 0 0 9-1 2-3 1)两个时间段各1 0 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吸烟、糖尿病、高血压、年龄、性别、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腹型肥胖等指标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B组的平均年龄较A组明显下降[(5 7.0 1±1 1.1 8)岁vs(6 2.8 0±9.4 4)岁,P〈0.0 1],吸烟比例明显提高(7 2%vs 5 2%,P〈0.0 1)、血脂异常比例明显提高(6 7%vs 5 1%,P〈0.0 5)、腹型肥胖比例明显提高(4 3%vs 2 7%,P〈0.0 1)、合并多种危险因素的比例明显增加(P〈0.0 5),而性别比例、高血压病和糖尿病发病率、早发家族史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同时伴随吸烟、血脂异常和腹型肥胖以及合并多种危险因素的人群明显增加。
陈威陈新敬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中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5月至2011年5月于福建省立医院因AMI行直接PCI并于术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的患者共63例,以单纯行PCI的61例患者作为对照,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抽吸+替罗非班组在就诊距球囊扩张时间(D—B)、围手术期大出血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无复流率、术后再梗、24小时后ST段回落率、住院期间心衰、住院期间病死率、左心室射血分数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MI患者行直接PCI前应用抽吸导管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明显减少无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围手术期风险。
郭延松林峰陈新敬陈威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血栓抽吸替罗非班
普通J型导丝在桡动脉途径导管输送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途径使用导丝输送导管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或治疗,与目前首选推荐使用的亲水涂层超滑导丝输送导管相比,探讨普通J型导丝输送导管的近期及远期临床效果。方法:将1 400例行经桡动脉途径输送导管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超滑导丝组(n=700)与普通J型导丝组(n=700),对两组患者操作时间、透视时间、射线暴露量、导丝通过成功率、并发症出现例数和9个月后随访桡动脉闭塞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普通J型导丝组在操作时间、透视时间、射线暴露量和并发症出现例数方面均明显少于超滑导丝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导丝通过成功率和桡动脉闭塞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亲水涂层超滑导丝相比,经桡动脉途径使用普通J型导丝进行导管输送更安全有效,可作为常规首选导丝输送导管。
陈新敬浦晓东郭延松陈诗泉颜光烈吴志勇
关键词:超滑导丝桡动脉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